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令人震惊的新闻传来,一位老人今日凌晨在上海病逝,享年68岁。
68岁,对于很多退休的老同志来说,正是黄金年华。我们小区每天晚上都会有一群70岁的阿姨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抖音上好多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含饴弄孙、旅行畅游;大学里不少六十多岁教授依然奋战在科研教学一线。可惜!真是可惜!
中国人是明事理讲感情的,永远怀念为人民事业服务的人!
本文追忆他的几件往事,以此缅怀。
从小就是勤勉书生
他的读书生涯,起自童年时代的“探险”。而在幽昧之中为他燃灯烛照的,是“有实无名”的国学大家李诚。他曾对人说,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安徽合肥那所拥挤嘈杂的大杂院,唯一神圣之处是拥有一座藏书近万册的图书馆。两间北房,书拥四壁,昏暗而寂静,与喧闹的院落形成反差,有些神秘。
李诚先生是安徽省文史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端坐桌前,手不释卷,日复一日。“当我是学童的时候,大约出于好奇,放学归来,曾有几次悄悄地溜进室内。”1997年刊发在《安徽日报》的追忆文章中,谈及当年的“冒险”。开始会被赶走,后来“李先生发现我只是在书橱边翻翻看看,并无越轨的举动,便允许我留在室内”。这里本无一册儿童读物,许多又是线装书或旧版书,童年虽不甚了了,却被那种书香四溢的氛围深深感染。
1976年一个燠热憋闷的夏日,21岁的知青回合肥探亲。此时他已在安徽凤阳大庙公社插队两年多,并已入党,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大杂院一隅,恩师李诚先生正半跪式趴在一张小凉床前挥汗如雨地写作。自“文革”初起就被迫“赋闲”的李诚,打算写一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究其本意,是要说明中华文化是绵延不绝的,是必然要中兴的”。多年潜心书斋、不为外界风云变化而动容的李先生,讲到慷慨处,引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李先生的眼神中,我竟然隐约地预感到这个动乱年代行将结束,中华文化繁荣的时代即将开始。”多年后,他在一篇追念师恩的文章中描述自己在那一时刻的感受。
李先生心愿未竟,第二年冰封正待消尽之时,悄然离世。此后不到一年,他已经佩上北京大学校徽,聆听法学泰斗龚祥瑞讲述法制道路和法治精神。
罕见发货拍桌子
低保作为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但低保落实问题也曾让他怒拍桌子。
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他谈到,有一位副B级官员,村干部为了“讨好”他,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
“这用得着吗?难道一个副B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说白了这就是送人情嘛,这坚决不行!”
说到这里,他拍了桌子,“所以,一定要把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建立起来,防止暗箱操作,低保金的发放要像划分土地那样,让老百姓监督。”
2013年11月,高层派出5个督查组,对部分省(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在会上痛斥了三件事
那是2015年5月一次会议,他一连讲了三个故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要从小事做起,取消非必要的非行政许可审批。
1.旅游要证明 “你妈是你妈”。“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2.全国劳模报送材料要盖8个章。第二个事发生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3.产品被“山寨” 找政府没人解决。第三个事发生在两星期前的福建考察期间。当时,在厦门主持召开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一位台商代表说,他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研究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有人模仿,打官司、找政府,没人给解决!”在此次常务会议上,他说,“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
斯人已矣。
忧伤惋惜之余,我们更要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建设国家,为民族复兴继续奋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