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的内容请为我投放超赞包,为我打call~」
更综合地探讨中国文化的顶层格局,参考:
序言:周易.简义
《周易》,即《易》,有乾坤易简之德,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简义,指易简之义。《周易.简义》,让《易》易知、易从。
《易》是中国人七千年智慧、哲学、思想、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方式,实是中国人信仰的精神导师。绝妙之处在于,绝大多数人日日用之,而不自知其为《易》。直到真正开始认识了《易》,方知何为拨云见日。中国历史上的圣者、才俊大抵如此,以《易》为精神最终归宿且乐在其中。
《易》也是当今中国人误解最甚的经典:批评《易》的人多不懂《易》,多以科学形而下的局限眼光武断地评判这一超科学的形而上题目;而鼓吹《易》的人中,并不真懂《易》且别有用心地招摇撞骗者很多。
《易》研究万物生息演变之道,建立了一套研究事物发展的思想体系。宇宙天地、家国天下、人我诸事、蝼蚁微尘,总不能脱成驻坏空,尽遵循着《易》所阐释的道,也就是天地玄机。所以,《易》这源自上古的智慧,才有这能耐于历史长河中引导先民、先贤、先辈,筑就中华文明辉煌。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便是续写之、传承之。
七千年前,伏羲于画卦台上观天地之象,一画开天,断画辟地,创阴阳八卦,成人文之始。
一画开天,以天相乾刚之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断画辟地,以地相坤柔之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至无外,小到无内,宇宙微尘,皆可以阴阳观。十八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巨匠黑格尔,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他的扛鼎之作辩证逻辑学,其思想内核实为阴阳观,他深受《易》之思想的震动。以毛泽东的矛盾论来阐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其根本在于,事物不能绝对静止,各式运动源自相对抗方面的相互作用。这矛盾对抗的正反方面,伏羲以阴阳象之。
这矛盾对抗的正反方面,趋于阳刚、动、主动、生发、上升、完整等等的方面,为阳,
以阳符
表示;相对的,趋于阴柔、静、被动、收敛、下降、破碎等等的方面,为阴,
以阴符
表示。这矛盾对抗的正反方面之辩证统一即为太极。
《易》之阴阳观,强调“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或矛盾的正反两方面不可分离,以运动变化为本,追逐动态平衡。
运动变化是《易》之根本,因而《易》之易,首要指变化,即为万物生息演变之道。也有将易解释为日、月的,日月亦相阴阳之动。
再进一步,由阴阳交合之易,有万物生生不息。天地动,日月行,昼夜更替,寒暑往来,云行雨施,草木荏苒,江河行地,沧海桑田,成就自然造化之生灵。
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道为体,一为用;
一生二:由太极而阴阳;
二生三:加上阴阳交合所化生之三;
三生万物:阴阳交合,万物生灵。
如此种种,皆为《易》之算计。
“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而有天、地、人三才之说。
因而,中国人眼中的天地万物是有灵性的、活的。以人性之灵来审视阴阳,则“自强不息”为阳,“厚德载物”为阴。自孔子向下,儒家经典所教导人的,实就是如何在各种情势下坚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阴阳调和。
如此,《易》自可包罗万象。《易·系辞上》讲“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一画开天、断画辟地以象阴阳,是圣人对天地最早的取象。以后,取象越发精细,而成八卦,进而成《易》之六十四卦,计三百八十六爻。这其中沉淀的便是自中华上古先民起,依德性和智慧,探究天道、地道、人道的运行,以安身立命,求存图强,而至今日的过程。
作为一套研究事物发展的思想体系,《易》可以用于占卜或算卦,个中道理并不神秘:好比数学以360度的角度全面覆盖平面里的所有方向,《易》的六十四卦覆盖了事物的全部变化方向。相应,平面里的方向脱不出那360度,事物的变化方向脱不出那六十四卦。因而,《易》能将可能的各种状况总结出来,教人们如何在各种状况下修养好道德,从而智慧地以正道善法应对,化凶为吉。
占卜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可以以之为接引,将一个人所面对的任何问题或困惑定位于《易》中相应的具体的卦和条目加以解释。释卦时,必然要结合具体背景,穷尽释卦者的全部学养,而且释卦必须有弹性,不可僵化。如此方可成就最落地的精神导师,教化以德性和智慧。《易》实则是讲圣人之道的典籍,教人于忧患中也要修养道德的智慧正道,不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易》这一教化德性、传承智慧的体系,太绝妙了!以西方为例,担负相应信仰功用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尽管《圣经》也包打天下式的可以解决人生的各式问题和困惑,但是并没有清楚针对各式状况的体系化结构,更没有索引,恐怕还是要经过系统培训的牧师去布道。他们对《圣经》几乎要熟悉到可以倒背如流,才好针对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找相似情节来套《圣经》中的故事和话语。《易》和占卜就好用多了!
