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高唐文史】高唐地名专辑(一)五改县名

【高唐文史】高唐地名专辑(一)五改县名

【高唐文史】高唐地名专辑(一)五改县名高唐地名专辑(一)五改县名

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_唐山文史资料20_唐山文史

编者的话:地名是地方的名称,是社会交往中被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称谓。村镇街道、山冈河流、井泉湖泊、堤坝道路,皆有其名。地名是地域的标志,是本地人的“脸面”,是外地人的“眼睛”,它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的索引。千百年来,高唐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与地名有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趣闻轶事等,这些都是高唐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对其保护和传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工作。即日起,“高唐文史”专栏开始连载县政协2006年编纂出版的高唐文史资料第19专辑——《高唐地名专辑》,供大家赏析。

唐山文史资料20_唐山文史_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

今天,请看第一期《五改县名》

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_唐山文史_唐山文史资料20

高唐县为何叫高唐县?在几代人探讨的基础上,经向数位专家请教,最终获得全国地名专家史念海的认可,完整、准确的答案是:因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元年,于齐国西界的重镇高唐邑建县,县用邑名,故称高唐县。其答案逻辑正如区部设在姜店便叫姜店区,古塔建在梁村便称梁村塔一样。

为什么叫高唐邑?查遍古籍无答案,多方求教未释疑。只发现当代人对高唐由来的研究成果三例:

一、因高唐山而得县名;

二、因地处沼泽之高地,故曰高唐;

三、与宋玉辞赋有关。因宋玉之作《高唐赋》《神女赋》两文之中多次出现“高唐”一词,今“高唐”便是宋玉文中所指之“高唐”,或齐人引赋中之词名西界之重镇,便有了“高唐邑”。

“因高唐山而得县名”之说的根据是:清光绪《高唐州志》中的《山川》栏目中有“高唐山在州城东北,土岗蜿蜒犹有遗迹。”的记载。所谓“州”城,无疑系指现在的城址,因元朝至正七年始升高唐县为州,此后城池也未曾迁移。最早的“高唐邑”或“高唐县”均在齐国,当今县城所在地东周时是赵国领土。齐国之镇绝不会以赵国之山而称名。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高唐山”。正如《高唐州志》所载高唐有“山岩高百余仞”的鸣石山一样,均属文人笔墨游戏而已。查阅地理史籍,访问专家学者,亦都未找到高唐山的踪影。如果有高唐山,现在的城东北不应是平原沃野,而应是山迹存在。现实是地上无山,勘探证明,此处淤积层千余米之厚,掘地千尺也绝无山的踪迹。高唐山既然无有,以其为据的高唐县名由来之说就不能成立了。

“沼泽之高地”说可疑。高唐邑位于现禹城境内之西南部,堂子街、大城子坡、小城子坡三村之间的千顷大洼中。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因城内低洼,无法排水,建不成囚地,故迁县城于今治。其废墟,经一千五百年的淤积、平整、耕种,至今仍较周边地表低两米余,虽新开一条排水渠,仍然水患未除,涝灾常见。

综合历史资料可知:古时,人们沿河而居,高唐邑遗址先为黄泛区,后为漯水之阳,一向低洼。故“沼泽之高地”说不确也。

“与宋玉辞赋有关”说亦有误。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弟子。顷襄王时为大夫,王之近臣。善辞,以赋见称。著作颇多,其中有《高唐赋》、《神女赋》等作传世。该两“赋”中,六次出现“高唐”一词。赋中之意为:“高唐”乃云梦泽中的一幢华丽建筑,是楚怀王与顷襄王父子两人先后与“帝之季女,名曰瑶姬”的巫山之神女梦中幽会之所。

楚国之境不含高唐邑,其云梦泽所指只是包括洞庭湖在内的汉中一带的湖渠。楚王怎能到当时为齐国的高唐邑游乐?更何况高唐邑及其附近绝无巫山。高唐邑是宋玉赋中的高唐之说,错矣!

“齐人引宋玉赋中之词名西界重镇”说亦不对。

宋玉所侍顷襄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8——263年。“高唐邑”作为地名,出现在公元前554年(《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中有记载),比楚顷襄王继位还早256年。高唐之名引自宋玉赋中之说,谬也。

公元前554年,已有“高唐邑”这一地名,公元前206年,方有“高唐县”这一县名。直至西晋建兴五年(317年),高唐县523岁的时候,为避战乱,晋室皇族南渡,郡县要员、达官贵人随之南逃,然后在江南建立起上至皇廷(谓东晋),下至郡县的行政建制,史书上称其为侨置郡县。多数侨置郡县,有名无土,有制无民,形同虚设,实为流亡政府。当时高唐县也随之南逃,侨置之地即今安徽省霍丘县高唐集村。

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南宋,疆域北扩,山东东、南大部归属南宋。此后江南侨置山东郡县纷纷回迁。当时高唐县境仍被北魏所占,高唐便侨置于省内的邹平(今邹平县长山镇的高唐庄),北齐天保七年徙侨高唐县于章丘(黄巾堌-今之水寨)。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在原址恢复了高唐县制。高唐县在近200年的流亡中,权或大或小,人或多或少,土或有或无,南下东去,没有解体,反将“高唐”之名留在了侨置之处。

原址复建高唐县(北齐天保七年迁今址)之后,其名却被多次禁用。

封建王朝,帝王之讳甚多,帝所讳,全国讳。帝名之讳其严最甚,与帝名有一字相同或同音,或同韵,皆属讳畴,一律改名。高唐县名就因此三改。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讳忌“唐”字,于693年(武周长寿二年)将高唐县改称崇武县,此日一改县名。改后的县名之意为:让人们崇拜武则天。中宗李显复唐后,于神龙元年(705年)恢复了高唐县原名。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宣武节度使朱温代唐,即皇帝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年号开平。朱温,安徽砀山人,一名朱全忠,又名朱晃,晃与唐同韵母ang,为避帝讳欲改高唐县名,因县城东南有小土山,其形象鱼,称鱼丘山,县因山名,将高唐县改称鱼丘县,此曰二改高唐县名。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后唐灭后梁,于924年(后唐同光二年)复名高唐县。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之地起兵契丹灭后唐,被契丹立为皇帝,改国号晋(史称后晋),年号天福。石敬瑭,沙陀人。因“瑭”与“唐”发音相同,为避帝讳,在石敬瑭即位当年——936年(天福元年),改高唐县名为齐城县,此为三改县名。947年(后汉天福元年),后汉灭后晋,又复名高唐县。此后,宋、辽、金三朝未改高唐县名。

到了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大改革,设省、府、州、县建制。至元七年(1270年),高唐县升州,曰高唐州,此为四改县名。曾辖恩县、武城、夏津等县。当时全国有12省、22府、60州、1110县。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1912年,因全国行政改制,省直辖至县,取消府州之制,高唐州复名高唐县。

1941年初,共产党为便于抗战工作,将高唐县一分为二,县境南部改称唐南县,县境北部称唐北县,此为五改县名。同年秋,因工作需要,合二为一,复名高唐县。自此始,高唐县再未易名。(作者:郑宽亭)

相/关/阅/读

REVIEW

唐山文史资料20_唐山文史_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

唐山文史资料20_唐山文史_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

唐山文史资料20_唐山文史_唐山文史资料大全丰南卷

上一篇: 熊静安年表
下一篇: 农工党唐山市委组织市委委员、基层组织负责人、骨干党员等参观市政协文史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