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经典书目[中文书目]1。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2。 〔唐〕刘知几,《史通》3。 〔汉〕司马迁,《史记》4。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 (二) (台北:三民, 1998)5。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 (一) (台北:三民, 1993)6。 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 1989)7。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一) (台北:三民, 1973)8。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二) (台北:三民, 1973)9。 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 2000)10。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 2000)11。 杨豫、 胡成, 《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 1999 增订新版)13。 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4。 于沛主编, 《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98)15。 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 1998)16。 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1995)17。
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 1993)18。 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 1992)19。 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 1985)20。 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 1977)21。 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 1970)22。 姚永朴,《史学研究法》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53)23。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海:商务, 1922)2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上海:商务, 1933)25。 李思纯译,《史学原论》 (上海:商务, 1968)26。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 (上海:商务, 1927)27。 何炳松,《通史新义》 (上海:商务, 1928)28。 卫聚贤,《历史统计学》 (上海:商务, 1934)29。 李则纲,《史学通论》 (上海:商务, 1935)30。 杨鸿烈,《历史研究法》 (长沙:商务, 1939)31。 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 (昆明:中华, 1940)32。 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 (重庆:峨嵋, 1942)33。 吕思勉,《历史研究法》 (台北:华世, 1974)34。
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 (台北:独立, 1945)35。 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 (香港:自由, 1958)36。 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 (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 刊本)37。 李宗侗主编, 《廿世纪之科学(九) ─史学》 (台北: 正中, 1966)38。 张致远, 《史学讲话》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5)39。 许倬云,《历史学研究》 (台北:商务, 1966)40。 胡秋原,《史学方法之要点并论纯瞎说》 (台北:学术, 1970)41。 李璜,《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香港:友联, 1961)4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台北:三民, 1969)43。 李家祺,《历史篡述的方法》 (台北:商务, 1970)44。 姚从吾,《历史方法论》 (台北:正中, 1971 (姚从吾先生全集 第一册)45。 王尔敏,《史学方法》 (台北:东华, 1977)46。 黄俊杰编译,《史学方法论丛》 (台北:学生, 1977)47。 汉苑出版社,《中国古史研究法》 (台北:汉苑, 1977)48。 张玉法,《历史学的新领域》 (台北:联经, 1978)49。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台北:华世, 1979)50。 杜维运、黄俊杰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 (台北:华世, 1979)51。 李弘祺等,《史学与史学方法论集》 (台北:食货, 1980)52。 康乐、黄进兴编,《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台北:华世, 1981)53。 思与言,《史学与社会科学论集》 (台北:明文, 1983)54。 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 (台北:大林, 1981)55。 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 (台北:木铎, 1982)56。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 (台北:商务, 1981)57。 严耕望,《治史答问》 (台北:商务, 1985)58。 葛懋春、项观奇编,《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 (济南:山东教 育, 1985)59。 葛懋春编,《历史科学概论》 (济南:山东教育, 1985)60。 吴泽主编,《史学概论》 (合肥:安徽教育, 1985)61。 乔默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北京:中国青年, 1985)62。 严中平,《科学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