《易》世历三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传承主轴,起源最早,积淀最厚,是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他经典、思想都要往后排。
上古伏羲创八卦,又将八卦的三画卦符相叠而成六画六十四卦,以记天地万物之变,指导人们趋吉避凶。是时未有文字,所以对卦符的解读不能形成系统的记录。后来的文字是在卦符及其他符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中古文王、周公成稿、成书。文王在在被商纣王下了大狱性命难保的危急之时,赶着修《易》传给儿子。如此,家族大业就有依托了。《易》教人的德性与智慧,下可修身,中可齐家、治国,上可平天下。史上另有《连山易》、《归藏易》,均已失传。
近古孔子为《易》做注十篇,包括《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或《易传》。此后之《易》便一体融合了孔子《十翼》。
必须说,《易》绝不是这几位圣人凭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他们的贡献以万千年来历代先民的智慧积淀为基础。
《史记》所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还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所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晚年得到《易》,如获至宝,研读《易》,把编竹简书的皮绳子翻烂了很多回,这位“朝闻道,夕可死也”的圣人发出慨叹:为何没早几年让我得到这部书?那不就可以得道了吗?不就可以无过了吗?
儒家思想体系便是孔子以《易》为本发展、构建的。实际上,中国文化衍生出大小诸多支脉,呈百家争鸣,历经演变,成儒释道三足鼎立。中国文化与各家分支实为一体多用的关系。所以各家呈现不同面貌,但宗本相同,共同享有中国文化的内核——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其中,释本源自古印度,但到了东土,即为中国文化内化,当然亦与《易》相融通。
《易》是智慧和道德教化之书,并不搞神神鬼鬼那套东西。这实话讲出来,实在有违大多数人的错误成见。《易》论的是天道,提过神鬼这些字眼,但是总体是在赞叹天道自然的神妙、鬼斧神工,可不是在宣讲,例如,基督教里那种具有超然神力的人格神。其实,《易》和佛教都很唯物,所以才能在中国文化之下结有善缘。佛其实就是法,就是天道。佛是大彻大悟的人。佛家的追求是彻悟天道,追求的是真理,可不是如基督教那样作追随神的奴仆。遗憾的是,《易》和占卜被神棍和骗子们搞得声名狼藉。佛教也被后人搞得面目大变。还其本来面目,真是好难啊!
《易》贲卦象辞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即为中国人“文化”这一概念的出处。《易》可化成的天下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身、家、国、天下无不适用。
中国古代将《易》视为帝王将相者必须掌握的学问,自文王周公始,典型者例如汉武帝、梁武帝、明成祖、毛泽东,以及姜太公、张良、诸葛亮、狄仁杰、文天祥、刘伯温、张居正、李光弟、纪晓岚、曾国藩等,通晓《易》之人数不胜数。使日本走向强大的明治维新时期,政府组阁也提出了“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原则。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剖析了文人李贽,提及他晚年专注于《易》,并且说这似乎已经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孔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都是范例。这种传统并非偶然造就,并非文人盲目模仿圣人之行。《易》实为文史哲之顶的智慧、思想、文化终极归宿。
学习《易》当然不必等到打好基础或者晚年。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已经开始涉猎,就可以开始习《易》了。《易》不宜专学,指不宜只习《易》而不理其他。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相融通,不能割裂。开放式的研习才是活路。
习《易》不能指望一遍而通,宜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后学而实习之。对《易》的了解、掌握只能经由长期积淀获得。
习《易》当为趣事、爱好,如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细水长流、学而实习。妙乐自在其中。而《易》带给人的妙乐、收获,是那八雅趣望尘莫及的。
所谓“朝闻道,昔死可也”。早晨闻知了去你家的路,你还想活过晚上?
「喜欢我的内容请为我投放超赞包,为我打cal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