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初春,几场漫雪纷扬飘洒,让南方的春天多了曼妙的冰雪之约。“惊蛰”节气,世间万物这才渐渐复苏盎然起来。
是该去永乐走走了。
不仅仅是留恋那满山遍野的桃李芬芳,心里边放不下的,是多年前夜读一次不经意的“邂逅”——
我的大学恩师李俊教授的史海钩沉文章中,讲述了清朝知名人士李端棻,除了首倡设立北京大学,还鼎力支持“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不承想,竟是贵州贵阳籍人士!先生魂归故里之地,就在贵阳东部一隅的永乐!
永乐,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永乐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永乐盛产的“艳红桃”及阿栗村的“杨梅”,一直是本地人尤为喜爱的夏令新鲜水果!永乐,这个有着市民“果盘子”美誉的全国乡村旅游集散地,常年引来了人们观光休闲!
正午,出观山湖区,经北二环,下绕城高速,仅半小时路程,就来到了宁静的都市村落。煦暖春阳下,满山遍野桃红李白,房前屋后金黄铺洒,香味扑鼻,一派春和景明之图画。路边,耸立的“李端棻墓”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石碑上方——“清光绪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首倡者”,尤为独特醒目,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悠远的时光边缘。
顺着标识转弯,拾级而上,“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显考李公字苾园府君之墓”石碑高耸,这位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长眠安息之地,掩映在路旁山坡的苍松翠柏间。一束鲜花摆放墓前,不用说,已有人先于我们前来瞻仰、拜谒先生,寄托心中的哀思。
李端棻,字苾园,1833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早年时舅父则教以诗词古文,叔父“于子姪之中,独爱端棻,视为己出,待之甚厚”,一直把他教养成人。端棻深受先辈们影响,立身行事,无不彰显大节凛然正义。
李端棻先生塑像
同治二年(1863),30岁的李端棻通过会试成了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先后出任山西、广东等地乡试主考官及全国会试副主考,历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总督仓场、礼部尚书等职,加光禄大夫头衔。端棻为官清廉,做云南学政时,有骄将之子不学无术,欲以重金贿赂,以求功名,他拒而不受,厉色严斥,一扫官场流弊。无论身为监察御史还是总督仓场,他时刻克己奉公,敢于直言,肃纪官场,曾因漕运每年耗费国家大批钱财,痛心疾首,大胆奏请朝廷,裁汰冗官冗员。
“救国之法厥为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民族深重危难和外国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怀揣“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的信仰,在救亡图存中纷纷倡导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李端棻先生注重科学,积极提倡教育,历次典试识拔人才,拔擢者都是一时知名之士,主考广东乡试时,曾慧眼识拔“岭南奇才”、后成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的梁启超,欣喜之极,又托媒许配自己的堂妹李蕙仙结发为妻,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良缘佳话。
担任刑部左侍郎期间,李端棻向朝廷呈递了《请推广学校折》,开宗明义提出“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的革新建议,疏请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请立京师大学堂,为国家培养新式非常人才”(秋阳《李端棻传》,贵州民族出版社)。这一奏请,很快获得了允准并付诸实施。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设立,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序幕,李端棻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今,北京大学校史陈列馆,第一馆便是“李端棻馆”,不言而喻,先生成了北京大学名副其实的主要创办者,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人。
清光绪年间,李端棻先生积极支持“公车上书”,秘密举荐康有为、谭嗣同等革新派力推“戊戌变法”,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李端棻在维新变法中表现卓越,得到光绪皇帝赏识器重,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被破格擢升为礼部尚书,“倚为股肱之臣”,辅佐皇帝。位居礼部尚书要职,李端棻大刀阔斧进行教育变革,将其兴学育才思想,由京师遍及各省州府县,立学堂取代科举,将全国教育改革推向了崭新阶段。在维新运动中,由于遭到守旧派势力的强烈抵制与反对,百日维新夭折,“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遭受软禁,谭嗣同等“六君子”慷慨就义,李端棻被“着即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以示儆惩”(钟家鼎《李端棻举荐康有为及其意义》),在解职发配新疆途中,已年近七旬高龄的他,因病势加重,停留甘州(今甘肃张掖)治疗期间获遇免赦,这颗为救国图存的赤子之心,从贵阳到了北京,又从北京到贵阳,辗转颠簸,终又回到了养育他的家园故土。
