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一篇名叫《2019年自主招生或将只认可这8大赛事,不搞竞赛的裸考生相当吃亏》在很多考生和家长们引起了热议。阅读过后发现作者的观点偏激、不当之处颇多,很多既无实例举证又无权威说明纯属无稽之谈,对考生们和家长们产生了误导。希望大家在阅读完思课的这篇文章后,能够对自招产生一些理性正确的认识。
关注近几年来自招发展的考生和家长们可能知道,2017年各大高校简章上明确指出认可的大小赛事有40余项,而在2018年明确指出的赛事数量锐减,除理科竞赛和科创类竞赛依旧保持之外,文科类竞赛的具体名称从简章上基本消失。
很多人因此认为五大学科竞赛“一统天下”的时代到来,发出了科创类赛事地位略显提升但文科含金量依然不够,文科赛事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调。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观点:
“只看简章中是否认可“XX奖项”是不可取的”
自招简章固然是高校权威发布的,但并不是圣旨,并不是“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很多内容都是比较笼统和含糊的说法。这只是给想报考的考生们能一个指南,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高校在初审时,虽说会按照简章上的说法执行程序,但具体在筛选学生时也会有自身的考量和录取原则,没写明并不代表不认可。这些虽然简章上说明,但却可以通过历年来高校的初审实际通过情况来看。
举个例子:有些拿到手里的奖项,受到学校的认可,就相当于你拿到了某个国家的通用货币。如果奖项的含金量低,就等于面值低。比如说你在越南旅游,你可以使用越南盾,但是无论是面额100,1000,10000的越南盾都不值太多的钱。而你在越南,同样可以使用人民币。人民币是越南的通用货币吗?显然不是,但是你能用吗?很多地方确实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消费。而且100,1000,10000的人民币比面额是100,1000,10000的越南盾要价值高得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用别的货币来代替。
“不同学校自招初审条件的玩法”
简单来说,分为以下四种:
▶择优选拔
这类学校在初审录取时,是卡人数的。比如说今年热门的中南大学以及上外北外等,还有2017年及以前的北航。
中南大学,作为少数降一本线录取的高校,且自招复试时间和其他学校错开,每年全国都有无数考生报名初审。然而,中南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卡人数而不卡条件”的学校。以理科为例,简章上写着“省二”是条件,它说好复试大概过400到500人左右,那么通过初审的人数就是五倍通过复试的人数,也就是2000人左右。所以,在2018年的自招中,就算是很多以理科省二为条件的学生,也有相当一大部分没有能够通过中南大学的自招初审。中南大学认可五大学科奖项吗?显然认可,但是还是有很多拿奖的人过不了初审。
又如2016年、2017年很多省一报北航自招,而这些考生很多都是过了科大交大的人,结果偏偏没有通过北航的初审。但是如果你有兴趣比较一下北航2016年、2017年的自招初审人数就可以发现,它的自招初审人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也就是说明了,北航的自招卡了人数而没有卡条件。
又如上外,典型的“定额”通过初审的学校,每年通过480到490人过初审。
所谓“卡人数”也就是定额通过初审,在所有报名的学生中,不管你是什么条件,都统一进行择优选拔。
你能否通过初审,不但取决于你自己的条件是否优秀、你的条件是否满足简章;更取决于跟你同期报名同一大学或者同一自招专业的其他考生的条件如何。
举个典型的例子,同济大学的自招中,热门的建筑、土木等专业省一初审也不能保证100%通过;冷门的环境工程之类的专业,省二甚至没有五大学科竞赛奖项的学生也有不少通过初审甚至最后拿到A档降分的(思课2018届学员中就有好几位)。
▶卡条件
也就是符合条件就给过,不符合条件就不给过。不挂今年报名本高校的人数有多少,也不管最终审核完通过初审的人数有多少。
2018年的北航即是如此,省二全部刷完,省一全部给过。包括复旦、交大也是如此。不管考生来自什么省份,哪怕是青海、宁夏,只要是省一报名自招,我就给你过初审也就是最后来参加复试的机会。就算你是浙江、湖南的省二,也不给你参加复试的机会。
类似的学校也不少,比如山东大学(它的初审名单中准确标识了每一个通过初审学生符合的条件)、华东师范大学等。
▶“放羊式”
该类学校几乎没有门槛,初审简章写的比较“模糊”。欢迎各位报名自招,让大多数人通过初审,到时候用复试来选拔真正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的武大、湖大、2018年一万人初审的兰大等等。
▶综合考虑
还有一些是介乎于上述这几种之间的。该类高校既不设置明确的门槛、每年择优选拔的人数也有一些相对的变化,比如川大(裸过也有过的可能)、上财(学校档次高、初审人数较多)、华南理工、哈工大等。这种学校实际的情况是,他们不但认可奖项、材料。同时也会认可单科排名、或者一个还不错的总分成绩,这样的学生同样会获得自招考试的机会。
很多人因此抱怨着“自招不公”,而实际上,是没有认清楚每一个高校的自招玩法和习惯性规则。那么在认清楚了以上这样的情况之后,我们再来看所谓的“认可与否”。
“这些理科类竞赛的权威性是绝对的”
理科类竞赛没有什么好说的,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科创类奖项、机器人比赛等。这些都硬通货,好比黄金钻石,你可以带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基本上都会承认它的价值。
所谓的“数理化能力竞赛”“创造力竞赛”“创新数学”之类的“山寨”奖项,则是“高不成,低不就”,名牌大学是不屑一顾的。
那么有些人会说,“我孩子用了这个奖项过了初审”。过了是没错,但要看看过的是什么学校。要么是兰大湖大一类的、要么是人大哈工大一类的。
前者,就算没有奖项,其实也大概率通过初审;后者,高校觉得你的成绩还行,也会让你通过初审。这就是“我有XXX奖项过了初审,但不代表着我是靠这个奖项过了初审”的很简单的道理。
我们着重要讲的主要是文科奖项的情况,在那篇热文中,把所有文科竞赛奖项基本都写成是没有用的。
“文科类竞赛仍受到认可”
这个其实是因为在2018年的简章中各个高校(可能)因为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管束或者规劝。因此没有在简章中写明具体认可的奖项名字。但是“没写明”不代表“不认可”。
这就好像你平时出去买东西价目表上会写明收的是人民币吗?不会。那你会因此不知道交易货币是什么吗?
