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纪发,原籍金堂县土桥乡,1917年生,贫农家庭。幼孤,十二岁当放牛娃。1936年十九岁时背井离乡,来绣水乡秀川村帮长工,人称“邬么哥”。金堂解放时,他30岁仍孑然一身。二十年寄人篱下的被剥削生活,使他饱尝辛酸。
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民主改革运动。1950年补选为村农会委员兼代耕队长,土改时任村农会主席,土改结束建政时,选任本村村长。
1952年2月,他参加中共绵阳地委农训班学习,3月底入党。土改运动的锻炼,党的教育,使他朴素的阶级感情迅速上升为觉悟和信仰。他热爱共产党,向往共产主义事业。他深信,翻了身的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更光辉的前景。
学习结束后,4月,他回村串连了八户贫雇农组建了第一个常年互助组,当选为组长。这个组是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县委十分重视。老红军副县长王志才多次到组,与组长邬纪发和组员谈心,鼓励,并派工作组蹲点协助。邬纪发把身心全扑在互助组上。他事事出以公心,以身作则,乐于奉献;他处处关心他人,不谋私利,先人后己;他办事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使全组同心同德,力争上游;在生产上,科学种田,精耕细作;记工评分合理公道;妇女劳动,同工同酬。互助组搞得火红,从春到秋,成绩突出。当年水稻产量全组平均比1951年增产44.96%。
在邬纪发互助组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先后建起了18个互助组,并以邬纪发组为中心,实行联组互助、联组会议,克服了生产上的诸多困难,提高了劳动效率,调动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绣川村当年也获得空前丰收。十八个组平均比1951年增产29.2%。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肯定“金堂县绣川村邬纪发互助联组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并且能够巩固领导薄弱的互助组,使相互不断进步。”
1952年秋收以后,邬纪发互助组被评为县、地、省模范互助组,他被评为县、地、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委派记者对邬纪发及其互助组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报导,从此名声远扬。同年10月,他作为农民劳动模范的代表参加了首批赴朝慰问团。
1953年春,全省进行农业合作社试点,邬纪发互助组被选作省的试办社之一,建起了金堂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邬任社长。
从1953年起,他连任四川省人代会三届代表;1954年先后任绣水乡党委委员、金堂县二区区委委员、金堂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邬纪发地位变了,名气大了,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共产党员的形象更加光彩。
他参加赴朝慰问团,一双草鞋到北京,换装后舍不得丢弃,一直背到朝鲜元津;规定“轻装”,才不得已“割爱”。他吸叶烟,喝烧酒,人戏称“邬二两”,但一直是花生胡豆“筋斗酒”。到温江干校学习,步行。吃早早饭动身,中间在苏坡桥喝五分钱凉水,到温江赶夜饭。学习一百天,共花烟酒钱三元多。
他公而忘私,一次从温江回金堂参加党代会,与杨代才同行,在城厢歇脚。邬安排杨在茶馆小憩,他急步回家,前后20分钟。后来才知道,他爱人正在“坐月子”。在邬任社长期间,先后推荐三十余人离农参加工作或入学、参军。他儿子想出去,邬说:“别人文化比你高,该走。”他两个儿子一直务农。村里人说:“邬纪发家里没后门。”
作为正式批准脱产的社长、支书,他仍常年坚持劳动第一线。1962年困难时期,他全年作140年劳动工日,高过同等劳力平均水平10%。
他关心体贴农民兄弟。龙大爷、严跛子是村里出名的“三缺户”,他想方设法帮他们脱贫脱困;复员军人姚中志回乡后,家中缺房,邬把自己土改分的房子,无偿让一间给姚住。陈绍海困难时期外出支雅,爱人陈志良得了肿病,悲观,想死。邬得知,上门动员入院。邬把她的小孩,背一个,牵一个,后边还跟两个送他们母子入院,还亲自照顾。病人终于康复,全家感激。不仅本村如此。杨代才爱人在1961年困难时期生小孩,因是旱坝,无酒米。邬得知急忙步行三十多里,背去十斤酒米,雪里送炭。星星社缺生产资金,他帮;五爱社受灾,缺苕藤,他带领社员担起苕藤步行几十里去支援,分文不收。他说:“天下农民是一家。”
公社化时期他担任管理区支部书记。在“三高”“五风”盛行时,他坚持实事求是,收多少,讲多少。如实反映历年产量和群众生活的实际困难,要求县委调减过高的粮食征购任务;在生产上,要求搞适当密植的小块试验,不搞盲目冒进;对毛猪实行三种喂养形式;把全管区林盘遮阴地划了15.07亩给私人种植。这些符合当时实际的措施,群众很拥护。但在1959年反“右倾”中,对他进行了大会批判斗争,定为“右倾分子”,受到撤职处分。他没因此而消极,仍坚持工作和劳动,积极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去战胜困难。1961年,对他的错误进行了甄别纠正,恢复了名誉,恢复了绣川大队支部书记和公社党委委员职务。他一如既往,耐心帮助党员、干部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搞好集体生产。全支部十四个党员都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参加劳动。全大队1962年比1961年增产20%,除完成国家任务外,社员口粮比1961年增加一倍,度过了难关。
邬纪发带领大家走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曾使不少家庭过上好日子;在错误路线干扰时,他凭着自觉的党性,坚持实事求是,宁愿个人受打击,却甘心保护群众。他受处分以后,曾一度担任肿病医院院长,视病人如亲人,使不少人康复,他不愧为村里的带头人、贴心人。他经受了荣誉和屈辱两种截然不同的考验,在考验面前,表现出高风亮节,不愧为坚贞的共产党员。然而他自己的生活确实有困难。一次,一个原来在他互助组蹲点的女干部,偶见他在街边卖十几个鸡蛋,原来他爱人生病缺钱医治,而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邬对别人关怀备至,对自己咬紧牙关。这位女干部目睹此情景,感动得直哭。
1971年5月,邬纪发不幸因食道癌不治而逝,终年五十四岁。
(摘青白江文史资料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