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民国宁夏省城才子罗雪樵

民国宁夏省城才子罗雪樵

民国宁夏省城才子罗雪樵文/刘宏安20世纪70年代,在银川文人圈内,人们常能见到一位身穿长袍,皓首银发,面庞清瘦而红润,手执拐杖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他思想开明、学识广博、

文/刘宏安

20世纪70年代,在银川文人圈内,人们常能见到一位身穿长袍,皓首银发,面庞清瘦而红润,手执拐杖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他思想开明、学识广博、书法篆刻造诣精深,擅长诗词、文史、医学、制谜等,他就是宁夏著名西夏学者、国文教育家、书法篆刻家罗雪樵先生。

罗雪樵,号书禅,1903年9月出生于甘肃会宁一个中医世家,幼年在私塾读书,后在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和兰州电报传习所求学。

1926年起先后在宁夏电报局、宁夏通志馆工作。1930年赴北平求学。1933年任宁夏县立第二小学教员、教务主任。

1938年,罗雪樵从宁夏速记训练班结业后,被分配到省政府秘书处工作。

1949年任《宁夏民国日报》总编。

民国时期,他被称为宁夏省城四大才子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罗雪樵先后在宁夏女子中学、宁夏工业学校、宁夏师范学校任教。1950年3月被推选为宁夏文联筹委会副主任。1951年任省文教厅科员、教育研究班副主任。1953年至1964年在银川一中担任语文教员。1958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任银川市政协委员。1984年,宁夏文史研究馆恢复,罗雪樵被聘为馆员,从事西夏文史资料搜集与研究工作。

宁夏文史_宁夏文史馆_宁夏文史资料

罗雪樵先生

罗雪樵与《宁夏民国日报》

1936年,《宁夏民国日报》创刊。社长李作栋与罗雪樵是同乡,他推荐罗雪樵从事编辑工作。

富有爱国思想的罗雪樵在此期间撰写散文、诗歌、随笔等30多篇,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揭示民生苦难。

1937年,中共地下党员杨文海组织宁夏省立实验小学(今宁夏银川市实验小学)学生成立“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罗雪樵被聘为顾问,积极参与筹划,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9年3月,省政府秘书长马廷秀(罗雪樵中学同学)调罗雪樵为政府秘书并接任宁夏民国日报社社长。

罗雪樵上任仅20余天,因登载了一篇关于西北战事的消息,被省政府代主席马敦静撤职。

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9月26日,原《三边日报》社长张源率工作组接收宁夏民国日报社,此后《宁夏日报》正式创刊。

罗雪樵与西夏研究

罗雪樵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尤精西夏文字,他是宁夏最早研究西夏文字的学者。

新中国成立前,他除了珍藏西夏文献,还收集有完整的西夏兽面纹瓦当、西夏钱币、陶俑、器皿等。

他将西夏文字抄录在卡片上,逐一对照研究,积攒的西夏文字拓片装了几木箱。

他经常和朋友谈论的话题就是西夏文和西夏历史。

1982年,贺兰山岩画发现第一人李祥石又发现几处罕见的西夏文题记,他带着照片去向他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罗雪樵求教。当时罗雪樵正卧病在床,为解读这些西夏文题记,他做了大量查阅和考证工作,终于弄清了西夏文字的意思。

1986年,罗雪樵在病重期间坚持完成《我所知道宁夏境内出土发现的西夏文物》文稿,将自己掌握的一些西夏文物出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为研究西夏学的后学者提供参考。

在文稿中,他记述灵武知事余鼎铭在县城西南隅一座佛寺遗址院内,挖出一本原版夏汉对音对义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若干部及手写作品一本。

宁夏文史资料_宁夏文史馆_宁夏文史

夏汉对音对义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1935夏天,罗雪樵多次到灵武找到曾经目睹出土佛经的王贵,到该寺遗址考察文物出土情况,因寺庙遗址已新建了房舍,罗雪樵只好绘出一张平面简图补证。

罗雪樵在该文稿中还简要记述了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下的两座小塔,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陵,西夏陵出土的残碑,贺兰口摩崖画与拜寺口双塔西夏文字,区内出土的西夏印章、西夏钱币及贺兰山大风沟和榆树台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等。

罗雪樵与《大方广佛华严经》

1917年9月,灵武知事余鼎铭维修灵州城墙时,从城墙下的火神庙西围墙中发现两箱西夏文佛经,这批《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经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余鼎铭把部分经卷赠送给宁夏镇总兵马福祥,并赠送给马福祥下属张质生5册,其余部分失散民间。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入藏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博物馆收集到一批,另有十多卷辗转流失到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普斯林顿大学、法国等地。

据研究考证,该佛经为元代刊本活字版,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木活字印本,在中国印刷史中占据一定地位,它对研究元代印刷技术、西夏文字等具有重要价值。

1947年,罗雪樵从灵武买到这批佛经中的第二十六、五十七、七十六卷。

该经卷折装,封皮为厚纸板黄罗装裱。经函标签字体大小匀称,墨色浓淡相宜,书体介于欧柳之间,笔力遒劲,气势一贯,为无署名书法家所题。

20世纪60年代后,罗雪樵曾4次将经卷借给宁夏博物馆赴北京展览,在往返中,第二十六卷和五十七卷丢失了20多页。

罗雪樵对其收藏倍加爱惜,他曾多次向好友牛达生说,对丢失的西夏文经卷十分痛心,但也无可奈何。

1962年,罗雪樵曾将其所藏《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十六卷托请西夏学泰斗王静如先生进行译释。

