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嵩明名人录

嵩明名人录

嵩明名人录嵩明历史悠久,田园平畴,气候宜人。千百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批历史名人。他们当中,有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诗人、隐君贾惟孝,高僧本帖、本悟

嵩明历史悠久,田园平畴,气候宜人。千百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批历史名人。他们当中,有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兰茂,诗人、隐君贾惟孝,高僧本帖、本悟,“为嵩明甲榜开先”的文进士王惟善,清末武进士、爱国将军傅均,杨林肥酒创始人陈鼎,民间乡贤杨思诚,投身革命运动的爱国人士赵伸、顾秉钧、周文人、李文汉、魏泽民、孟立人、胡如瑛,治理嘉丽泽水患造福一方的水利专家刘僴,嵩明县党组织的创始人李少竹,嵩明县农民运动的先驱杨泽,嵩明花灯艺术传承人马学德,“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之楷模”何增福,等。他们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兰 茂 (1397-1476) 字廷秀,号止庵。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祖籍河南武陟县缑山。明洪武三十年(1397)出生于嵩明杨林千户所(今杨林镇)。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著有《滇南本草》《医门览要》《韵略易通》《声律发蒙》《玄壶集》《止庵吟稿》《安边策条》《性天风月》等著作。明正统元年(1436年)完成医药学专著《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兰茂立足云南方言,用《早梅诗》概括20个声母的发音,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很远,对现代汉语拼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语言大师王力、方国瑜等称赞其“在中国音韵史上竖起了第二座巍峨的里程碑。”成化十二年(1476),兰茂在杨林家中与世长辞,享年 80 岁。同年,乡人在杨林南街建兰公祠,以纪念这位“古滇真名士,玄壶老诗人”。

王惟善 嵩明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杨林四板桥人。明景泰二年(1451),王惟善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顺风,辛未科殿试,金榜题名者共123人,王惟善榜上有名,被钦点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为嵩明甲榜开先”,也是明代云南府所属卫所、州县除府城驻地昆明之外的第一个进士。对于偏远落后的嵩明来说,考中进士无异于“黄河鲤鱼跳龙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嵩明中进士者仅仅10人,其中4人是武进士。考中进士后,王惟善被朝廷任命为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务。后来,王惟善到江南任地方官。明纪载其事。

贾惟孝 字若曾,别号东畮,嵩明县杨林人,生卒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 (1522~1566)庠生,后人把他与兰茂并称 “杨林两隐君”。贾惟孝和杨升庵以诗会友,交往甚密。贾惟孝擅长诗文,遍游嵩明名胜古迹,游必有诗,如游武侯祠、竹亭庵、四顾亭等都曾挥毫作诗,写景抒怀。民国年间,乡人李文汉、李文林兄弟收集兰茂和贾惟孝的遗稿,编成《杨林两隐君集》,刊刻成书行世,赵藩为该书作序。

本 帖(1516~1570) 号定堂,俗姓杨,嵩明县杨林人。二十岁时,偶然听到有人唱“雪山偈”,深受感动,立志出家,前往瑶玲山(今药灵山)拜道心和尚为师,不久就能诵读经典,得道心赞许。进入佛门后,志向坚定,立禅二十余年。后到宾川鸡足山,在金龙潭建金龙庵。嘉靖三十七年(1558),建寂光寺。后来应邀到大理苍山三塔寺讲授《楞严经》,听者大开眼界,对他高深的造诣钦佩不已。名士李元阳、赵雪屏要他留在大理,本帖不肯,返回嵩明清水塘,建弥陀庵居住。隆庆四年(1570)十二月,本帖坐化,享年55岁。他的弟子兴丛等赴嵩迎骨入鸡足山,建塔于寂光寺右侧。李元阳为其撰塔铭,称:“师为人刚直简易,早得无念法门。云南自古庭之后,得道可数,师其一也”。

本 悟 字真空,号菜斋,滇源甸尾村人,俗姓秦。是继兰茂之后的又一个音韵学家。自幼聪颖出众,深得乡民喜爱。其父去世后,拜道心禅师为师,剃度出家,结茅于狮子峰岩下,研读佛经,苦行清修,为佛门名僧,被迎往昆明妙甚寺主持。在传经之余,本悟悉心钻研音韵学,博采众家之长,写成《韵略易通》。民国三年(1914),本悟所著的《韵略易通》被收入《云南丛书初稿.经.部小学类》刊刻行世。清代著名学者袁嘉谷称本悟为“滇僧之杰出者”。本悟的生卒年代,史料记载说法不一。

