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泡沫是如今司空见惯的事情。早在18世纪初,英国政府和英国人已经因此吃过大亏,就连牛顿也在那次金融事件中损失惨重。英国政府为减少财政损失,竟然与企业家联合起来坑骗国民:用“南海公司”制造经济噱头,最终使老百姓血本无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欲图走向世界的英国
17、18世纪正是欧洲各国纷纷争强斗勇的时代。民族国家的渐次形成促使欧陆各国成功整合了各阶级的力量,有利于集中精力搞生产。但随之伴生的战争、经贸压制等,却大大拖累了国家财政。
自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大战小战几乎就没有停歇过:或为了信仰的缘故,或为了争夺地盘。英荷战争、英西战争、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这些强势的对外政策证明,英国已经萌生了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的野心。
除了利用战争手段抢夺国外资源,英国还懂得积极通过金融手段聚敛国内财富。在18世纪的第一个10年间,英国急求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共超过了900万英镑。国家财政部门疲于应付,于是想“走偏门”,采用金融手段来化解尴尬。
02一举多得的南海计划
当时的英国有许多头脑超前的商人,他们中有一位叫约翰·布伦特的人很不简单,他发现了融资公司的漏洞,于是找到财政大臣罗伯特·哈雷,透过他向财政部门提建议:英国可以建立一个与国家合作的金融机构,帮助国家走出财政困境。
18世纪英国街头:趾高气昂的资本家
当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发行股票、筹备公司等先进的融资手段。政府可以透过将国债出卖给新公司为企业增加信誉,而得到市场信任的新公司又能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募集资金。这样一来,公司与政府便能达成互利共赢的默契。
这样的方案立马激起了一众要员的兴趣。他们深知,建立公司之前,必然要为融资者提供一个前景广阔的项目方案。当时在欧洲有一股全民拓殖热,在英国也不例外。几乎所有国家的民众,都向往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天命”。很快,一个标志着英国金融业新时代的《南海法案》,在两院通过并签署生效了。
欧洲国家都希望发现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大陆”
这个法案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债转股”合约。南海公司透过合约垄断了英国在南美洲的贸易权益,这听起来会让人遐思不已:是不是英国也将要拥有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财富了?当时在英国国内风行的一本小册子《西印度风土志》向英国人全面叙述了南美洲的历史人情以及丰富物产。看起来于国、于官、于商三者皆利的“南海计划”就这样轰动地铺开了。
今天的南美洲
03南海泡沫事件
尽管南海计划营造出一副“其乐融融、大有可为”的热烈气氛,但实际上,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规定按教皇子午线将美洲的特权一分两半,这到了嘴边的肥肉又岂容英国觊觎?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不理智地听信了英政府和商人为他们勾画的美好蓝图,甚至还有好多亲自参与制定南海计划的官员和商人,也禁不住暴利的诱惑,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投入到“南海公司”这个空壳子里。为达成目的,南海公司董事约翰·布伦特大肆向政府官员提供“打点费”,以便求得相关部门在社会上为其宣传造势。以财政大臣埃斯拉比为首的若干要员,也接受了不少贿赂。
企业家在英国街头向人们宣传南海项目
为满足形势的需要,英政府还公开将国债以挂牌的形式向社会敞开,其实这就是走过场。参与招标的公司最有潜力的就是新成立的南海公司,以及财大气粗的英格兰银行。经历了一番残酷的竞价后,“南海财阀”们竟然在最后压过了英格兰银行开出的天价条款。他们同意给英国政府1000万英镑的直接利润,并且在条约签订5年后,计划将国债的利润率从5%调低至4%!
今天的英格兰银行
可想而知,当时潜伏在计划之后的一众官员和商人们是如何胆大妄为!这样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再加上依靠一个毫无经营利润可言的空壳公司,最终要想成功,那得凭着多么巧的运气啊?但在英国人心中,南海公司是政府“信得过”大公司,而公司给政府开出的离谱合同,在时人眼中看来也是其“有底气”的一种表现。
04是投资失败还是泡沫破裂?
有这样的投资热情和宣传造势做推手,南海公司的股价一经推售便一路飙升,这正中策划人的下怀。其实,这次计划的核心就是利用发行股票来获取民间财富。再佐之以政府为公司提供的微薄利息和一年不到两三次的象征性的“南洋远航”,这就是南海公司所获利润的总数了。
当时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公司经营所得和股本所得之利润并没有完全区分开来。起初股民们疯狂抢购,公司市值一下子水涨船高,股票从一开始的100多磅升至二三百磅!根据安德森的回忆,在势头最盛时,“人群一股脑涌向南海大厦,高声呼叫要用一千磅的价格认购票面价值仅有一百磅的股票”。但此时距离泡沫大厦的崩塌,只有一线之遥。
讽刺画:“资本巨牛”正向人们吹出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泡沫
1720年,在南海公司企图发行第四次股票时,市场突然出现了微妙变化。因为英国此前其实已经有一些空壳公司兜售股票欺骗投资的先例,人们对这轮新的投资还是抱有警觉的。人们所相信的,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与商人“官商合办”这一优势。但是,南海公司正因为“在朝有人”,可以随意控制立法的走向,这样的“优势”最终巧妙地戕害了它自己。
南海公司试图垄断投资资金,便再次贿赂议员立法,企图禁止市场上那些规模较小的“泡沫公司”。6月11日,旨在限制小公司融资的《泡沫法案》签署了。政府也连续颁布禁令,禁止民间的微小公司发行股票。
今天的英国议会大厦,多少法案在此产生
南海公司董事们怎么也没料得,许多小公司的破产没有为他们吸纳新资金作出贡献,反而是打击了股民们的投资热情。南海公司的股价开始崩盘式回落。就连对整个人类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的大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也在此次事件中蒙受巨损。他感慨道:“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智慧的牛顿也算不出金融市场的风险
05文史君说
南海公司泡沫之所以破灭,一是因为公司的股票分期偿付制度虽然刺激了购买需求,但却没有考虑到资金回笼的问题,导致南海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应对抛售潮。二是因为公司的实际收入几乎都是股票持有人的“贡献”。但公司在拿到巨额资金后无力扩大规模,就用“自杀”的手段向投资者提供贷款,供其购买股票企图重复剥削。但这种故技重施的手法很快被人们识破。如此危险的金融游戏终于告吹,这对英国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不失为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06参考文献
钱乘旦:《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徐滨:《英国南海金融危机及其政治经济因果》,《史林》2012年第1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