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教育部所说的偏题怪题长什么样

教育部所说的偏题怪题长什么样

教育部所说的偏题怪题长什么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坚决防止偏题怪题。笔者翻阅2021年湖北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发现了一些偏题怪题的典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坚决防止偏题怪题。

笔者翻阅2021年湖北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发现了一些偏题怪题的典型案例,并总结了一些特点规律。

特征一:无视答题的操作性

例题1)九九八十一难阻挡了取经人也成就了取经人,苦难折磨了简·爱,也造就了这个可敬可佩的女子。请结合《简·爱》整本书主要情节,说说简·爱是怎样逐一克服重重苦难最终拥有幸福人生的。

(例题2)请简要列举《简·爱》这部小说最鲜明的三个写作特点。

(例题3)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你认为革命领袖人物最应该具备哪两种素养?

以上三题,即便是熟读相应名著的考生也很难用简洁的语言作答,因为这三题所要概括总结的内容实在太多。考生在答题时,必然面临“简洁”与“全面”的矛盾。

同样的,标答及阅卷也面临一系列困境:若同时要求“全面”“简洁”,估计很难有人得满分;若“不求全面”“言之成理即可得分”,那设置此题,也就毫无意义。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相应问题的答案早已被当地语文教学界指定为固定表述的文学常识,死记硬背即可。可这恰恰违反了教育部的命题精神。

特征二:无视备考的复杂性

(例题4)当代生活日新月异,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请在下列新晋热词中任选一项解释它的意思。

A.内卷 B.神兽 C.后浪 D.杠精

此题的命题初衷是良好的,倡导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却忽视了备考的复杂性。“网络新词”的范畴并不明确、意涵并不统一,即便学生想要针对“网络新词”展开备考复习,也无法找到权威依据。语文试题联系生活理所当然,但必须保证,相应的联系有共识、充满确定性,这样才不会对学生备考造成困扰。

特征三:无视教材的方向性

(例题5)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骆驼祥子》也适用此法。我们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 )、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题6)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B.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例题5的答案是固定的,对应语文教材上的表述(七年级下册第74页)。例题6的答案更是固定的,需要详细比对书中故事情节。

以上两道考题看似紧跟教材,实际上,却是完全背离教材方向,以静态、固化的考法,让充满生机的学习内容变得死板、僵硬。

圈点批注的方法是在阅读过程中体现的,而不是背背方法论就能落实的。

教材设立名著阅读,从大的层面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小的层面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用“大海捞针”式的情节考查来测试学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①让学生对名著产生恐惧心理,一心想着识记细节,无法真正静下心来阅读;②催生死记硬背所谓重点人物与核心情节的备考方式,反而忽略了对原著的品评;③用细微情节的识别来判断学生是否读过名著,本身也不够科学,难免以偏概全。总之,这种“大海捞针”式的情节考查,不仅无益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阅读,更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备考压力和心理负担。

上一篇: 九牛一毛造句
下一篇: 聂中东,一个传递正能量、用勤奋书写奉献的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