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直接表态,作为从小接受“传统、严肃、权威”的文史知识的我,永远无法接受当前的文史知识普及方式!
这种“目前市场上极度流行的文史普及方式”,其实跟用文学的语言去讲历史这个复杂的内容没什么关系,这和历史、文化教育庸俗化、媚俗化、粗暴化紧密相关。
读研时,我由于是从汉语言文学跨学科考到历史,自知史学理论底子孱弱,于是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专门吃透一种叫“史学理论”的东西。当然,文学也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我们管它叫“文学理论”。
不管是史学理论还是文学理论,在推动文史知识的科普进程中,并不是缺席的,也绝对不可能缺席!只不过,这种东西是隐藏在文史知识的相应论断之中。
一个没有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文史类科普工作者,其所依赖的相关理论,不管是从权威性出发,还是从高度性出发,都是值得理性判断的。
这么说吧,我们总是习惯看这种科普类作品内容本身是否浅显易懂,却极容易忽略作者本身的专业背景。
失去专业背景的衡量,文史科普就容易出现专业上的错误,甚至有可能出现意识形态上的错误。
文史知识,并不是纯粹的文史知识,它的背后是庞大复杂的各种事件、因素的集合体。
一个孩子,理解复杂的系统化的文史知识是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史知识科普者可以把那种复杂的、各种利益得失纠结在一起的文史知识进行粗暴式解读。
混子《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种风格的历史解读方式,还有什么《超有趣的中国文学史》,是一种对文史类知识的媚俗化理解。这种东西抠掉了复杂的部分,将一个实际意义上严肃的并带有“明确政治定性”的文史知识,写成了笑话或是“戏说”。
如果这种媚俗式文史知识讲解方式深入人心,甚至“入侵”到儿童的文史知识科普环境中,将对权威并搭建在复杂文学、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文史知识讲解与宣传是极度不利的!因为,媚俗的东西必然钻透了人性中“好逸恶劳”“求简厌繁”的弱点!
有人会问,即然文史知识的宣讲应该是严肃的,科学的,严谨的,为什么市面上还有这些漫画类“史书”?为什么还有公众号弄什么“写给孩子的各种史”?
这是因为,文史爱好者的门槛较低和出版圈的资本渗透导致的顽疾,才出现这种恶果!
想想八十年代初的“美学热”,推动人民群众的美学“三驾马车”——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哪一个没有深厚的美学专业理论功底?他们的美学科普读物,哪一本是“低幼化”与“媚俗化”的?《谈美书简》,媚俗吗?《中国美学史》,媚俗吗?宗白化的《谈艺境》,媚俗吗?
别说那些权威的大师,但凡是从小稍有家学的孩子,接触到的文史类知识科普, 也绝对不是像现在的方式这般“低端”——我小的时候,看《中国文学史》是看游国恩版的,那是当时大学中文系教材!我父亲有因为这是大学生看的,而禁止我这个小学生看吗?
“可孩子看不懂怎么办?”
你让孩子从小背《论语》,孩子也不完全理解啊!怎么国学学习就能接受复杂的成人理论,一到了文学史学类科普,就一定要粗暴式简化,非要搞什么“写给孩子看”的各种史和漫画史了!
直接说原因,因为资本在引导你的选择思路——资本说“国学先从儿童普及”,因为国学出版成本低,不用付作者版税;资本说“文学史、历史解读必须简化到小孩子都能读”,那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科学、权威的文史知识宣传,而是扩大书籍的购买群体,提升书籍的印刷册数,从而实现巨额盈利!
即便是为了应试,出的那些文史知识就足够权威系统吗?当然不是!
即便是为小孩子讲文史,就一定要粗枝大叶,不必向儿童展现文史的复杂性吗?当然不是!
你们吹捧的民国文史类大师,请问哪一个家学中有专门为孩子看的家学教育了?叶嘉莹的家学中也不会有什么漫画文学史吧!
一个人明明都已经意识到学习文学和史学的重要性,却走错了引导孩子入门的第一步,为孩子选错了入门的教材——太可惜了!
有人说,那你为什么推荐《蔡志忠国学漫画》?对啊,他是对复杂的国学内容(孩子并不能容易明白)进行配画啊!他把国学内容给媚俗式解读了吗?
有人又说,那你为什么又推荐林汉达的历史故事?对啊,我说了,这是初中接触正规、权威的史学教育之前我能“容忍”孩子们看的唯一一套史学类故事书!
出版商一旦媚俗式出版,那就容易沦落到利欲熏心、毫无底限的地步的!
要么别对孩子们搞什么文学史、历史的学习,要么就明白地告诉孩子文学史并不好笑,文学之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人间情感与思想。
想要让孩子理解中国文史,就要耐心等待,静等孩子能够理解人间复杂世事的时候。漫画类文史读物,那些所谓“写给孩子看的历史和文学史”,都是历史和文学的投机倒把者——对,说的就是窦昕、二混子之流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