1972年,宁夏博物馆牛达生等人携带3卷《大方广佛华严经》赴北京再次请王静如进行译释。

王静如于1972年在《文物》杂志第11期上发表题为《西夏文木活字版佛经与铜牌》的文章,对《大方广佛华严经》题款、格式、活字版特征等进行了介绍。

“文革”前,罗雪樵将收藏多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捐赠给宁夏博物馆。

宁夏文史馆_宁夏文史_宁夏文史资料

灵武出土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罗雪樵与宁夏书法

罗雪樵一生酷爱书法,尤其擅长甲骨文、西夏文、汉隶、大篆、魏碑等书体。在银川古建筑鼓楼上,曾有他题写的牌匾。

20世纪60年代,罗雪樵在中山公园为崔景岳、孟长有、马文良等烈士撰写过碑文。

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首届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书法联展等多项展览,他是宁夏最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之一。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汉简书法影印出版后,已过古稀之年的罗雪樵每天到区图书馆临写汉简书法,数月后才将《老子甲本》抄完,他置于案头每天用毛笔蘸清水在草纸上临写。数年后汉简书法才开始风靡书坛,可见罗雪樵思维的敏锐。

罗雪樵家住在银川老一中西边巷子里的土坯房,吴善璋常与郭守中带着书法习作到罗雪樵家请教,常去罗家的还有王文钧、柴建方等。

罗雪樵经常拿出许多线装名碑名帖让他们看,将自己的书法篆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者,吴善璋、柴建方、郭守中、马学智、王文钧等都曾求教于罗雪樵。

宁夏文史_宁夏文史资料_宁夏文史馆

1973年,银川地区成立书法篆刻小组,在罗雪樵、曹佑安、胡公石、安卓三等老师的带领下,爱好书法的一大批青年人都加入进来。

这一时期民间书风日益浓厚,交流学习活动频繁,书法讲座、书法展览、少儿书法培训等一系列活动陆续开展。

1980年5月,宁夏书法家协会成立,罗雪樵被推选为顾问。

罗雪樵对唐代书家李邕(李北海)的书法十分推崇,也十分赞赏毛泽东的书法,认为毛泽东得书法之真谛,心手相应、气度恢宏、神采飞扬。

罗雪樵年逾80岁时,每天依然临池不辍,他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与执着可见一斑。

宁夏文史馆_宁夏文史_宁夏文史资料

罗雪樵先生的西夏文书法

罗雪樵为马鸿逵治印

罗雪樵不仅书法造诣高超,篆刻治印造诣更是精深。

他治印非常严谨,每方印均认真起稿,所用篆字一一查对后还要反复揣摩数日,印刻好后再进行修补。

他书写印稿讲究顺畅平和,用刀讲究自然干净,印上要有刀味和石趣,崇尚自然浑朴、清丽天成的印章艺术。

他坚持自己的追求,不断摸索创新,尝试以简书入印,在当时印坛独树一帜。

罗雪樵与赵文续是很好的朋友。赵文续先生自幼痴迷秦腔、绘画和皮影,被誉为银川的“活档案”,与罗雪樵一同被称为民国宁夏省城才子。

1944年,马鸿逵找到在省政府供职的赵文续,责成他刻一方印章。

当时赵文续因紧急外出商调兵源,他害怕耽误制印时间,就把刻印之事交付给好友罗雪樵。

赵文续兵调回来后,把罗雪樵刻好的印章转交给马鸿逵,马鸿逵看到制作精细的印章后大加赞赏。

这枚印章底料为福建寿山石,印纽为玲珑的伏狮,边款刻有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方歇,王孙自可留”等诗句。

1984年,宁夏博物馆研究员何新宇在北京国家档案馆,曾查阅到当年马鸿逵给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报告拨款和任命宁夏军政要员任命书中均有该章的印鉴。

宁夏文史资料_宁夏文史_宁夏文史馆

罗雪樵先生为马鸿逵刻制的印章

罗雪樵创作秦腔剧本

秦腔在宁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末年,宁夏各地庙会上就有秦腔演出。

清代秦腔已成为本地主要剧种。民国之后,宁夏先后有光盛班、觉民学社和庚辰俱乐部等较有影响的秦腔班社。

1935年,宁夏第一个官办秦腔班“觉民学社”成立,在银川剧院(当时名为振声舞台)演出,秦腔在宁夏达到辉煌时期。

除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演出剧目外,这时期涌现出一批热心于秦腔事业的剧作家,罗雪樵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为“觉民学社”创作了《东窗记》《乱点鸳鸯谱》《陆文龙》《阎应元》等秦腔剧本,被编排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

多年后,他一直将他编排的一本发黄的油印剧本精心保存着。

罗雪樵一生酷爱读书,他在80岁高龄时开始随广播学习英语并自学梵文。

1986年6月1日,罗雪樵在家中不慎摔倒,当晚与世长辞,享年84岁。

罗雪樵一生经历坎坷,矢志不移,不趋炎附势;他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为宁夏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弘扬书法篆刻艺术,虚怀若谷,造诣深厚;他致力于西夏文字研究,倾心耕耘,博学多才,为后学者奠定基础。

宁夏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秦克温1958年曾与罗雪樵同为银川一中语文教员。我们用秦克温悼念罗雪樵的诗句,追忆这位为宁夏文化、史学和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才学雅士。

悼罗雪樵

治学一生不释手,柔肠铁骨自风流。

育才花甲心肝赤,刻篆多年笔力遒。

苦究夏文深造诣,甘为孺子做马牛。

未酬壮志身先丧,常使儿孙泪凝眸。

文章作者系灵武市文物所所长

上一篇: "马家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青海和宁夏马家之间矛盾那么大?
下一篇: 民主党派中央主办的出版社,你知道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