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凡、郭媛:当代赋学经典略述
原创踪凡、郭媛
书目文献
shumuwenxian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当代赋学经典略述
踪凡 郭媛
踪凡(1967— ),江苏沛县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著有《汉赋研究史论》等,主编《历代赋学文献辑刊》(全200册)。
郭媛,女,1987年5月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摘要:1980年以来,中国赋学研究进入鼎盛时代,著述达数百部之多,其中马积高《赋史》、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价值尤高。这些著作或开疆拓土,引领一代风气,或体大思精,建构赋学理论体系,堪称是当代赋学研究之经典。
关键词:当代赋学;经典著作;叙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数百部赋学研究专著和两万篇赋学论文,赋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其中马积高《赋史》、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价值尤高。这些著作或开疆拓土,引领一代风气,或体大思精,建构完整严密的赋论体系,皆已成为当代赋学、乃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现将这些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贡献略作评述,以飨读者。
一、马积高:《赋史》,47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马积高(1925—2001),湖南衡阳人。1948年毕业于省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学术上深受马宗霍、骆鸿凯、钱基博等先生影响。曾任教于含章中学、长沙师专、湖南师院。1985年起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湖南文学会副会长、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赋学会会长等职务。著有《赋史》《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荀学源流》《宋明理学与文学》《风雨楼晚年诗钞》等,并主编大型文献整理著作《历代辞赋总汇》(全26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马积高《赋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详尽的辞赋通史,也是每个赋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之书。该书全面梳理了从先秦到近代辞赋发展的历史演变,将赋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全书共有十二章,第一章“导言”概述赋的性质、特点、形成、流变及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下依次为“先秦辞赋”、“汉赋(上下)”、“魏晋南北朝赋(上下)”、“唐五代赋(上下)”、“宋元赋(上下)”、“明清赋(上下)”,按照历史朝代顺序依次考论各个时期赋的创作。每章先概述该时期赋的发展情况及特点,然后介绍主要的作家作品。
马积高先生对赋体源流的看法,与前人颇有不同。他认为赋作为一种“不歌而诵”的韵文体裁,兼有众体,它有三源,亦有三流。有直接源于《诗》者,流为以四言为主的诗体赋;有源于楚声歌曲者,其流为骚体赋;有受战国诸子问答体的影响而产生者,其流为文体赋。文体赋在诗体、骚体的影响下,可分为汉文赋、晋以后的骈赋和唐宋以后的律赋、新文赋等。马先生的“三体”“三源”说,为叶幼明、万光治、陈庆元、郭建勋等赋学研究者所接受、发展,并为后人探讨赋源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马先生还考察了赋的流变,尤其是对以前一直不被人注意的六朝以后的赋如骈赋、律赋、新文赋、俗赋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且对历代赋作家都能一分为二地予以看待,书中以专节论述的赋家就有一百多个,其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都是空前的。
自从清人焦循《易余籥录》、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来,学术界一直将汉赋视为“一代之文学”。马积高先生却不囿成见,认为汉赋并不是赋作成就的最高峰,魏晋六朝的抒情讽刺小赋无论就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水准来说,都超过了汉代。唐赋的成就又高于汉魏六朝,“唐赋不仅数量之多超过前此任何一代(现存一千余篇),即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也超过前此任何一代”(252页)。至宋以降,赋体仍有佳作,但新东西少。至鸦片战争以后,渐趋衰微。马先生将唐代视为赋体文学发展的高峰,这也许受到清人王芑孙“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读赋卮言·审体》)的启发,但他将这一理论贯穿到《赋史》的写作中,则更能清楚、客观地梳理辞赋文学发展的历史。本书还十分注重赋与诗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相互影响,如对于汉代宫廷文学、魏晋以来骈文、齐梁徐庾宫体、北宋西昆体、明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等与赋的关系等,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本书出版于赋学研究刚刚起步的八十年代,尤其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开拓意义。马积高先生鉴于前人有关赋的只言片语的论述虽多,尚无一部探讨赋的专体文学史的缺憾,于是广泛搜集从先秦至晚清期间的有关材料,试图把这样一部长期被冷落的文体的发展面貌揭示出来,阐明赋与其他文学样式交互影响的关系。毫无疑问,《赋史》是赋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新时期的辞赋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各种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就有几十篇之多,并荣获湖南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79.3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龚克昌(1933—),福建漳州人。1962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赋学会会长、洛阳大学特聘教授、鲁南辞赋协会总顾问等。龚克昌先生是新时期汉赋研究的拓荒者,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书法家。著有《汉赋研究》《汉赋讲稿》(英译本)、《汉赋新选》《楚辞选译》《白居易诗文选》《先秦诗歌选注》《司马相如传》《屈原赋选译》《中国辞赋研究》《全汉赋评注》《全三国赋评注》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该书是龚克昌先生在其赋学名著《汉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增益而成的,共选录著者自1981迄2001年间发表的赋学论文62篇,分为四组:第1~14篇为汉赋综论,第15~33篇为汉赋作家作品论,第34~52篇为中国辞赋史研究,第53~62篇为序跋及学术回忆。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对汉赋价值的重新审视。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却曾受到过很多不公正的指责。著者对于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歌功颂德”说、“讽谏弱化”说、“虚词滥说”说、“丽靡之辞”说、“见视如倡”说逐一进行了驳斥,恢复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这些观点发表于八十年代初期,在那个对汉赋的臭骂声仍不绝于耳、汉赋价值被长期掩埋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努力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从而为学术界对于汉赋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扫清了障碍。在此基础上,著者又对汉赋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汉赋较全面地展示了大汉帝国的精神风貌,在艺术上对于《诗经》、楚辞也有较大的发展和超越,此外,汉代还有了较为系统的赋学理论,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曹丕再上推三百五十年,即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龚克昌先生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先后有十余篇论文作出回应,支持龚先生的“汉代文学自觉说”。二、对汉赋发展进程的全面梳理。著者通过对一系列重要赋家的深入研究自然展示出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这比一般的泛言高论要更有深度。专题讨论的赋家有贾谊、枚乘、庄忌、刘安、孔臧、司马相如、刘彻、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赵壹、蔡邕等,若将他们连在一起,就不难看出汉赋产生、发展、鼎盛、转变的历史进程。[1]三、对中国辞赋史的全面关照。本书以汉赋研究为中心,进而扩展到对历代赋的研究,如《中国古代赋体简论》《魏晋玄学与竹林七贤赋作》《略论韩愈辞赋》《李清照简论》等,甚至还有对当代赋家赋作的评论和研究,如《天山的颂歌——谈王大枢》《读〈香港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