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湖州味道|湖州文史记忆:解码文化基因,探寻文化气质

湖州味道|湖州文史记忆:解码文化基因,探寻文化气质

湖州味道|湖州文史记忆:解码文化基因,探寻文化气质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与各区县卷,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正式与读者见面。文史记忆是根植于文史研究又区别于文史研究的普及性读本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与各区县卷,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正式与读者见面。文史记忆是根植于文史研究又区别于文史研究的普及性读本,肩负着唤醒读者记忆,重识人文品格,标记城市灵魂的任务。这是一套以史实为前提和基础、以文学为翼的历史知识丛书。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书影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从湖州百万年人居史一直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湖州整个历史演进过程,以人、事、物为核心,清晰地勾勒出湖州整个人文脉络,将久远的文史转化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人文故事,传递着历史深处那一股股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以时间为轴,分期鲜明,凸显特点。全书正文共94节,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共分为9章,每一章的标题及章前的绪论都精准地概括和凸显了这一历史时期湖州的发展特征。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天目山乡美如画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长兴泗安是中国东部已知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何永春摄)

第一章,文明肇始地(史前时期),共分三节。从湖州山水相偕的优越生态地理环境讲起,早在1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湖州大地上繁衍生息,湖州因此成为中国东部已知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史前文化遗址密布,形成了清晰而完整的古文化发展序列,大量的遗迹与遗存是古代人类定居、生产、生活的系列物化见证,邱城石犁、钱山漾丝绸与毗山大沟更是实证了湖州是传统农耕发祥地之一。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空中俯瞰吴兴钱山漾遗址(左岸),曾出土过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家蚕丝织品。(项飞摄)

第二章,吴越楚共轭(先秦时期),共分四节。从防风氏治水的传说讲起,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几度征战几度合,湖州留下太多的春秋事、战国情,从此兼具吴越文化的特质。清脆的瓷之声,传来了悠远的历史回响,厚重的尘之土,掩埋了曾经的辉煌源头。藉由春申君徙封江东这一历史事件,一部湖城史,开篇是春申,共同的历史记忆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实现湖州与江南各地的心灵契合和亲密携手。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吴兴南山村老鼠山商窑博物馆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空中俯瞰下菰城残雪

第三章,江东子弟兵(秦汉时期),共分六节。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设置湖州东乌程与西故鄣说起,鄣郡为“浙省之郡有治所之始”,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继而论述追随项羽的“江东子弟兵”、汉初吴王刘濞治下的郡国时代,随着姚、沈、钱、钮等湖州大姓在两汉的逐渐崛起,到东汉末年孙吴政权致力经略江东,湖州便开始了群星闪耀的高光历史时刻。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奉胜门前项王出征像

第四章,风流吴兴郡(六朝时期),共分八节。六朝的江东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自三国东吴宝鼎元年(266)吴兴立郡,以东西苕溪流域为主的一个独立的区域单元应运而生。历经孙吴、东晋、南朝对低洼平原的水利兴建和土地开发,人口逐渐向低湿地集聚,流域内资源整合也日渐紧密,成为六朝偏安江南的地理和经济腹地。众多六朝名家贤守在吴兴留下了遗迹和故事,谢安、王羲之的太守生涯,柳恽、吴均的酬唱赠答开了吴兴郡守宾客雅集风尚的先声,武康的沈约、姚察父子代表着南朝本土世家的兴衰,长兴的陈霸先以一介寒门在梁末乱世中力挽狂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湖州成为了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之地,在艺术领域出现了“画龙点睛”的张僧繇与“落墨为蝇”的曹不兴,德清窑诞生了东晋瓷器标志之一的黑釉鸡首壶。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折作三百六十湾的苕溪。(潘劲草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西亭飞雪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法华寺初雪

第五章,日暖江南春(隋唐五代时期),共分十节。隋朝统一中国后,大运河的开凿把江南水系与中原水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南北交通与运输从此畅通,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更沟通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而湖州境内六纵五横的大型运河网络不但是江南运河的主要骨架,更通过以太湖溇港为代表的内河支港联系着广阔的水乡腹地。同时江南内部催生的农业革命使得湖州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唐末流行的“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的歌谣,则是“安史之乱”后湖州成为乱世之中桃花源的写照,中唐大量北方士人避居湖州,也就有了以颜真卿、皎然为核心的大历浙西联唱,有了陆羽隐居苕溪阖门著《茶经》,更有了张志和开启渔隐传统的千古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颜真卿《湖州帖》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吴兴妙西杼山陆羽墓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西塞春色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长兴顾渚贡茶院(应天祥摄)

