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巡抚张德地与湖广大移民
张修尉
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巡视辖区州县回到成都,茶饭不进,彻夜难眠。巡视所见所闻,使他忧心忡忡,天府之国,一片惨状,如何完成朝廷的兵役、赋税、钱粮,如何尽快恢复四川百姓的生活生产成了眼下必须解决的难题。
康熙七年(1669年),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张德地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
康熙皇帝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到张德地的奏折后,便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决定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划归土地山林,永久耕种;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康熙还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五年起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州县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州县,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1669年冬,朝廷正式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河南等省的州府接到命令,官府差吏便全部出动,以保甲户籍名册,逐户点名,称奉旨入川。凡每户丁口众多者,必半数迁徙,朝廷宣布的是动员,鼓励自愿迁徙,地方则变成了强制移民。此后的数十年间,湖南、湖北、广东(主要是客家人)、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十余省的移民浩浩荡荡不断地向四川涌来,总数达百万之多。湖北省就达三十万,仅麻城县就移民三万余人。湖南、湖北移民人数合计,约占移民总数的60%。总之,这场大规模、历时数百年的“移民填川”,使当时的四川人口得到较快增长。同时,还带入了各地先进的农耕文化和技术。比如:栽桑养蚕、种蔗制糖、种植烟叶、辣椒、水稻、地瓜(红薯)等。移民的涌入带来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炼铁、造纸、采矿作坊蓬勃发展,并将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生活习惯带入了四川。这对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包括陕西陕南地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就可见"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100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四川及陕南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影响,而张德地则是大移民的总策划人,永存于史册。
从现今川陕几十个大姓所遗留的老族谱看,这次大迁徙,最早在康熙1770年,最晚在同治12年。这些都是根据民间谱牒,老人口述和碑文记载,而从另外一些资料记载看,两三百年前,一个谋求生存、改变命运的强烈呼声,流传于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上四川”,这改变的不仅仅是移民们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更有整个四川的命运。
上四川去,不是说走就走的,移民需要当地官府发给“路票”。对于大多数没有马匹的移民,要想徒步将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携带入川,只有靠肩挑背驮了。农家常用的翘扁担,以及竹箩筐、竹椅子,就成了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清代有个姓严的官员,在陕西汉中府任知府和陕西兵备道期间,经常深入川鄂陕边界的深山老林踏访,他看见移民往往“取石支锅,拾柴做饭”,三块石头支一口锅,便能填饱肚皮。晚上住宿也舍不得住客栈,碰到寺庙、岩洞、密林,便胡乱应付一夜,有时就在人家的屋檐下借宿,第二天天不亮又要挑着行李上路。几个月来日日如此,夜夜皆然,风餐露宿,苦不堪言。
进川,从许多族谱上记载综合大致是:南方各省移民上川,普遍 走水路和陆地两条主要途径:水路出鄱阳湖入长江,溯江而上到夔门进入夔州12县(今重庆市,四川省辖部分县);陆路由闽粤入江西,取道湖北、湖南或贵州入川。他们过荆门至宜昌入三峡,溯江到夔州。到了清初,两湖移民,包括部分江西移民,入川时也多取这条传统的水路,如清人所说,“楚人入川者,必由二水(长江、汉江)溯流而上”。据重庆永川《张氏族谱》记载:金瑛子孙大德公后人春荣公、春华公携家带口、扶老牵幼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的老家田家坝起身的日子是康熙42年11月16日,到达四川永川县落业地的日子是康熙43年正月30日,走了74天。他们携老牵幼,迁徙队伍中还有孕妇。
陕西镇巴一支张氏,居住在镇巴县青水镇,原系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县,名曰乌楼冲必行山发源地,于清康熙年迁居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马桑垭居住;后再次迁移移居到陕西省镇巴县(原定远厅)青水镇白果村开山坪落户。据镇巴手抄谱记载,吴老孺人于湖南东坪,迁蜀重庆经过洞庭湖走水路,染病舟中,星坠湘陵卜葬于斯,越千里路程,定远(镇巴)旧县万古佳城印石山为靠,对向香观音,子孙因写远存画一图形,记载吴氏祖母坟山图。湖广移民大量迁居四川重庆,再次从川渝外迁陕鄂,这些移民先辈们,修家谱,建祠堂,立族长,定族宗家规,开荒垦地,默默承担着朝廷的兵役,赋税,贡奉,钱粮,为繁荣川边地方经济,开发川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地方文化经济繁荣,地方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德地第一次出任四川巡抚完成湖广填四川的使命后,即被免职。第二次任四川巡抚是为了巩固移民成果,安抚川省军民。但张德地毕竟是汉族人,这么大一个四川交给一个汉族人来管理,朝廷多少有点不放心。后来张德地再次被免去巡抚职务,四川改设总督,由满族大员担任,管辖湖广、四川。跟巡抚不同,总督更偏向军事,可以更好协调军事,集中军事资源。
四川巡抚专门处理民事,对于四川的恢复,极为有利。四川巡抚张德地提出对四川影响极大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对协助朝廷调集军粮,对于清朝初年复杂的军事变化,也极为有利。顺治癸丑十四年初设四川巡按,顺治十七年由高民瞻出任;顺治十七年-康熙二年由佟凤彩出任;康熙二年-康熙十年由刘格(张德地)接替出任后免;康熙十年至康熙十三年由罗森接任;康熙十三年-康熙十九年张德地再次接任,正月被免职,由满族人杭爱(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二年)接任四川总督。张德地两次任巡抚,在任十四年,为地方兴利除弊,劝课农桑,颇有官声。后卒于故里,远近乡人无不叹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