傅 均(1851~1910) 字衡如,杨林镇小河底人。从小习文练武,骑马挥刀,练得一身好武艺。清光绪二年(1876),在京城的殿试中夺魁,被钦点为武进士。第二年,傅均出任腾越守备。光绪十年五月,法军入侵安南(今云南),云贵总督督师出关,傅均率部抗敌,立下赫赫战功,被擢升为左营都司。不久,平定盏达土司挑起的民变,维护边疆安定团结。光绪十七年十月,英军进犯西南,傅均将军跟随总兵张松林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击败入侵之敌,守住西南边陲的辽阔疆土。傅均将军也因卫国有功,被清廷擢升为正三品参将。为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傅均将军从驻守之地腾越挑选一棵中国梧桐,千里迢迢运回杨林兰公祠栽种。将军千里送梧桐的义举成为当地百姓的美谈。

陈 鼎 (1859~1924) 杨林人。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陈鼎借鉴《滇南本草》中的水酒十八方工艺,潜心探索,反复试验,采用本地配制的小曲酒为基酒,于清光绪六年(1880)成功创制出著名的“杨林肥酒”。此酒具有健胃滋脾调和腑脏,活血健身的效果,深受消费者喜爱。从此,杨林肥酒沿着古驿道,飘香万家,畅销省内外,远销东南亚地区,得到一致好评,名气越来越大,供不应求。1920年,在云南省首届物产品评会上,杨林肥酒荣获一等银质奖。1930年后,杨林肥酒的第二代传人陈兆麟在昆明宝善街等地开设“裕宝号”,专门出售杨林肥酒,扩大了杨林肥酒的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杨林肥酒曾荣获市优、省优称号;1988年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金奖;2007年被授予“云南十大名酒”;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刘 僴(1869~1937) 字子毅,牛栏江镇四营罗帮人。清宣统元年(1909)云南算学馆毕业,精于测绘。后任云南陆军测量、武备两校的教官兼队官。辛亥革命爆发后,率部响应蔡锷光复云南。民国元年(1912)选任云南省参议会议员、嵩明县参议会议员、云南省水利工程处主任。民国 2 年(1913)任嵩明嘉丽泽水利局局长兼工程技术师,全身心投入治理嘉丽泽,历时17 年,初见成效,为后来治理水患、开发良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刘僴辞去嵩明嘉丽泽水利局局长职务,倡办实业,创办火柴厂和粉笔厂,继续造福社会。

顾秉钧 (1873~1922) 字衡斋,嵩明县白邑大营人。聪明过人,尤善理财。历任云南粮饷局总稿被服厂科员、军务司编修军需课长、军需局长、富滇银行行长等职。民国4年(1915),袁世凯窃国称帝,云南首举义旗,以一省之力讨袁护国。顾秉钧任军需课长,部队粮饷、武器弹药所需浩大。他夜以继日,统筹调拨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为护国战役出力,上级授予嘉禾章和文虎章,表彰其业绩。他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出资维修道路,支砌黑龙潭南潭石栏,与李星槎集资修茸兰公祠。民国11年(1922)4月6日,顾秉钧公务外出,返回途中在昆明中和巷口遇刺身亡,时年50岁。4月8日葬于昆明东郊。5月2日,靖国军司令官兼云南省省长唐继尧率文武官佐,设祭于昆明忠烈祠内,缅怀他的功勋。1927年,白邑8个村的村民在黑龙潭为他立石亭,以资纪念。

