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柳斌杰自古以来,为人民为历史写好书、出好书、教好书的人,都是功在千秋、善莫大焉。《诗经》留住了先民的情怀,《尚书》记录了上古的传说,《礼记》细述了古代礼法规制,《周易》阐述了时人哲学思维。到了汉代太史公著《史记》,把汉武帝之前的3000年历史作了梗概,使中国成文的历史有所依据。我常想,如果没有这些典籍,我们今人如何去认识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如何叙述中华文化的源流?如何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融合统一和社会发展?如此之故,我对出版社、出版人,从小就有敬畏之心。因为我是靠读书长大的,也是书籍给了我智慧和力量。摆在我案头的书稿《我的编辑生涯辑四十五年》,正是讲述了改革开放时代的人民出版社和著名编辑张秀平同志的生动故事。一口气读下来,油然而心生敬意,所以就有言可序了。人民出版社是我国有着特殊地位的重要政治书籍出版社,自成立之日起即始终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以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普及性读物,党史和党建论著,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法律、文化、国际问题等方面的一流学术著作和重要人物传记、哲学社会科学工具书及统编重要教材等为己任。人民出版社拥有强大的编辑和校对力量,能胜任党和国家交办的各项重大出版任务。
1986年创建东方出版社副牌后,拓宽了出版范围,也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史哲方面的学术著作和中外文艺作品,满足读者多方面需要。张秀平同志是我认识的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编辑。她从青年时代进入这家出版社后,一直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前后历四十余年在这里担任编辑工作。她人生的美好岁月大部分都在这里度过,参与并编辑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见证了我国出版事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发展与进步。从这一点上说,张秀平同志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正是因为有了张秀平同志这样有热情有才干的优秀编辑的加入,努力与奉献,涓滴成河,众志成城,我们的出版社和国家出版事业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如果说,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编辑就是铺设这个阶梯的建设者。书籍出版后,在世上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享受鲜花与掌声,而编辑却往往置身静处,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功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编辑工作无异于为他人做嫁衣,需要奉献精神,需要淡泊名利。张秀平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民族研究》上发表了《关于石勒的再评价问题》这样有影响的史学论文,还有十余篇的论文、综述、书评被《新华文摘》转载。
不难想象,张秀平同志如果不是献身于编辑工作,她完全有能力从事史学研究,写出有影响的论著,可以成为一位有成就、受人尊敬的历史学者。张秀平同志退休前后,在出色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国家历史地理·史念海全集·谭其骧全集·陈桥驿全集》和其他学术著作的同时,利用零碎的空余时间,铢积寸累,集腋成裘,历经数年,写下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我的编辑生涯四十五年》。这部著作不只是她个人命运历程的记录,不只是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成长的见证,更是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读者可以借此管窥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大致轨迹。一部部图书的出版,有如一个个生命的降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四十多年的“字斟句酌犹为妥,案头稿件又成垛”(叶至善赠张秀平)的编辑生涯,其中的辛苦,辗转,担忧,快乐,若非作者、编辑,外人难以体会。现在张秀平同志凭借她出色的记忆力,以其非常人可及的坚守,将她与众多知名学者、著者的合作交往,将许多优秀作品的出版过程娓娓道来。毫无疑问,这将是一部生动、鲜活、价值不菲的历史文献;以编辑叙事学的体裁回忆亲历的每一部有价值的图书的策划和出版,为后人留下一份中国当代出版史的翔实材料,为将来的出版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图文资料,这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由于工作职责的原因,我与人民出版社、与张秀平同志有过不少工作接触,听过她有关出版和学术思想的多次发言,为她的出版理想、执着追求和学术担当所感动,对她数十年的工作成绩和为人品格,有一定的了解。
读了她写的这部内容翔实、感情真挚的编辑纪事体自传后,更加为她数十年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早在1996年,张秀平同志主编的《中国100系列》丛书就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她责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张爱萍传》获得解放军文艺奖;2006年,《西夏通史》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还有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各种省部级奖三十多项。特别是她退休前后策划编辑出版的《中国国家历史地理·史念海全集·谭其骧全集·陈桥驿全集》共
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