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罗翔老师谈到法律的一段话,颇有感触。
“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仅是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在每一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这段话其实也适用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不止是义理、训诂、考证、版本、目录、专著、论文,它关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历史的人、现代社会中的人,他们的生活、思考、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古籍馆和知网上,更应该照亮现实社会中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灵。
从心灵出发,进而慢慢地渗透到现实中去。
一切的学科,都有其局限性,而社会生活是复杂而广阔的,因此,我们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方面,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
古代文学作品,是这片大地上,曾经存在过的人的真实而鲜活的感受、思想、想象的凝聚体。
而逝者已矣,重要的是当下时空中存在的鲜活的每一个人。
所以,古代文学的价值在于以古人的感受、思考去慰藉、照亮现代人。
使现代人的心智更为坚韧,对这个社会的体认更为深刻,成为一个开阔而完整的人。
很多人其实对古代文学是有些理解的偏差,往往沉溺于表现“清新淡雅”“忧伤缠绵”的诗文。
向往风花雪月,诗和远方。
但古代文学中,更有价值的是那些壮阔、丰厚、深广的作品。
它不是一己之私,不是优游卒岁,不是清冷忧伤,现世安稳。
而是真诚、勇气,胸襟、担当。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这些作品,能够给当代人以精神力量。
让人勇敢地,全面地,酣畅林地地面对混乱的、并不美好的现实生活。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王阳明:“事上练”“知行合一”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如果熟悉历史,会发现,很多在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其实都是文学爱好者。
而且古代诗文大家,他们的都是有主业的,是国之重器,绝对不是只会写诗文的穷酸文人。
张九龄、王安石、苏轼……
哪怕是李白、杜甫,他们也是参与过政治活动的。
他们的生命底蕴都是十分浑厚的,他们对现实生活极其执着、热诚、对社会大众有深厚的关怀的人。
由此,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古代文学的研究者。
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也有面向广阔现实、面向不完美世界的胸怀的勇气。
找准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定位,为这个社会提供自己能做的价值。
不断砥砺自己,完善自己的品格、境界、能力,把这些过往人性的光辉之处,以现代的语言表达出来。
做个传灯者。
为这个时代的人提供精神力量,让他们更有勇气和胸襟面对这个时代的生活。
而非,抱着已死之的副业所创造出的作品,逃避现实,顾影自怜、傲慢清高。
也不要再用什么“无用乃大用了”给自己的真没用找借口了。
再说,庄子可是要翻白眼了,人家是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