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作品推介——陈凤军研究员《透过典籍读沈阳》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作品推介——陈凤军研究员《透过典籍读沈阳》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作品推介——陈凤军研究员《透过典籍读沈阳》陈凤军,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蒙古族,1957年5月出生。辽宁省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沈阳日报主任。

典籍中的历史_文史典籍文化常识_文史典籍

典籍中的历史_文史典籍_文史典籍文化常识

陈凤军,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蒙古族,1957年5月出生。辽宁省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沈阳日报主任记者,曾在采编一线工作36年。主要研究方向:辽沈地区历史、文化、民俗,先后在《沈阳日报》上发表的相关辽沈地区文史内容稿件两千余篇。十余次获得辽宁省新闻奖,数十次获得市级新闻奖。已独立完成22万字《雷锋在沈阳》、32万字《尖刀勇士——中共满洲特科纪实》、24万字《论记者活学活用36计》等作品;参与撰写《沈阳新闻史纲》《沈阳日报七十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简史、大事记》《沈阳抗战遗址概览》等书。

出深阁 入民间

透过典籍读沈阳

文/陈凤军

十年磨一剑。在2021年沈阳市第十三届全民读书季活动全面启动之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推出的《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全十辑),为广大市民奉献上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成为读者了解与研究沈阳历史的必读之选。

《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以下称《丛书》)项目是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至今已坚持了13年,研究整理并校注出版了十辑共30册文化典籍。

文史典籍文化常识_典籍中的历史_文史典籍

读典籍增进文化自信

历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浩瀚历史长河的文献典籍中,而那些与沈阳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典籍,正是沈阳寻找历史渊源、厘清文化脉络、更好走向未来的“根”与“魂”。

《丛书》文化工程,将藏于深宫无人知、极难读懂的“天书”,变为沈阳市民学习地域历史文化的方便读本,丰富了沈阳的文化积累,让更多的新、老沈阳人通过这些文化典籍,了解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增进对沈阳的情感认同、城市认同和文化自信。

看典籍了解大美家乡

持之以久,积沙成塔。

《丛书》重点校注有关沈阳历史沿革、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各类人物、文化著述、风俗风物等方面,为沈阳文史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包括多种罕见的沈阳先贤作品,如《沈阳百咏》《陪都纪略》《奉天古迹考》等。

刘世英的《陪都纪略》,可以说是一本地域风俗文化史记。而缪润绂的《沈阳百咏》更是描绘沈阳风俗、起居、衣食、婚丧、信仰等内容的七言绝句,读诗如同置身于市井民家,其形形色色的记录,犹如欣赏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典籍的出版,展现了沈阳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品典籍回味文化滋育

文化滋育着沈阳的生命力,催生着沈阳的凝聚力,激发着沈阳的创造力。

《丛书》中首发的《历代沈阳文选》,选有汉、隋、唐、辽、金、元、明、清及民国初年作品100篇。这些作品,有对沈阳历史中重大事件的表叙,也有对城市面貌、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的记述。让人在品读中,既弄清了沈阳的历史文化沿革,也明白了文化滋育对城市发展的强力推动。

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张春风介绍说,《丛书》的持续出版,丰富了沈阳市的文化积累,对研究沈阳城市沿革、文化与风物民俗、地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沈阳市民提供了一套了解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本。

本文于2021年4月29日刊载于沈阳日报

文史典籍文化常识_文史典籍_典籍中的历史

上一篇: 2021年,你的书单都有些什么书?
下一篇: 有关于前沿生物学比较好的科普书籍推荐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