语文作文竞赛主要是新概念、创新作文、北大培文、叶圣陶杯、语文报五个。
含金量:新概念含金量最高,北大培文创新作文其次,语文报叶圣陶垫底。
举个例子,比如你拿了个新概念的国一/国二,那么全国绝大部分的文史哲类自招初审基本上是毫无问题。不管是人大、南大、厦大、武大、中山甚至是北大都是大概率甚至(对于其他大部分学校)是稳稳通过的。
创新作文和北大培文次之,也是类似的情况。语文报和叶圣陶杯则可以用来过一些稍低层次的学校的初审。
这就好比100块和20块的区别,100块可以买好东西,20块可以买次一点的东西。你说不认可?那反过来请问,人家厦大中文类今年初审的几十近百人靠什么过?难道靠脸吗?
英语类的竞赛,咱们也可以分门别类的来看。
含金量:21世纪演讲高于创新英语高于NEPCS。21世纪演讲含金量虽高,但是获奖难度过大,因此之后不放入讨论(全国获奖的人数少之又少,比每年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的人数还少)。
注意:这边说的是21世纪演讲全国赛,不是什么5980元买的精英赛。5980元的精英赛,视作等同于“创新数学”“数理化能力竞赛”之类的无用奖项,几乎没有含金量。
创新英语大赛,适合于大部分的外语类自招高校,但不是全部。
这边举一些常见外语类自招的例子。上海外国语大学不认可奖项,只看英语单科排名,并且择优选拔,卡人数通过初审。北外综合评价基本不看奖项,主要看的是英语单科排名、其次是语文和总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认可雅思6.5(以前是7.0),创新英语国一(也就是今年的500强),语文写作的顶级奖项(比如新概念和创新作文之类的)。厦门大学只认可创新英语国一(今年的500强),中山大学认可创新英语国一(500强)比厦大的门槛稍宽(其他稍低等级的也有小概率通过初审但不能保证)。
南开大学认可创新英语大赛、NEPCS、雅思分数等,并没有明确门槛,择优选拔。四川大学几乎没有门槛,没有奖项的学生也有不小的概率通过初审。兰州大学和湖南大学,没有任何的门槛,基本上报名就可以通过,不需要奖项。
中南中学认可创新英语大赛奖项、NEPCS虽认可但是不如创新英语 。如我前文中所说,中南大学是择优选拔,“卡人数”的,所以奖项等级决定了你在初审排队中的优先级,而不是有某一个具体的门槛。所以简章上所写的全国二等奖其实并不能保证你通过初审。
北京林业大学认可托福雅思托业BEC成绩以及英语竞赛奖项。相比奖项,前者更受认可。北京语言大学“卡人数”,择优选拔考生,根据考生的报名条件如英语竞赛奖项、单科排名、托福雅思等综合评判。
在上文中,本人举了一些常见的文科竞赛奖项在自招中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尺度,都是思课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研究所得。绝对比你看一些危言耸听的推送,甚至比看自招简章要来的更为清晰、实在。
总结:究其根本,自招看的是什么?是看奖项?看专利?看关系?都不是。还是这句老话,自招是用学科特长来弥补考生总分的不足。奖项也好,单科排名也罢都是学科特长的其中一种证明方法而已。
理科竞赛奖项之所以值钱是因为理科竞赛人人都会参加。可以说理科的学科特长和理科竞赛奖项等级是划等号的。文科竞赛奖项,之所以没有那么值钱是因为普及度还不够。考生获得奖项当然说明水平比其他人可能高一些;但是也有很多水平更高的人,没有参加竞赛。
因此,竞赛只是学科特长证明的其中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但这并不代表着文科类竞赛奖项因此“一文不值”。它可能没有理科那么值钱,“统治力”没有那么强,却也绝非“毫无作用”。
矫枉过正是一件比无知更愚蠢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思课自主招生】,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