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补全杭州已知之事,发掘杭州未知之美 为啥他能成为唯一获表彰的文保志愿者个人?

补全杭州已知之事,发掘杭州未知之美 为啥他能成为唯一获表彰的文保志愿者个人?

补全杭州已知之事,发掘杭州未知之美 为啥他能成为唯一获表彰的文保志愿者个人?12月8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表彰了一批文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丁云川的名字在列,他也是全省唯一一位以志愿者身份被表彰的个人。

12月8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表彰了一批文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丁云川的名字在列,他也是全省唯一一位以志愿者身份被表彰的个人。

“以‘杭州市志愿者’身份被授予这个荣誉,不仅是我个人的,更是杭州所有文保志愿者的荣誉。”丁云川告诉记者,这说明几十年来,杭州市文保志愿者为杭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得到了肯定和认可。

丁云川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生于斯长于斯,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杭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投身于抢救流失文物、保护历史古迹、收集文史资料、研究地方民俗等工作,还将藏品无偿捐赠给文保机构和档案馆等,生动践行了“尽己之力,将杭州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初心。

丁云川说,对于杭州这座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城市来说,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不少。

杭州文史丛编_杭州文史_杭州文史杂志

让石头说话,对考证出来的史实负责

现在,80岁的丁云川依然喜欢去杭州的各处老街、群山走走。几天前,他去了理安寺,五代时伏虎志逢禅师曾栖居于此地,由当时的吴越王帮助建造,寺内有与虎跑泉齐名的山泉胜景“法雨泉”。泉水沿着山壁而下,有一种自然幽静的别样风貌。

“现在那边有一个餐厅,我看到经营者在泉壁下面放了一个制造水雾的装置,就提醒他们不应该装这个东西。”丁云川说,店家解释这个装置并不破坏法雨泉,只是增加氛围感,“这样也不行,就应该保持原生态。我离开时,还告诉他们,我还要再回来看的。”

丁云川告诉记者,在今天的会议上,他正好遇见西湖景区管委会参会的同志,便转告了自己的想法。对方当即告知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处理,将及时反馈。

爱护杭州的历史古迹,丁老先生就是这么执着。

丁云川的很多文章也是这样写成:走入寻常巷陌发现线索,抽丝剥茧寻找到历史脉络,继而向读者呈现出杭州的精彩文脉。比如他考证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西湖会议”是在西湖上的一艘画舫中举行,在那次会议中确认了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这一研究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

杭州文史杂志_杭州文史丛编_杭州文史

今年初,他在本报西湖副刊上开辟了“石头记”专栏,十多篇寻访记,讲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故事。冰冷的石头不会说话,全靠他从现实中踏寻、到故纸旧书中一条条核实、找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三管齐下,渐渐厘清全貌,让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其中有一块吴山脚下墙门里的“平升三级”刻石,线索来自于丁云川一位朋友的询问:有一块青石板上面有“花瓶上插有三把戟”的图案,有没有保护价值?丁云川亲自去墙门里查看了这块“洗衣板”,带着卷尺量了大小确认规制;仔细观察,发现是“平升三级”的雕刻图案;随后翻阅古籍,从《吴山大观》中找到线索:石板来源于吴山1958年被拆除的省城隍庙,甚至还找到了一桩唐朝时发生在杭州的“连升三级”的轶事。如今这块承担了六十多年洗衣重任的石板已被杭州海塘博物馆收藏。

丁云川告诉记者,每一篇关于杭州历史的文章,虽然只有千把字,但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一个星期乃至半个月写一篇很正常,“因为我要对考证出来的史实负责”。

杭州文史_杭州文史丛编_杭州文史杂志

“收藏是要为社会收藏,为社会所用才是收藏的作用”

这几年,本报在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百年”等档案征集时,丁云川先生总会带来一些让人惊喜的藏品,比如一位农民从1955年开始记录的家庭账本、1930年代蜡刻石印“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会员证”、《人民画报》的创刊号和建党50周年特别刊、保存了近60年的1954版宪法草案和杭州的第一批选民证等。这都是他数十年挖掘寻觅历史碎片的收获。

杭州文史_杭州文史丛编_杭州文史杂志

“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要有人去挖掘、认识它。识得的就是宝,不识的就是草。”丁云川说,自己搜集的一些文物,都是上一代长辈的收藏,但是后来的子孙不知道价值,拿出来卖掉了。“记得有一次,一个卖家和我说,我们祖上不留金不留银,留了这些拓片古书在家里发霉,还不如拿出来卖了换一包香烟吃。”

当丁云川听到这些话,心里都想骂他们是“不肖子孙”,但行动上又得想办法把日后可能有价值的,和杭州西湖相关的东西买了回来,一旦社会需要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1995年西泠桥修补时,丁云川主动捐赠家中的“严州青”石板;在杭州市筹建西湖博物馆时,再次主动无偿捐赠自己收藏的相关书籍、字画、碑拓、楹联、砖塔等文物。他捐赠的记录书院布局的《敷文书院志略》成为了万松书院重修的依据。旧书摊里发现的钱氏后人祭祖的《元宵祭规条例》手抄本成为现在恢复钱王祠“元宵祭”的依据。他多年前曾留意到《中国文物报》的一则消息,上面记载了德寿宫遗址上曾有过的那块梅石碑的下落,于是出差到从北京时,想尽办法自费拓回了复刻本,并于2004年捐赠给了西湖博物馆。

他一直记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他的一番话——当他们聊到文物保护和收藏时,启功先生说:“你搞文物收藏,不要为收藏而收藏,应该为社会而收藏,一旦需要,捐出去为社会所用才是收藏的作用。”

杭州文史_杭州文史杂志_杭州文史丛编

多年前,丁云川曾被评为“杭州平民英雄”(道德模范),他曾经多次推辞而未果,他谦虚且认真地说,只想着做一个合格市民。

现在,如果要在“合格市民”前再加一个前缀的话,那么“热爱、挖掘、杭州历史文化”最适合他。

“杭州的湖山是不可再生的,这座城市的文化、文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保护。”丁云川先生郑重地说。

上一篇: 一位学人的自我学术突破——追述杨义先生
下一篇: “八八战略”指引下的西湖保护与发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