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点真题【高分答题示例】详见【中传文化复测5套卷】更新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三试文史哲复测】
考什么:往年真题整理
2020年文学主观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靳秋田索画之二》(选自《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筼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輒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如何理解文中的“雅趣”?
(2)根据这段文字,写一篇鉴赏文章,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2019年文学主观题:《书幽芳亭记》 (宋)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注:①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
②(三国志,蜀书,张裕传》记载,张格因触犯刘备而下狱,诸葛亮表请其罪,刘备答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1) 兰之香为什么被称为“国香”?
(2) 如何理解“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
(3)阅读《书幽芳亭记》,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 不少于800字。(高分答题示例见北京影向《2024中传三试文化素养复测备考资料》)
2020年历史主观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四: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五: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文化高峰出现的原因。
2019年历史主观题:阅读材料。回着问题。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的“乡”是当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乡校” 就是这个乡所设的学校,也就是乡民都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当是针对农工商说的,说明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意工一也就是乡民都可以典问受教育的地方《左传》国公二年“当在说到“卫文公。利农、通商、惠工”之后,接着又说“敬教”。“劝学”,这个“教”与“学”当时是针对工商说的,也说明当时的卫国必有乡校无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晋侯始入而教其民”的记载,也是郑国设有乡校的证据。
随着春秋时代乡校的普及,过去的所谓“学在官所”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我们知道,史本是周王室和请侯国的官,春秋末年,王室衰弱,灭国踵继,这种制度也随之动摇,原来在周王朝或诸使国做文官的人,因王朝衰微。诸侯之覆灭,遂流散四方,以其所学的知识传世。于是使出现了王官失守而文献四散,不能再继续禁闭而不外传的情况。
《左传》那公十七年记载,孔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个“四夷”并非确指四方的戎狄夷蛮,当指官府之外,处于野中的四方平民两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在社会安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学在官府”逐渐瓦解,乡学随之普及,新士人也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在政治上不像过去的士那样“一朝委质,终身为臣”,在经济上也不再依靠奴隶主贵族的恩典和施舍度目 :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乡校 "出现的背景及影响。(高分答题示例见北京影向《2024中传三试文化素养复测备考资料》)
2020年哲学主观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秋日偶成》 宋代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而且贵。”
《论语:雍也》中,孔子赞叹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结合材料,谈一下对“孔颜之乐”的理解。(高分答题示例见北京影向《2024中传三试文化素养复测备考资料》)
2020年哲学主观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造者。孔子思想的魅力何在,力量何在?孔子好学深思,体会观察内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道理,他并没有把这个大道理高高地孤悬在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以亲切的、活泼泼的、沁人心牌的文字说出来,衍成教义,教导人,启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把它开显出来,活成君子,
在孔学教义中,“仁”也许是最核心的观念了,关予“仁”的表述,其中包括:“仁者爱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
“客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孔子“仁”的观念进行阐释。(高分答题示例见北京影向《2024中传三试文化素养复测备考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