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市里几次寻书,游玩观景不忘访书,这是爱书之人在嘈杂环境下的“小确幸”。受疫情影响,线下旧书市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但执着的爱书人,却没停下自己去旧书市淘书的脚步。书店与书摊、书友与书,作为旧书业的构成“细胞”,维系着实体旧书业微生态的平衡,不断给实体旧书业注入信心。
文|计纬
站在聊城正中心屹立了六百余年的光岳楼顶楼,远眺东昌湖浩渺的烟波,近看古城中起伏的兽脊,刚要陶醉,忽一眼瞥见楼下西北角的灰砖墙上,竟嵌了“可心书屋”四个大字。
当地的朋友说,这一家旧书店,开了有二十年了。旧书,对我的吸引力远大于风景。——赶快下楼。登楼前,只顾瞻望慕名已久的光岳楼,店的门脸又被路边的树木遮掩了,仔细一看,其实书店前的树下还有一个书摊,硬纸牌上写着“一元一本”。
书店不算小,约有60平方米,以大门为中心,分东西两部分,书架密集,除了四壁贴墙而立的,中间还摆了好几排书,进门的空地有书案、木椅,也都横七竖八堆着书。循架细看,东边的多为旧文史类图书,西边以眼下的出版物为主。所谓“旧”,也就是上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东西居多,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管锥编》《海瑞集》《魏源集》《藏书》《续藏书》,等等。
在“书山”中一眼看到了《战国策集注汇考》上、中二册,诸祖耿编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大喜,赶紧捧在手中;又选了《我读南怀瑾》,练性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03年印;顺带着拿过《我又梦见了你》,王蒙著,华艺出版社1991年版。
真不愧是诞生过“海源阁”这样名闻遐迩的藏书楼的古城,小小聊城内居然有一家如此规模的实体书店,还经营了二十年。晚上回到住处,我一边感慨,一边拂拭、翻读白天买来的书。
我藏有《战国策》好几种版本,线装有影印黄丕烈影刻宋姚氏本、吴曾祺“补注”本、郭希汾“详注”本;平装有上海书店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还有一本刘忆萱先生的“选讲”本,我先前读得最仔细。诸祖耿前辈的“集注汇考”本,早有耳闻,未见其书,不料,在聊城得其二,真是不虚此行。
如果把《战国策》比作一座山,上面举出的几种版本最多展示出一个坡面,而诸先生的这本则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集”与“汇”,集大成、汇众说也。他以剡川姚氏本为底本校勘文字,并不限于《战国策》的版本,凡中古以前的典籍,从《墨子》到《水经注》中的相关文字,都予著录,尤其是《史记》,同一事件而“文字异同过甚者”,均予详录、注释,从高诱到乾嘉诸子到当代的郭沫若、杨树达、罗根泽,涉及的都录入,又于类书及别书所引《战国策》辑其不见于今本者,成《战国策佚文》,集诸本的序跋、琐记、杂语、书目提要等,为《战国策考研录》,另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这是诸先生大半生的心血。
书的前主人当是一位老派读书人,两本书都写了书根,墨笔字,字迹劲秀。“号书根”是线装书的专利,因为线装书要平放,只能从书根的字辨识书名。书中夹着发票,是1987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的。
第二天,对书店还是念念不忘,好在聊城不大,抬脚就又到了书店门口。想再仔细找找《战国策集注汇考》的下册,老板似乎很意外,热情地打招呼,他比较诚恳地说,记得进货的时候,这书就不全。我很佩服他坚持开书店的定力,他说喜欢这一行,干了二十多年,本地的购买力有限,在古城景区,旅游者还能光顾光顾,门前的“一元一本”,实际是个招牌,这也是跟城管协商多次才让摆的,话说回来,现在受疫情影响书源也有困难。
不知何年能再来,我又选了一本《书谱·书谱译注》,河南美术出版社“书法·书法论著丛书”之一,1986年9月初版。与老板互道珍重而别。
翌日游运河旁的山陕会馆,在东厢房杂物店的一床旧书里,竟然发现了一本《山东新出土古玺印》,赖非主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这部书是编者完成《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汉画像石卷(山东部分)》的工作任务,周游全省,传拓汉画像石的副产品,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面世的并未系统发表的古玺印,有考古出土的,也有博物馆、文物店征集的,是读史及金石篆刻参考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外出旅游,景点摄影、品尝美食等,固然是一种纪念,而碰到一家好书店,购得几本心仪的书,才堪称最美好的相遇。
文| 姚一鸣
周日去福佑路旧书市场,赶了个早趟,先去福民四楼。7点不到,市场内已经是人声鼎沸,非常热闹,书摊也明显比前几次要多,淘书者络绎不绝,有的书贩刚一出摊,书便被一抢而空,有时挤不进去或晚到一步,只有在边上观望的份儿。只见市场保安手里拿着电喇叭,大声提醒着大家 :“戴好口罩!戴好口罩!”是啊,疫情还没过去,有必要做好个人防护。
在一个并不怎么熟悉的中年男子书摊上,选了几本日本的电影画报,还有1947年出版、印刷精美的《近代映画》三月号,后与摊主聊天,知他是山西太原人,特地来上海摆摊,他说还是上海的东西多,人气也旺。在老杨的书摊看到有些老戏单和《号外画报》,数量不少,老杨的书摊老纸品极多,前段日子他身体不大好,许久未出摊,年后才刚刚恢复,他送了我一张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业务处的“订作送书回单”,背面是一个人写的日记,很有意思。