赵 伸(1875~1930) 字直斋,号雄飞,杨林张官营村人。自幼勤奋好学,1903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就读。1904年,赵伸被云南当局选送日本留学,入成城学校学习。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赵伸加入同盟会,为首批会员。1906年,他按照孙中山的指示,创办革命刊物《云南》杂志。1909年,赵伸任中国同盟会暗杀部副部长。中华民国成立后,赵伸回滇,出任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副支部长及云南省议会议长,创办《天南日报》,继续宣传民主共和思想。1912年,云南省议会成立,赵伸当选为议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赵伸返回家乡杨林,与刘僴治理嘉丽泽。1917年后,赵伸历任云南省政府财政董事、云南陆军兵工厂厂长、云南督军公署委员、云南造币厂厂长、滇军司令部顾问官等职。1922年,赵伸当选为国会议员,赴北京就职。同年10月,任云南省军事参议。1924年,赵伸回到家乡,任嵩明县水利局局长,治理嘉丽泽水患。

杨思诚(1882~1953) 字学曾,号明斋,白邑人。自幼勤奋好学,古文造诣尤深,清末考入省立高级师范第一班。毕业后到元谋县创办新制小学,一年后调回嵩明创办新制小学。辛亥革命后,任嵩明县劝学所所长、县教育局第一任局长。1920年,任县立师范讲习所教员,国语讲习所所长。1921和1930年,再任嵩明县教育局长。先后推广高级小学14所、初级小学123所,开办师范讲习所2班、国语讲习所2班、县立初级中学1所。省政府记功2次,传谕嘉奖2次。1925年,任嵩明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31年,主编《嵩明县志》,编辑《嵩明县风俗调查纲要》二卷,得到内政部嘉奖。1935—1936年,任嵩明县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县风俗改良委员会主任。晚年著有《凤仪山人游记》《凤仪山人诗草》等书。嵩明7乡绅民赠他“功宏作育”的金字匾一块,褒奖他对嵩明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

周文人(1884~1936) 字美成,嵩明县杨林人。幼年攻读于杨林龙山书院。1900年投笔从戎,历任滇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滇东镇守副使、第5军第8混成旅中将旅长等职。1915年,随蔡锷统率的董鸿勋支队两次援川作战,立下战功。1927年云南“二·六”政变后解甲归田,投身实业,在嵩明、宜良两县交界的大煤山、喷水洞、大宰格村一带,创办云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改称云南明良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煤炭,周文人任董事长。周文人生前喜好书法,擅长魏碑体,有儒将的美称。

李文汉(1890~1973) 字星槎,号素庵,嵩阳镇上墩村人。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缅宁。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昆明师范学校,不久考入云南讲武学校,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同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川战役,由小队长升中队长、讲武学校区队长、教官等职。1915年12月,云南护国战争爆发后,李文汉随滇军第一军出兵四川,在棉花坡战役中立功,升为云南第四旅第八团团长。1922年从日本学习回国,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参加北伐,升任旅长。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府广州卫戍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第二独立旅旅长。1932~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路军总司令部补充第三大队少将大队长。1934年,任滇军第五旅副旅长。1943年,当选为省参议员。1947年被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国大代表会议。1950~1954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云南文史馆副馆长。李文汉平生酷爱书画碑刻,生前将多年收藏的线装书万余卷(册),字画40余件捐给云南省图书馆。著有《蔡邵阳年谱》《云南陆军讲武堂概况》,与其弟李文林合编《杨林两隐君集》等书。

魏泽民(1899~1966) 字沛苍。祖籍云南会泽,嵩阳镇人。1917年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1920年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0年1月—1933年1月,任云南广通县县长、罗平县县长。1938年6月,因参加武汉外围抗战有功,升为旅长。后率部参加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赣东会战、赣江追击战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参加南昌受降。1946年6月,任五十八军183师师长。1949年4月回滇后,卢汉委任魏泽民为绥靖公署参议。1955年1月,转业地方,在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工作。

李少竹(1900~1951) 号卫农,嵩明县四营上马坊人。1922秋考入北京农业大学读书。1926年3月,在农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嵩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27年初,受中共云南支部派遣,李少竹回到嵩明,开展建党工作。3月,主持成立嵩明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中共嵩明支部委员会,9月扩建为县委,任嵩明党组织负责人。同年,李少竹当选为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省农协常务委员。1928年1月,李少竹遭到云南省政府清共委员会通缉,被迫逃往贵州避难,从此与党失去联系。李少竹到贵阳后,出任贵州省立模范农事试验场场长,创建贵州省第一个综合农场。1933 年 7 月回滇。1934 年冬,李少竹出任云南省农校训育主任兼实验农场场长。次年春,在宾川县牛井创建云南省立棉作试验场,兴建云南省棉业学校,任棉场场长兼棉校校长。1942年6月,李少竹重返嵩明,任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副处长(后任处长),全力治理嘉丽泽。1950年1月9日,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被任命为县行政委员会委员,3月被任命为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科长。1951年10月,因错案被错判处决,时年52岁。1984年9月,得到平反昭雪。