第六章,“苏湖熟,天下足”(宋元时期),共分十五节。晚唐到吴越时期,南太湖的弧形湖岸线正式成型,更有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横塘纵溇的格局基本形成,奠定了两宋湖州低地全面深度开发的基础。在历代兴修水利、精耕细作、饲蚕养鱼中湖州人养成了勤劳的品性,“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基础成就了湖州东南文化之邦的美名,这一时期的湖州在教育、诗歌、绘画、科技、收藏、建造、宗教、地方志等领域都有典型代表,宋韵文化在湖州得到了多元生动的演绎。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湖州溇港遗产区域水系分布图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宋“皇宋州学宝尊”铭铜牺尊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飞英初雪,飞英塔又称“塔里塔”,是湖州城的标识。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始建于北宋的道场多宝塔(张剑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北宋张先《十咏图》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故宫武英殿赵孟頫书画特展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德清三合寿昌桥,江南现存跨径最大的南宋单孔石拱桥。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湖笔工艺中的择笔作业

第七章,繁华农商梦(明清时期),共分十五节。宋元以降,湖州利用自身诸多的先天基础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商业化,走上了农业专业分工的道路,蚕桑生产迅速由山乡向平原发展,山乡转而以竹木山货为主。发展至明隆庆、万历时期,湖州已然成为江南区域内一个农业高度商品化,农业、商业、手工业并行发展的“农商社会”,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历史上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质使湖州人具有更多的包容性,湖州文化很快容纳和融合了商业文化,繁荣农商社会为湖州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明清的湖州市镇兴盛、商贸繁盛、科甲鼎盛、文化昌盛。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雪后桑基鱼塘美如画(杨晓霞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百间楼夜色(沈勇强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湖州状元街夜色璀璨。(张剑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明天启凌濛初套印本《西厢记》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南浔頔塘故道双桥,津济桥与洪济桥。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水乡东林蚕农售茧忙( 1973年王友生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风雪古梅观

第八章,人巧日争新(晚清民国时期),共分十二节。上海开埠后湖丝成主要的出口商品,湖州蚕桑丝织业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到了巅峰,湖州人常常在从容淡泊之间敢为天下先。面对西风东渐的巨大挑战,他们投身革命、改革律法,他们倡导白话文、建设新文化,他们开埠上海、创办工业,他们走出国门、学习科学,湖州人在近代很快完成了从尚人文到尚实业、尚科技的转变,湖州人的血性、刚烈、勇敢和前赴后继让人刮目相看。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陆心源潜园雪景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吴昌硕“人生只合住湖州”篆刻

第九章,奋进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分二十一节。新中国诞生后,湖州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精神和斗志,在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进行了湖州实践、作出了湖州探索、留下了湖州印迹。改革开放后,湖州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行动,作出了一次次大胆的探索、推出了一项项创新的举措。进入新时代,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深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将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