满怀教育救世、人才兴国之愿,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贵州巡抚邓华熙的诚邀下,李端棻虽年逾古稀,仍欣然受聘主持贵州经世学堂,不忘桑梓情,依然倡导“萌芽新政要推行”,“救时者,学成即以致用”,以西方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等人的学术思想传授黔中子弟,让学生广泛涉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进步刊物,向学生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在家乡培养一批有为之士。先生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短短几年与贵州的名流共同倡议、先后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阳师范学校前身)、贵州中学堂(后更名“通省公立中学堂”,今贵阳一中前身),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推广新教育,传播新思想,培育新人才,“主持风雅犹余事,扶我黔黎免困颠”(王菊红主编《苾园诗存》)。开启了贵州学子先进思想的闸门,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贵州一大批留学者,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1907年10月17日,李端棻先生因病在贵阳逝世,享年75岁。临终,他还留下遗嘱,把自己平时积蓄的一千两白银,无偿捐赠作为学堂办学经费,深深体现了先生一生奉献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先生辞世,梁启超在《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长篇祭文中写道:“其言将行其人萎,功耶罪耶良史知。”深切表达了对老师的缅怀与敬仰之情。1912年,先生首倡的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亦从这里起发源起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掀起席卷中华大地反帝反封建运动,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最早发源地。
怀揣崇敬,瞻仰了先生的陵墓,我来到了“李端棻纪念馆”。先生的纪念馆,设在永乐第二中学(现更名为“南明端棻学校”)里。午后的周末,已有不少游人驻足瞻观。展厅里,先生半身铜像巍然耸立,手握书籍,思索,严谨,默默注视着前方;铜像后边,以北京大学校门壁画映衬,“先生生平大事年表”“北大首倡者”“李端棻与戊戌变法”“不可遗忘的乡贤”……详尽记录了先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辉煌历迹。参观李端棻纪念馆,喜得《苾园诗存》。素雅的小本里,集录了先生返乡后在经世学堂讲授的《普通学说》及140余首遗诗文存,无疑,成了后人了解先生卓越贡献的极为珍贵史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的名“棻”,查《现代汉语词典》,意为“有香味的木头”;先生的字“苾园”,意为“芳香的园地”。端棻,苾园,其言外之意——香味发端于本方能弥漫整个园地!姓氏字里间,折射出先生深浓朴素的情怀与反哺恩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秉承先生文化教育思想,传承文化根脉,如今,省城新设了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开设了“李端棻研究院”,举办李端棻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激发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怀,在时代潮流中踔厉奋发前行。永得教育先贤,乐育芬芳桃李。此刻,驻足“南明端棻学校”校园,我在想,来到这里就读求学的孩子,有先生伟大风范的熏陶沐育,在先生的深远影响下快乐地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而荣光!我倒是无比羡慕起这帮孩子了……
2017年,恰逢李端棻先生逝世110周年,北京大学贵州校友会立碑,《李端棻先生墓地修缮记》记录了先生伟大杰出的成就和北大贵州学子们无尽缅怀之情。从纪念馆出来,我再次来到先生坟冢前,恭敬地献上了从山野灌林采摘的野花,祭祀这位安静躺在桃源丛中的伟大灵魂,这些年,满怀心间的无尽仰止,才稍稍稳实。
春明和风,沿石阶而下,放眼而望,永乐这个有名的“桃花之乡”,遍山桃花已争相绽放,与金黄油菜花融为一体,先生身前心系文化教育,可谓桃李满天下。死后又长眠于桃源深处,每年都有千万芬芳相伴,一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尽展人世间桃李芬芳、薪火相传的美好景致!
版式:刘 丽
校对:王封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