胡如瑛(1901~1949) 字和光,嵩明县嵩阳镇东村人。1916年,跟随李文汉部队赴四川与北洋军作战。1922年退伍还乡,任嵩明县保卫队中队长、政警队队长等职。1948年底,在中共昆明地下党敌工支部的帮助下,在嵩明组织起一支百余人的武装队伍,举起反蒋旗帜,以“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嵩明游击大队”名义展开活动。后来队伍发展到七八百人,扩编为支队,胡如瑛任支队长。1949年6月,胡如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嵩寻游击大队大队长。此后,嵩寻游击大队转战在嵩明、寻甸和嵩昆边境地区,牵制和打击国民党驻军。10月,在渣格伏击战中牺牲。1951年4月,曲靖军分区为胡如瑛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杨 泽(1902~1958) 字凌苍,嵩阳镇北街人。嵩明县农民运动的先驱。1921年7月,考入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8月,任嵩明崇正高级小学校长。次年3月,经李少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嵩明县党部成立,杨泽任书记。4月底,杨泽当选为县农协会主席,领导开展农民运动,打击地方反动势力。此后,杨泽、李如膏等人深入农村组织基层农民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1930年和1943年,先后两次任嵩明中学校长。1941年任嵩明民众教育馆馆长。1950年6月,嵩明县成立中西医联合委员会,杨泽任副主席。第二年7月,嵩明县中西医药联合委员会改组为卫生工作者协会,杨泽任主席。1954年后,调任嵩明县卫生院、杨林卫生院中医医师。

孟立人(1906~1952) 原名朝卿,嵩明县小新街杨达村人。1930年云南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文学系毕业。1932年5月,受省政府委派,到楚雄创办云南省立楚雄中学,任校长。1941年,孟立人调任昆明市社会局局长。1942年重返教育界,创办昆明护国中学并任校长。1944年秋,出任保山县县长。他动员保山人民,源源不断地把军用物资送往抗日前线,为驱逐日寇,收复失地,作出了贡献。滇西反攻战结束后,他和保山人民一起重建家园。1948—1949年,历任曲靖县县长、马龙县县长、第二区(曲靖)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1950年元月,任曲靖地区迎军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迎接解放军的工作。4月,孟立人调曲靖中学任副校长。1952年7月29日,孟立人因错案被处决。1981年9月得到平反昭雪。

马学德(1916~1993) 回族,嵩明县白邑回子营村人。嵩明花灯艺术传承人之一,在县内花灯界享有较高声誉。1956年,进入刚成立的嵩明县花灯团,为骨干演员之一。翌年,参与整理并演出嵩明传统花灯《团场》《倒推车》《瞎子观灯》《哑巴配》等剧目,受到群众欢迎,《云南日报》为此发表文章,对嵩明花灯给予较高评价。此后的15年中,他随团辗转于寻甸、嵩明、昆明、贵州毕节等地演出,传播花灯表演艺术。1971~1982年,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为农村文艺队传授技艺,参与编录《嵩明花灯音乐》,传承发展嵩明花灯艺术。

何增福(1930~1990) 杨林镇大树营村人。新中国铁路战线的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之楷模。1948年省立富春中学毕业,195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铁道系并参加工作。历任内昆线、川黔线、成昆线、湘黔线等工程队主管工程师。1989年调任铁路二局杭州指挥部总工程师兼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宝成线、黔桂线、内昆线、成昆线等9条铁路建设,建筑隧道24座,特大桥两座,大中桥6座,路基工程及施工主便道60公里。在铁路干部学校执教期间,组织编写《铁路基建施工技术丛书》,培养了大批铁道专业技术人才。何增福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奉献了毕生心血,堪称工程技术人员之楷模。

上一篇: 云南银鹏文化艺术研究院将着力建成云南文化艺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对外展示窗口
下一篇: 《文史哲》杂志编辑部热议总书记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指明新方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