兜兜转转又买了几本书,计有上海古籍1996年6月版的《三国演义版本考》精装本,为美国魏安所著,封面漂亮,内容也可一读;文物出版社1959年9月版《鲁迅博物馆》,内多历史图片,可作资料;《世界童话集》,东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6月版。在黄阿姨书摊处,看到有一批上世纪50年代出的《少年文艺》,封面和内容都有时代特色。
在市场东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个书摊上有本用塑封袋套着的旧书,仔细一看是原版的《图画日报》,不由地心里一阵激动,这是晚清著名的画报,1909年7月创刊至1910年8月终刊,共出版404期,是我国第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我所见这本是宣统元年七月十八的第18号。
从福民四楼出来又去了福佑的地下室,那里的旧书市场比楼上的还热闹些,进市场就直奔阿强那里。和阿强认识已是有点年头了,以前在文庙就常去逛他的书摊,他有不少民国的老东西,价格往往也不太高,收到好东西也会告诉我,碰到吃不准的也会问我,一来二去,便成了朋友。他在上海某医院工作,年近 60,还未成婚,和80多岁的老母亲住在茂名北路上,贩书是他的业余爱好。在阿强那里曾淘到过不少旧刊,如《万象十日刊》《红叶》《图画晨报》《图画时报》《侦探》《青青电影》等,有的是难得一见的好刊物。
这次他带了两大包新货,我从中挑选了十多本,有吴祖光《林冲夜奔》,“日新文艺丛书”《白荷花》,《中国儿童》第十一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李涵秋的《双花记》,《万象》杂志等,还有几本民囯时期的外文书。
在阿强那里所得的这些旧书中,有几本民囯版的英文书特别有意思,一本是Love in Action(《爱中行动》),是杭州医院和医学院1924年年度报告,书中有多幅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有中文分别是“中国红十字会杭州分会第一救护队出发长兴摄影”“杭州广济医院产科专门第七班毕业摄影”等,还有救助病人、实验、教学等内容,记录了民国时期的杭州的医疗事业,是一本珍贵的医学史料。由于不识英文,差点就错过了。另一本是Shanghai scenes,可译为“上海风景”,大32开本,內共收入了25张上海的老照片,印制十分精美,清晰度很高,“上海风景”中的场景有外滩、南京路、国际饭店、黄浦江、淮海路等,另有多幅上海市民生活的照片,看上去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画册无出版年月,应该是民国时期外囯洋行印的宣传册,挑选的照片尽显当年上海作为东方大都市的繁华。
文|刘祯贵
端午假期第三天,是成都送仙桥旧书摊固定“赶集日”。本来计划晚点到送仙桥旧书摊逛逛,但头天晚上山东书友程兄微信询问书市何时开始,言其到成都出差,计划借机逛逛成都书市。因此,凌晨6点左右就赶到了书市,程兄言及凌晨5点就到了书市。闲聊几句后,又分头逛旧书摊,寻觅各自心仪之书,再次碰面后又草草聊几句,如此反复无数次。
在书市逛了好几圈,首先在一个微信号叫“小林”的书摊以10元价格购了两册书:《浮生片羽》《学习朱总司令》。《浮生片羽》系作者向秋签名书,向秋自白道:“1945年出生于大巴山一农家,自幼曾经困苦,少时求学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壮年当过记者,做过县官。好读书不求甚解,偶尔为文自娱。”向秋曾担任《巴中日报》社总编辑,为四川省作协会员、省文联委员,其散文集《浮生片羽》试图表达一个在变革年代生活的文化人的人生体验。《学习朱总司令》是1977年7月中共仪陇县委宣传部在朱德逝世一周年之际,搜集朱德在故乡仪陇的革命实践活动的部分材料编印成册,以示对朱德的怀念。《学习朱总司令》收录了朱德《母亲的回忆》、徐特立《学习朱总司令》、延安《解放日报》所刊《朱德将军年谱(1886—1946)》等文章。
随后逛到名“文银书刊店”书摊,以5元价格购了三册上世纪80年代印《四川卫生史料》,顺带送了6张上世纪60年代成都三轮车客票。又叫“乐乐”的书摊以6元价格购了两册书:《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在“峥嵘岁月”书摊以5元价格购得《西南新华日报简史》一书。
逛到“燕归书屋”书摊,因和书摊老板熟知,驻足稍久。离开时,老板拿出一本红色书籍:1948年11月大连大众书店印行的珍贵红色书刊《纪念日史料》。该书封面独特,上面从右至左用黑色字体横印书名“纪念日史料”,中间为插图:一身负重物,正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骆驼身负重物贴有“五四运动”“巴黎公社”“一二·九学生运动”“上海抗战纪念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八一纪念日”“九·三胜利日”“十月革命节”等标记。骆驼行走边沿是一片绿洲,寓意深刻。封面下面注明林平编、大连大众书店印行。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和国际纪念日以及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有关史料,是一本难得的红色书籍,惜后面缺失了几页。经讨价还价,以近百元价格成交。
图文来源 | 作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