安吉余村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安吉茶乡春色(李争丰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会址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把人、事、物置入具体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客观叙述和中肯评价。全书选取最具有湖州特色的70位历史人物,55起历史事件,50项历史器物为核心展开叙述,以人为核心的篇章重点叙述其生平与历史成就,不仅写个人,有时也把一个群体作为叙述对象;以事为核心的篇章以重要历史事件为锚点,深挖其背景与影响,在选事时力争“不虚美,不隐恶”;以物为核心的篇章则以考古或存世的历史器物为起点,不拘泥于物本身而以物为线索,发掘特定历史时期湖州先民的生产史、生活史,以及其背后的民俗与文化。在人、事、物与历史朝代匹配上,《湖州卷》不崇古,不贬今,而以历史影响为标准,突出湖州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比如将“江南运河水网的形成”放在隋唐五代时期,而非放在六朝时期或者更前的先秦时期。在对人、事、物的具体评价上,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湖州卷》努力将其放到具体历史的坐标系之中去分析与评价,比如《四声八病永明体——沈约:从强力武宗到文坛领袖》,就将沈约放置在南朝时期武康沈氏由地方武宗豪强转为文化世家的家族发展背景中,而其后更有着南朝时期江南地方士族受侨居北方士族打压排挤的大背景,在这种叙述方式中,“四声八病”之说是沈约及其家族的命运变化的一个历史表征。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下渚湖晚渔(姚文加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德清莫干山秋色(谢尚国摄)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在前期体例的撰写上就颇下了点功夫,全书主标题在形式上统一为文词雅洁的七言,加上副标题形成对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内在联系有一个基准定位,你仅打开湖州卷阅读目录,就可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基本准确的把握。而当你深入阅读《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观察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在他所在的生活情境中做出的种种反应,体会他们身上背负的矛盾和痛苦,就越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比如出身寒门的陈霸先面对梁末由贵族导致的动荡乱世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比如写下流传千古诗篇《游子吟》的孟郊深陷于唐朝科举而将痛苦都付诸苦吟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又比如赵孟頫身为宋室后裔同时又出仕元朝的多元身份和复杂情感……在对历史人物深入的理解与共情中,方能体会到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可贵精神。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元赵孟頫《吴兴赋》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莲花庄内松雪斋与鸥波亭雪景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挖掘新史料,寻找新角度,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史信息量。文史记忆丛书作为一套历史简明读本,在文体上大致采用文化散文的形式,每一节都要在3000字左右的篇幅将历史上重要的人、事、物的清晰地叙述明白,要求作者不仅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有面面俱到的把握,更必须对描写对象有准确的整体性掌握。为了兼顾信息量与可读性,要么挖掘一般读者不知晓的新材料,要么就寻求新的叙述角度,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将这3000字的文稿打造成启发读者发散性思考的路引:如《传统农耕发祥地——邱城石犁、钱山漾丝绸与毗山大沟》讲解湖州农耕文明在农具制作技术、缫丝技术与治水技术的发端,为后续湖州深厚悠久的农耕文化发展张本;如《一代雄主陈霸先——出身寒门的开国君主》从梁末南方寒门士族晋升之路的艰难说起,映照出“江左诸帝,号为最贤”的陈武帝崛起之路的坎坷与荣光;如《姚门流芳垂青史——从良医、良史到良相》勾勒出武康姚氏一脉从南朝齐一直进入到唐朝的人才史,牵出大唐贤相姚璹、姚崇,总结家族人才辈出的经验,同时表现出湖州人对中国的影响;如《吴兴千年忆王孙——赵孟頫的艺术天地》跳脱出狭隘的政治身份评价,从中国艺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叙说这位大师革故鼎新的不朽成就;又如《七品芝麻审状元——晚明的“董范之变”》通过对“董范之变”这一历史事件,来审视明末江南区域盘根错节的土地兼并问题。不拘泥于核心的人、事、物,通过努力去勾连具体人、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读者自己去深入阅读与思考,聪明的读者掩卷思之,便会明白《湖州卷》是如何实现“跳出湖州看湖州”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20世纪80年代)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编撰《浙江文史记忆·湖州卷》,是一趟穿透历史和现实,在星光璀璨的文化长河中探寻湖州人的内在气质,解码湖州文化基因的美妙旅程。倘以不同视角去观察湖州,就会发现湖州传统文化之中鲜明的脉络,感受到湖州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所具有的影响力。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织品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桑基鱼塘系统生态循环模式图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含山轧蚕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庄严的祭蚕神仪式。(沈勇强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荻港村民划船采桑归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太湖渔舟唱晚(杨正清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水乡采菱图

湖州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在中国农业文明史上,邱城遗址出土的一把中国最早的石犁,见证着5300年稻作犁耕史,使湖州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钱三漾遗址出土的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丝织品,实证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毗山遗址发现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沟渠,见证着3800年的人工排灌史,让湖州赢得“中国水利之源”的美誉……湖州人民几千年来在天目太湖间这块大地上生产、交往,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的经济生活——稻作养鱼、蚕桑丝织、竹业茶业等。这片土地千百年的积淀中,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赞誉,有了馥郁的乌程酒,有了柔韧的缉里丝,有了最古老的循环经济桑基鱼塘,有了将茶文化真正引入寻常百姓家的茶圣陆羽……

湖州具有理性务实的科学传统:湖州人崇儒重教、耕读传家,但不拘泥于诗书,经义治事、学用结合,在尊重自然、探究科学中,善于把握规律、总结经验,并用于指导实践。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和他主持的湖学,“明体达用”,“分斋教学”,打破陈规旧习,把水利、算术、兵学等实用自然科学纳入官学教学体系。在“湖学”经世致用的新学风引领下,宋代以后湖州的科举士子懂经济、通刑律、知兵法、精水利,涌现了水利专家潘季驯、火器专家茅元仪、法学泰斗沈家本等杰出人才。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大雪覆盖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墓

湖州具有浓烈炽热的尚武精神:湖州开城鼻祖春申君黄歇,以命相抵,说服秦王,救回楚国太子,凭一己之力,为楚国赢得二十年喘息之机;龙溪港岸、奉胜门前,横戈跃马高呼“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梁末侯景之乱,出身寒门兴义军收拾破碎山河的陈霸先;隋末姚思廉挺身保护代王杨侑,喝退众兵的忠烈之举,给李渊、李世民父子以深刻印象;唐颜真卿刺湖,虽情托名胜,志寓诗文,交往方外,淡若隐士,但在儒雅风雅的外表下,始终藏着一颗忠贞刚毅的心;“凡有倾覆共和者,我必反对之;拥护共和者,我当扶助之”的陈英士;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一封电报挽救了党中央,挽救中国革命命运的“孤胆英雄”钱壮飞……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每一道车辙留下的时代印记都记录着湖州人的刚劲豪爽之气。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陈武帝画像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钱壮飞像

