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985、211、双非一本、二本A、二本B(三本)、专A、专B的差别、差距到底在哪

985、211、双非一本、二本A、二本B(三本)、专A、专B的差别、差距到底在哪

985、211、双非一本、二本A、二本B(三本)、专A、专B的差别、差距到底在哪答主渣二的本科,985的研。不请自来答一下,仅讨论二本和985的区别。如果掰开了揉碎了说,二者在硬件上、师资上、氛围上都有许多不同。然而就我自身的体会而言,最大的区别是:危机感。

答主渣二的本科,985的研。不请自来答一下,仅讨论二本和985的区别。

如果掰开了揉碎了说,二者在硬件上、师资上、氛围上都有许多不同。然而就我自身的体会而言,最大的区别是:危机感。

研一那会儿,学校有个规定:凡过英语专八的,或者考研英语72分以上的,或者六级550以上的,免修研究生英语。结果宿舍四个人,张三过英语专八加考研英语80分,李四六级580加考研英语73,王五其他平常但是六级有逆天的650。只有我一个人要修研究生英语。

我以为是我们这个宿舍天赋异禀牛人过多,心里也没有在意,后来一去上课才发现,差不多四十个人的大班,只有十个人来上课。也就是说,我们宿舍并不特别,就英语成绩来看,我就是全班垫底的那四分之一。

这件小事我一直记到现在,因为这件小事开始点燃了我心里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就是,害怕自己落后太多。

本科的时候,是从来没有过危机感的。直到毕业,班上38个人过六级的只有三个,而且都是踩线过的,我还是其中分数最高的一个。我为此还沾沾自喜了几天。而研一,因为六级分数太低,在武汉湿冷的大冬天里,每一个的有英语课的早上,宿舍都只有我一个人狗狗丢丢地爬起来,走半个小时的长路,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我孤零零地翻山越岭跑去上英语课。

本科的时候,另一样做得比较好的事情是辩论。那会儿演讲和辩论的奖状拿到手软,狂妄得很。后来读研进了院里的辩论队,一看这儿的辩论水平,恨不得一头撞死。本科的比赛,结辩能脱稿几乎就是顶级水平了,后来来这儿之后发现强手如云,脱稿的人一捞一大把。痛心疾首之下恶补一年,终于脱稿小成,校辩上一路披荆斩棘,快感觉到自己心中那团火焰要熊熊燃烧起来时候,对面上了个打过国辩的老司机,一盆水给浇灭了。

用广东人的话说,你以为你牛,那是因为你都没见过大蛇屙屎。

本科的时候,你打游戏我也打游戏,你看电影我也看电影,你不看书我也不看书,反正要懒大家一起懒,大家都一样,在宿舍一窝一整天也没觉得有什么。而且联机打游戏和一起看电影是我本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自有一番爽快的乐趣。

后来读研,我看电影的时候,他们在图书馆;我打游戏的时候,他们在图书馆;我去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在图书馆;我从图书馆回来的时候,他们还在图书馆。

天杀的,这就尴尬了。

人都容易有一种从众心理。上网买东西,两个一样的货物,一个销量多,一个没人买,大多数人会倾于买前者;去外面吃饭,两个差不多的馆子,一个门庭若市,一个冷冷清清,大多数人会进前面那个。

这个道理放到学校也是一样的,就是你会不自觉地想和身边的人一样,向身边的人看齐。如果你和他们不一样,你就会慌,会容易被边缘化。

如果聊天的时候,大家都聊雅思托福备考,你不懂;聊贺卫方和邓晓芒,你不懂;聊尼采的超人哲学和霍布斯的《利维坦》,你不懂;聊金庸的小说,你不懂;聊川普和希拉里的各自特点,你不懂;聊苏童路遥陈忠实毕飞宇,你不懂;聊中国的文化断层与震荡,你不懂;聊藏传佛教和密宗,你不懂……

那就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

我发现本科的时候没一个人聊过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但是读研的时候大家都爱泡图书馆,于是涉猎就相对广一些,聊的话题就宽了。当然吃饭的时候也会聊韩剧明星八卦,但是聊这些文史哲,也再平常不过。其实也不要多精深,但这些你好歹多多少少要懂一点,不然就一句话都搭不上,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格格不入的妖怪。

害怕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妖怪,这就是危机感的来源。

解决危机感也没有其他办法,那就是给自己找事情做,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以后就能玩到一块儿了。比如会想:那么多人都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要不我也考一个?那么多人看过XX书了,要不我也看一个?反正大家都跑去图书馆了,也没有人跟我一起打游戏看电影,那我也只好跑去图书馆,东拉西扯地看一堆闲书。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坚持阅读的习惯也是读研的时候才建立的,本科的时候都是喜欢就翻一两页,不喜欢就放着。反正饭桌上聊天也不会尴尬。

《论语》有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自我反省。

可事实上大多数人的自控能力是一般的,再加上当局者迷,大家都一样的时候你就不容易发现自己“不贤”的地方,而你只有与周围的人不一样的时候,你才容易有”思齐“的动力。当然,如果你能有效地排除受周围的人和氛围的影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并且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计划去实现目标,那你即使在二本,也是个优秀的人。只是于我这种自控力一般、又容易受到坏境影响的人而言,本科的时候“思齐”的动力就少些,研究生的时候“思齐”的动力就大些。

并不是有意看轻自己,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而自信。然而也不能否认,读研的三年里面,常常往同龄人的方向一看,都能找到许许多多比自己优秀许许多多的人。

每每看到身边的佼佼者,心里对自己都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小愧疚。

所以,更容易有”与人不齐“的危机感,而后更容易知道渺小,容易知道谦卑,知道要努力,可能就是其中的差别吧。

上一篇: ​省政协全面启动《人文巴蜀·大美天府》系列丛书编纂工作 田向利出席相关工作会议并
下一篇: 精英点评 | 虎父无犬女,真正的段子手是papi酱的老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