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群,现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兼任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教师节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就特别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同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编写在习总书记传统文化教育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有关纲要指导下,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力度,2016年秋季已开始先行试用,2019年秋季,就要在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小学4-6年级语文教材,将在前三年1-3年级的试用基础上,在4-6年级同时使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认识,学习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不同要素的分布情况,更好地把握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教学要求。本文尝试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部分进行“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解读,以期对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确立于唐代《隋书·经籍志》的编撰,成熟于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体系分类。“经”部通常指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史”部一般指我国历代正史为主、杂史为辅的史籍类著作,“子”部泛指先秦诸子著作为主、涵盖历代农商医术乃至蒙学在内的各种类书,“集”部主要指我国古代诗词文章总集和专著等。纵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虽然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涉猎非常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整体上特别体现了“经史子集”四部要素体系。因此,笔者认为,这就需要结合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具体内容,不断强化对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体系的认识与应用培训,使其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一个有章可循的“经史子集”要素体系构架,以便在指导学生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四部要素构架指南作用,促进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够遵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学习路径,实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自信成长。
正确把握“经”部传统文化要素的价值引领作用
我国历代传统文化始终以儒家 “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主流价值观为引领,高度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经”部传统文化要素对学生向善向上的积极引领作用。单就各册语文教材日积月累板块,就选用了《论语》《孟子》《左传》等大量“经”部传统文化内容,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下园地七)、“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三下园地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五下园地八)等六则《论语》短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三上园地八)、“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五下园地八)等三则《孟子》名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三下园地六)、“多行不义,必自毙”(五下园地八)等四则警句,甚至还选用了《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博学之”(四上园地二)这样意思比较深刻的人生格言,都体现了编者对学生进行乐学善思、美德自律等方面的品格熏陶意图。这些名言警句不需要教师做逐字解释,重在让学生熟读成诵,明白大意即可;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即可。这些传统文化要素点的学习,既有利于教师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又为学生今后中学进行更加深入的传统文化学习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适度拓展“史”部传统文化要素的阅读内容范围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组成的,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形成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可以了解古代先贤志士的动人事迹,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关“史”部传统文化要素内容也很丰富,如二上第4课《曹冲称象》选自《三国志•魏书》,既让学生认识了一位古代神童,又为五下第5课《草船借箭》了解《三国演义》这一集部历史小说与《三国志》的创作关系做了铺垫。《史记》是统编小学语文“史”部传统文化要素选材重点,选用了《西门豹治邺》(四上第26课)、《将相和》(五上第6课)、《田忌赛马》(五下第16课)三篇白话课文,既为学生提供了先秦历史充满智慧、关爱民众的历史先贤动人事迹,又让学生随着年级逐步升高,不断加深了对《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巨著及其作者司马迁的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编选了《司马光》(三上第24课)、《囊萤夜读》(四下第22课)两篇涉及《宋史·司马光传》《晋书·车胤传》的文言课文,也是对“史”部传统文化内容的原文摘录体现。教师在进行“史”部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阅读链接,特别是对于国内外华人家喻户晓的《史记》《三国演义》等历史类书籍,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强化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广泛了解“子”部传统文化的中国智慧
以老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继孔子创立儒学之后,开启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成熟爆发期。这些先秦诸子在阐述其文化思想的过程当中,不论是其完善人格、治理社会的至理名言,还是那些精彩纷呈的寓言故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要通过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板块和课文选文两大方面进行了充分体现:日积月累板块主要选取了诸子名言,渗透学生对诸子文化的了解。如荀子的“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一下园地七)、老子的“轻诺必寡信”(二下园地四)、“爱人若爱其身”(三上园地八)等诸子著作的警句格言,都对学生品格成长起 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子”部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有白话和文言诸子寓言故事两个部分:白话诸子寓言故事集中在中低年级,如改编自《庄子·秋水》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二下第12课)、改编自《韩非子·喻老》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四上第27课)等;文言诸子寓言故事得到大量增加,如出自《韩非子·五蠹》的《守株待兔》(三下第5课)、出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六下第14课)等。这些诸子寓言故事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学习智慧、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都是极其有益的。
此外,作为“子”部传统文化要素的蒙学部分,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的编选内容。“蒙学”主要由不同朝代关注教育的文化名人,对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四书五经进行有益于学童快速成长的韵文摘选编辑,其特点是涉猎广泛、适当组合、朗朗上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渗透熏陶。比较流行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韵文风格的蒙学读物,还有如《幼学琼林》《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名贤集》《朱子家训》等名言教诲风格的蒙学读物。由于是对经史子集内容的广泛剪裁借用,其具体语句都不标注出处或作者。
统编语文教材一上的《对韵歌》、一下的《人之初》《姓氏歌》等课文,就是对蒙学《笠翁对韵》《三字经》《百家姓》的借用,二下园地五日积月累的“冠必正,纽必结……”“唯德学,唯才艺……”就是对蒙学《弟子规》取其精华的借用。至于像五下园地六日积月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格言警句似的蒙学内容,更是多达50余条,特别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博览广取,优质成长。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建筑名胜(如六上第11课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如三下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五至六年级语文园地涉及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位著名书法家作品赏析)、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节日民俗(如二十四节气歌、十二属相、节日古诗、藏戏)等方面的蒙学内容,都是以前版本语文教材比较缺乏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启蒙学习年龄特点,编选了大量“子”部传统文化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