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Chinese national Expo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章学诚通史观初探——《文史通义·释通》篇释读高秀丽(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山东 济宁 272000)【摘要】《释通》篇是章学诚《文史通义》中重要的一篇史论,集中体现了章学诚的通史观念。《释通》篇论述了“通史”的产生和发展演变,分析了通史体裁的优缺点,并对修通史工作作出展望。本文试对《释通》篇进行解构,以此初步认识章学诚的通史观念。【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通史;《释通》【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理论研究学者,撰有著名的《文史通义》传世。《文史通义》反映了《释通》篇收录于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章学诚在这篇文章里集中论述了作为通史之“通”的含义及由来,并且对通史及断代史分别作了分析,尤其是对通史的长短得失阐述详尽。在撰文方法上,章学诚针对部分史部著作提出独到之评价,以此来例证通史长短和他的通史观念。章学诚在《释通》开篇引用《周易》,“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将习通史抬升到“君子”的高度。章学诚不恪守《论语》中将“君子”定义为克己复礼的贤人,而认为是“以文明为德,同人之时,能达天下之志”者,成为君子的关键是“能达天下之志”,即在识人、识物时,更看重对全局的洞察。
次引《尚书》,“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命绝地天通者,是颛顼,绝地天通即隔绝天人之间的沟通,使人不知天命, “天”不干扰人事。其实际目的,现在多以为是分离政治与宗教,使宗教为政治服务,亘古时候宗教在人事中居于最崇高地位,巫觋、祭师往往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他兼治宗教和政治,统领一切。随着社会文明发展,人们对事物了解愈加深入,宗教说法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人们不将生死、贵贱、寿夭全部交托给天命,而越来越重视人事,即重视世俗政治,渴望通过人事努力解决生死、贵贱、寿夭的问题,遂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制定等级秩序,而享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巫觋、祭师阻碍这个过程的发展,因而需要伟大的人物发起一场变革,使政治和宗教分离,使政治的地位上升以满足人们需求,使宗教下降到辅助政治统治的地位。这场伟大变革落到了颛顼身上,因而他得以跻身五帝之列。可是变革总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章学诚指出,既然天人隔绝,人的祈祷无法得到天的保佑,便会使“人有匿志”,人们不再向天倾述近来所发生的事情,于是乎先王“以文明出治,通明伦类,而广同人之量”,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宗教失去领导作用,人事发生大乱,“世有棼治”,于是乎先王“以人官分职,绝不为通,而严畔援之防”,发挥政治管理的职能,授予各类官职,对应各类事务,各司其职,互不越职,严防“畔援”。
自此以后,官职的区分越来越清晰,各自的职责越来越明确。其中“治书”者,就是五史:内史、 外史、太史、小史、御史。五史记载一切应当记载的史料,百官管理一切应当管理的事务。五史所记事件、百官所管事务统一起来即构成了整个天下,“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就是要看清五史所记、百官所管,洞察整个天下的局势。 但是自“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尤其汉初经秦火之丧乱,诸经沦落,往后虽极力挽救,亦不能完全恢复原貌,各家各持己见,一经而有诸说,“《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然而治《公羊》者,不议《左》《谷》,业《韩诗》者,不杂齐、鲁;专门之业,斯其盛也。自后师法渐衰,学者聪明旁溢,异论纷起。”于是乎有“深识远览之士,惧《尔雅》训诂之篇,不足以尽绝代离辞,同实殊号,而缀学之徒,无由汇其指归也”,“深识远览之士”即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们“总五经之要,辨六艺之文,石渠《杂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