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周郢:为泰山立传

周郢:为泰山立传

周郢:为泰山立传泰山,五岳独尊,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博大浩瀚。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五岳独尊,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博大浩瀚。2022年,皇皇150万言之三卷本《泰山编年通史》出版,这是中国首部山岳编年通史,其以众多学术创新,系统阐释了泰山文化的重要价值与历史地位,充分揭示了泰山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意义,堪称“全景式泰山文化镜像”。著名学者车锡伦认为,作为第一部编年体“国山通史”,其书“不论从内容、体例、叙述方式诸多方面均自成一体,可谓一代经典著作”。

《泰山编年通史》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泰山文化研究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山东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泰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周郢。

自学成才

作为一名蜚声学界的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却有着传奇般的“自学成才”经历。以至于日本汉学家小仓芳彦在《周郢文史论文集序》中感叹:“未曾领受过专门学者特定指导的青年,竟能获取这般众多的丰硕成绩,自令人对其颖悟才俊表叹之余,又当瞻仰中国学术界之源远流长而不已。”

童蒙时,周郢便开始“自学”,“对自己感兴趣而课本上却没有的内容,自己找书来读”。那时读了林汉达先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书,奠定了他对古文史的热爱。专门走上自学之路,则是从初中后开始。由于幼小时随父母辗转陕南,小时候周郢多次转学,学习跟不上,“到了初中,课堂学习更感困难。不仅数理化不行,语文、历史也不对路。”这样去考高中,当然没有希望,周郢由此疏离了学校学习,把全部精力转到了自己深感兴趣的文史领域。“在家中一心一意从头学起。一边看书,一边写成短文向报刊投稿。大约过了不足一年,文章就能发表出来。这大大增加了我学习的兴味。”这一年,周郢十四岁。

自学当然绝非易事,独学无友,异常寂寞,周郢无法像大学生那样享受到与师友切磋的学术氛围。他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老师指导,而古代文史许多领域都很专深,如无人引导,很难进入。为了能攻克障碍,周郢四处投函,向各界名家求教,“比如美术史求教过潘絜兹先生,金石学求教过黄永年先生、李志敏先生,魏晋史求教过日本多田狷介先生,宋史求教过顾吉辰先生,元史求教过邱树森先生,高丽史求教过韩国许捲洙先生。”此外,在求学过程中,周郢还拜识了王汝涛、陈显远两位专家,他们对周郢指导教诲尤多。

自学不仅孤独,还有身边众人的不理解甚至歧视,“虽有专家的热情提携,但更多听到的却是冷言冷语,这其中也夹杂了嫉妒和漠视。1989年《中国青年报》刊发我自学成才的长篇通讯后,泰安一位老作家难抑激动,向当时有关领导上书数千言,推荐人才,信件发出,如泥牛入海。”虽然他人的冷眼让周郢颇感受挫,但他把歧视变成了动力,“拿出具有高水平的成果来回应他们”。“情迷”泰山

在自学中,周郢拜识了一位老师——从事陕西汉中文化研究的学者陈显远先生。受他的启发,周郢也开始关注起“地域文化”。周郢自小生长在泰山脚下,幼时便在岱庙中玩耍,8岁便徒步攀上山顶。可以说早就感受到泰山的魅力。

真正想研究泰山,则源于一次偶然的远足。1984年10月,周郢偶然看到一本书中提到一个泰山名人萧大亨,因为幼小便听家长讲过他的故事,就产生了寻访他的墓地的愿望。“于是便让舅舅带上我,几经周折,在金牛山下寻到这一古墓。墓地牌坊耸立、石仪巍然的景象让我震撼。心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呢?他在历史上是有功还是有过呢?可是回来查《明史》,竟找不到这位人物的传记。这更让我产生好奇和兴趣,下决心一定把他的事迹弄清楚。”15年后,周郢的专著《明代名臣萧大亨》便缘于少时这番寻古。由萧大亨而其他泰安人物,由泰安文化而渐涉及泰山文化,就这样,周郢正式踏上了漫长的泰山文化研究之路。

研究泰山文化,周郢特别注重野外考察,他的很多成果便是来自于此。比如因为钓鱼岛,琉球历史多为人关注。而周郢发现,在泰安人物中,正有一人与此历史密切相关。“此人便是明代东平人杜三策。他曾被任为正使,持敕前往琉球册封。我想如果能在他的文献中发现有关记载,定对当前研究有所推进。于是我两次赶赴东平,寻访杜三策后人,从其家藏清代、民国递修之《东原杜氏族谱》中发现杜三策所撰《使琉球疏》,这是崇祯敕封琉球的第一手资料。此文尚未见载于各种史籍,乃是一篇新发现的奉使琉球文档。”去年在协助拍摄《大泰山》过程中,周郢在无字碑上识读出了一段唐马元贞投龙题记,反映了武周代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唐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考察当然会经常遇险。周郢记得1987年第一次前往肥城陶山考察时,历经了“陶山界上炮声隆”的惊险一刻,“那天天气极为酷热,我又是徒步登山,登到一半时,只听四周炮声一片,原来是附近在开山炸石,烟尘一片。”但陶山也让周郢收获颇丰,后来他十几次来到此山,寻获到唐杞梁妻碑文、唐代征高丽石刻、碧霞元君宏济经等重要史料,陶山成为他学术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勤奋的田野考察,加上因为自学起家、兴趣广泛,所涉领域广博,练就了周郢敏锐的学术眼光。比如,在研读韩国史时,他发现韩国高僧“信云”,便是泰山普照寺碑中的“云公”;读中医史时,发现自宋至清著录的一系列秘方,都来自“泰山石壁”,由此考索出宋惠民局在泰山书刻药方这一医史秘闻;读天主教史时,发现明末天主教传播泰安的珍贵记录;读西方绘画史时,寻觅到用油画绘泰山的较早记录。一般研究者不大可能同时涉及的几个较远领域,周郢却因兴趣所致而涉猎广泛,因此便能时时获得新史料,产生新的见解。这种学术上的“打通”,不仅有利于广采其他领域的资料用于研究泰山,也能在泰山文化研究中发现并解决众多其他领域的学术问题:他喜欢红学,于是便发现红学中未解决的疑点,能在泰山文献中找到答案;他研读韩国史,于是发现泰山唐碑中记录的“扫辽”,乃是唐与高丽的战争记录;他旁涉航海史,就发现泰安明人墓志中所记的“下番海船”,是罕见的郑和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建造海船作再下西洋准备的记录;他在灵岩寺见明人程鹏起所刊诗碑,发现此人是明壬辰之役中“借兵暹罗”案的关键人物,而在诗刻中也多次出现相关文字,足以发覆这一抗倭秘史诸多内情。这些从泰山文化研究中“溢出”的学术成果,也让他在学界备受瞩目。