湖州具有薪火相传的经史传统:湖州是中古时期浙江的经学中心,湖州经学家的数量,居浙江第一。从《后汉书》到《陈书》的《儒林传》,今浙江籍人有列传的,一共13人,湖州籍占5人。再看《南史·儒林传》,整个南朝的经学家,本传、附传一共只有29人,浙江籍12人,湖州籍占6人。湖州的经学传统不断延续,在清代诞生了中国经学家“殿后之巨镇”俞樾。二十四史中湖州人写的就占了三部,分别为沈约的《宋书》,姚察、姚思廉父子的《梁书》《陈书》。经史典籍的传承在湖州的世家大族中薪火传承,在史学与文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在武康沈氏后人沈既济笔下诞生出《枕中记》《任氏传》这两朵玄妙的唐传奇之花。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姚思廉像《十八学士于志宁书赞卷》(局部) 旧传唐阎立本绘

湖州具有闻名遐迩的文学传统:柳恽吴均的白蘋洲唱和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典故,使得无数迁客骚人尽折腰;沈约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开创了古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以颜真卿、皎然为核心的浙西大历诗歌联唱展现了诗歌发展到中唐的新一面,不但影响了孟郊、刘禹锡等一众中唐中坚诗人,更诞生了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千古名句,开辟了后世文人的渔隐传统;苏轼、张先诸君的“六客会”使得湖州成为词人的会客厅;臧懋循的《元曲选》、凌濛初的《拍案惊奇》、董说的《西游补》、陈忱的《水浒后传》乃至闵凌的雕版套印技术,都是湖州在江南市镇兴起之时,经济因素与文学的奇妙融合,标志着文学由士大夫阶层逐渐进入到市民阶层之中。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白蘋洲秋色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明崇祯十三年闵齐伋六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

湖州具有璀璨辉煌的绘画传统:落墨为蝇的曹不兴率先将形制规范、笔法简略、题材同一的“古画”进行全面性的改造;画龙点睛的张僧繇造就了延续两百多年的主流画风;以文同之竹与苏轼之文为核心的“湖州竹派”开创了为后世文人所青睐的墨竹画;追求“古意”的元代艺苑大师赵孟頫以一人之力开辟了中国古画艺术的新纪元;清代画家沈铨成为日本“舶来画家第一”,在国际艺术交流之中墙内开花墙外香,为工笔画喝了一声彩;在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又催生了海派吴昌硕与京派金城两位巨擘。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赵氏一门墨竹图》卷之管道升 《墨竹》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钱选《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谭建丞的《吴兴清远图》

湖州具有令人赞叹的收藏传统:沈约是南朝中国藏书第一大家,他的藏书“遇贤者与之”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湖州历代藏家。从北宋叶梦得的石林精舍“紬书阁”,到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到明代茅坤的“白华楼”,到清代陆心源的皕宋楼、千甓亭,再到近代南浔庞元济的虚斋与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正是众多湖州人对收藏事业的醉心与执着,使得后人有幸见到更多存世典籍与传世书画。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弁山雪霁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嘉业堂藏书楼木刻雕版原片(沈勇强摄)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千甓亭古砖图释》书影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回顾历史,湖州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散发着典型的江南人气韵,在耕读传家的传统中浑身流露出儒雅随和的气质,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低头顺从从来不是湖州人的选择,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血性刚毅让最勇敢的湖州人无数次挺身而出;湖州人的文化基因中,留存着“湖学”撒下的理性务实的科学精神之种,那种子在泥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茂密森林,如今的湖州人也广泛活跃于很多尖端科学领域,这些从湖州走出的科技之星,在中国前沿科技上熠熠生辉;湖州人的文化基因中,也镌刻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使得湖州传统文化中更多地具有开放包容的气质、兼容并蓄的襟怀。湖州人温润儒雅,做事不张扬,但在创新进取方面毫不逊色,于从容淡泊之间敢为天下先。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南太湖畔

文史堂_文史堂_文史堂

古典莲花庄与现代都市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节点,回首湖州千年文脉,探寻湖州文化基因,挖掘发扬其中之精华,“家国情怀、科学追求、创新突破”的因子令人感动和震撼,这是一代又一代湖州人给予当下的宝贵传承,是激励未来的磅礴伟力。唤醒、激发、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走好新征程、建设新湖州注入更强大的文化自信、力量源泉,让湖州更加意气风发地走向未来!

这就是我们编撰湖州文史记忆丛书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

||

||

||

||

||

||

||

||

||

||

||

||

||

上一篇: 你一定要了解的24年专升本报考专业新变化
下一篇: 文史哲专业如何巧妙选择2012考研专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