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哲》——“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一面旗帜”

《文史哲》——“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一面旗帜”

《文史哲》——“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一面旗帜”《文史哲》——“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一面旗帜” - 海报新闻

文史哲学书籍_文史哲学报_哲学文史类

人间四月天,芳菲满泉城;奎星耀齐鲁,斯文良在兹。

4月24日至25日,《文史哲》创刊70周年纪念会暨“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20余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及30余家重要人文学术期刊的编辑代表共150余位嘉宾齐抵济南,四场分组讨论、三场大会主旨发言,各抒己见、研讨热烈,不时碰撞出耀眼的思想花火。与会学者表示,这场学术研讨会,是庆祝《文史哲》创刊70周年、深切回顾这一学术名刊为繁荣人文学术作出巨大贡献的盛会,更是一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展望新时代人文学术光辉前景的思想交流盛会。

——70年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杂志,《文史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文以载道、史以经世、哲以致用。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何成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史哲贯通、事理道相融的光辉典范。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理论界、学术界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期待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优秀学术期刊,为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文史哲》地位和声誉的奠定,源自其在推动近70年来第一次学术大转型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回忆,创刊伊始,《文史哲》通过发起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战,引领推动民国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变。“这一系列论战几乎全部从属于一个主题: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来置换在民国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实验主义、自由主义。”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前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表示,《文史哲》的办刊经验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办学术期刊的先河。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应是“红蓝两支笔、一身正气歌”。手中的红笔,要把好政治方向关、学术质量关;手中的蓝笔,编辑自己要努力做学问,成为有评审论文资质的学者。“红笔把关要严,蓝笔做学问要硬。”

——70年来,《文史哲》身处人文荟萃的齐鲁大地,植根于儒家文化沃土,依托山东大学120年来深厚的人文积淀,在几代文史哲研究专家学者和杂志编辑们的辛勤耕耘和接续奋斗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刊之路。

“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人文”“关于经济社会与学术生态转型的几个问题”“现代知识体系中中国议题的设置”……研讨会上,学术新见、思想观点相互碰撞,映射出当前人文社科学界的勃勃生机。

“《文史哲》是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一个传奇、一面旗帜,其作为‘文科学报之王’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如是评价。

《文史哲》以学术问题为导向,秉持主旋律与多样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办刊理念,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所刊出的系列优秀论文在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陈来称,多年来,他总是优先把最好的稿子给《文史哲》。近年来,他的两部有代表性的专著《仁学本体论》和《儒家美德论》,其中部分章节在《文史哲》发表,引起广泛讨论与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表示,《文史哲》与共和国学术成长紧密相连,呈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文史哲》应继承优良办刊传统,充分发挥学界风向标作用。”

——70年来,《文史哲》始终坚持开放办刊、包容创新,拓展办刊视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成为展现文化思想价值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园地。

在全球化、国际视野下,倡导学术本土化、中国化,《文史哲》开设了“海外中国学”“世界文明对话”栏目。2014年,《文史哲》杂志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合作,在海外发行《文史哲》英文版,以专题的形式,向海外学界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已出版英文版10期。

繁荣学术研究、引领学术发展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表示,期待《文史哲》加强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引导学者着眼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了解“学术中国”“理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 学报之王《文史哲》:杂志历程折射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轨迹
下一篇: “赶紧去筹50本《文史哲》” | 路遥 崔华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