“为岱宗勒成一史”

因为出色的文史才华,1986年初,年仅16岁的周郢即被邀参与《泰山志》的编写工作,一干就是三年。1989年,19岁的周郢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泰山历史纪年》。周郢在本书“后记”表明心迹:“幼学初涉史书,获读《资治通鉴》数卷,即对其编年列目的体例、叙事寓理的史笔,深为叹服。近修《泰山志》,郢应招忝列志馆,已近三载(1986—1988年)。其间翻览历代山经岳志数十种,卷底万壑胜景与千秋史迹,益增我对名山的无限挚爱。但同时感到这些记叙多自地理角度,难以纵览一山的古今变迁,于是产生效《通鉴》体例,为泰山撰一编年通史的构想。遂于修志之馀,检阅史档文献,探寻古迹遗址,过访乡贤后人,数历‘暗砌蛩吟,晓窗鸡唱’之境,每‘吮残墨而凝神,搦秃毫而忘倦’。前后三易其稿,历时年馀,而始成此《泰山历史纪年》一编。不禁为己身于韶华之年,能成此为‘岱宗勒成一史’的名山之业,自豪于胸。”

20多年之后,几经辛勤编订,那本18岁时的成年礼,10万字的《泰山历史纪年》,终成皇皇150万字的《泰山编年通史》。

《泰山编年通史》分为三部分:“编纂大旨”详述作品的体例、特色和创新,“导论”历述泰山文化的发展变迁,“编年”逐条诠释泰山历史。有学者认为,《泰山编年通史》具有多元学术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局限于泰山一隅,而是怀着整体观念,放眼中华历史长时段的文化结构和事态来抒写泰山。把泰山视为中国大历史与大文化的一个投影,将其与历史上重大的治乱兴亡、社会变革密切绾合。这种写法,不仅能揭晰泰山文化的发展脉络,还能以个案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信仰形成的发展历程”。将大历史与泰山区域史丝丝相扣,使《泰山编年通史》既是一山之史,又是中国全史的“局部缩影”。

《泰山编年通史》总计引用各类文献近八千种,万条左右,取材之宏博,亦令人惊叹。除了新近出土、发现的各种资料,周郢还利用海外访学经历,广搜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泰山编年通史》对泰山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西方史学家提出“长时段”观念,认为历史研究不能仅限于关注细节,更应关注长时段的文化结构和事态。周郢借鉴这一理论,从大的时间点上对泰山历史文化进行新的分期,“泰山文化贯穿中国古今历史,其文明历程从未中断,但其文化结构在不同时段中却呈现出各自特点,捕捉到这些特点,便理清了泰山文化的发展脉络。”因此,在具体史事基础上,《泰山编年通史》提出了泰山历史文化“五期说”,即:先秦至秦汉时期为“政治山”形成期,魏晋南北朝为“宗教山”形成期,隋唐宋金时期为“文化山”形成期,元明清三代为“民俗山”形成期,民国以来为“精神山”彰显期。本着这一认识,《泰山编年通史》虽以朝代为章节,但内在思路中却贯彻了这一文化分期——即每一时代的引言及编年记事,皆有意彰显各自时段的文化特点,虽史事繁杂,而红线宛在。

《泰山编年通史》甫一出版,即备受学界好评,入选“鲁人版”2022年度十大好书。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学家雷德侯教授认为,此书“不仅是一部以时间为序、详述历史大事的编年史,也是一部兼记朝野、视角多元、雅俗共赏的文化全史”。

《泰山编年通史》之后,眼下周郢又即将完成《泰山石书:碑刻中的大历史》《泰山碧霞元君文化考论》两部书稿。“卅载灯青,一函鬓雪,心绪平生托碧山。”(周郢《沁园春·赴欧访书感赋》)对于周郢而言,泰山文化研究,没有止境,他将在这条大路上,继续慨然前行。

【人物档案】

周郢,当代著名泰山文化研究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山东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泰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三十余年来专注于泰山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及省市社科项目多项,已出版《碧霞信仰与泰山文化》《泰山与中华文化》《泰山国山议》《泰山志校证》《明代名臣萧大亨》《羊姓史话》等著作10余种,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红楼梦学刊》《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应邀在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及韩国、日本、越南等地讲学,传播泰山文化;接受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遍中国》等栏目采访,并在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专题讲述泰山奇案。在泰山文化研究领域,研究精深,成果丰硕,被称为 “泰山太史公”。

上一篇: 土家墨韵——省政府文史馆员秦岭湖北恩施风光写生作品展开幕
下一篇: 湖北新任副省长分管工作 定7名副省长分工(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