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朽的文化经典
文/张建国
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日照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际,由日照市中华文化促进会、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统筹编纂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历经四年多的艰辛努力,隆重出版发行。《丛书》通篇讲日照人文故事,历数日照自然遗产,是一部完全由日照文化史料构建、具有完全日照“自主产权”、全面展示日照文化软实力和人文精神气派的精品力作,是一部涵盖了乞今为止日照优秀文化成果的史记性文化经典,是一部书写日照文明史的系列鸿篇巨制,是日照史无前例、永留青史的传世典藉。展现了日照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精神特质,打造了日照文化建设的新高地。《丛书》的出版发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首先,《丛书》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传承历来以文化载体为基础和依托,把历史文化全面、准确、客观地记述下来,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文化史就是由无数的历史典藉记摘、续写、辑集而承接下来的。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处于自然而然、心口相传式的传承状态,很容易因为人们主观记忆的模糊、淡忘而失去原貌和本真,往往会因为岁月的消磨、侵蚀造成缺失而留下缺憾,难免会在频繁的人员变换、世代交替流转中流失,使之湮灭遗失在历史长河中,造成文化失传、文明断流、历史虚无。《丛书》作为记录日照人文和自然遗产的总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日照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长期保存、世代相传的载体。18个分册分别记述的那一处处古代遗址、景观名胜,一座座建筑古迹、古镇名村,一首首民间歌谣、古诗词赋,一件件馆藏文物、古碑石刻,一篇篇家谱选录、文献选编,一份份名人世家、民俗介绍,一个个商铺银号、民间故事,一段段兴水纪略、红色记忆,一种种的古树名木、实用中药,把日照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禀赋优势和珍贵的文化瑰宝,多维度地全面呈现出来,让日照的历史不再是一组空洞的阿拉伯数字,使日照文化史、文明史乃至社会发展史完整了、立体了、生动了,让千百年的峥嵘岁月重现了、再生了、鲜活了,变的有形、有声、有色,丰满、丰富、丰厚起来。形成了日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藉载体,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丛书》充分论证和阐明了日照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日照建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年轻的新兴城市。《丛书》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社会演进史实,反映了日照悠久的历史、熣灿的文化、多样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其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这方土地上的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圣地”,在这里,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上古中国独领风骚;在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两城”,被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称为亚洲最早的城市,早在先秦时期日照地区的商业就已繁荣,且源远流长;在这里,遗迹尚存的就有周代的莒国、汉代的琅邪国与昆山国等古国;在这里,出土的被称为汉字“雏形”的原始陶文,比甲骨文尚早1000多年,出土的蛋壳陶高柄杯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大量具有礼仪功能的玉器代表了海岱地区史前玉器文化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日照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深远历史。《丛书》提供的史实充分证明日照是文化大市、文化古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古代起日照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对文化的探索和创造就十分积极活跃,始终走在中华文化成长发展的前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硕果结在这片土地上,为充实、丰富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文化的神圣殿堂里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了中华人文和自然遗产不可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丛书》为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与文明历来不是封闭存在、自我发展的,往往是通过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交相辉映、优势互补中繁荣进步。实现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互鉴,离不开优秀文化作品作为前提条件和传播媒介。这部《丛书》的问世,展现了日照的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为了解、学习、研究和探讨日照地域文化提供了祥实的基础材料,使日照面向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具备了良好的现实条件。《丛书》作为全省设区市第一部出版发行、全国也不多见的人文与自然遗产书籍,让日照对外文化交流占据了优势,抢得了先机,获得了主动,是日照走出去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拳头产品”和“伴手”之作。《丛书》作为可流动的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日照标识性文化特征、文化符号,是日照立起的一座文化丰碑,打出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它向外界全景式地介绍日照的人文和自然遗产,全面展现日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足迹和一路留下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印记,大力推介日照辉煌的传统文化,分享日照丰富的文化宝库,全方位打开了人们阅读日照、观察日照、认识日照的“窗口”。随着《丛书》交流互鉴功能的日益发挥,必将迅速地扩大日照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使日照优秀文化在流动中声名远播。这也有利于推动日照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范围交流中,进一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在不断优化提高中走的更远、走的更好,与时俱进,绵绵久长。
第四,《丛书》为增强和做到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是我们增强和做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底蕴。《丛书》作为一部汇集日照人文和自然遗产的大全,与深厚的中华文化共同融汇形成了增强全市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做到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底气。《丛书》所承载的悠久文化存续和历史传承,不单单是过往那些泛黄的记忆,而每一章每一节在铸就日照文化根脉的基础上,都深深镌刻着对自身文化信仰、尊崇、践行的烙印,是增强和确立文化自信的内在应有之义和坚强支撑。《丛书》收录和反映的生活智慧、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等,长期教化、熏陶、感染着这方人民,灌注、滋养、改变着这方百姓的精神世界,并已内化为当地人民的群体个性、文化心理、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浸润于一代代日照人的心中,形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使之既贯穿作用于过去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变迁,也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为日常取之不尽、用而不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人生观,始终产生着社会价值导向和做人导向的巨大作用,始终是推动日照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力地指导着日照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繁荣。《丛书》所展现的千百年来文化传家继世、文化富民兴市的壮丽历史画卷,必将进一步增进日照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强大生命力的极大认同、高度肯定,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催发积极践行、续写繁荣的自觉性,凝心聚魂,砥砺奋进,形成推动日照文化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通过初步拜读《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深感编纂出版的这部《丛书》,达到了优秀内容与完美形式的高度统一,体例样式与撰写风格的高度统一,通俗性与规范性的高度统一,显示了编綦工作的高水平、编撰成书的高质量、编辑要求的高标准。其中有这么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一是编纂团队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和责任担当。启动编纂工作之初,他们就确立了“实施精品工程,打造经典之作”的任务目标。编纂过程中他们始终不忘这一编纂初心,发扬了可贵的大国“工匠”精神,严抓细抠,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用心打磨,精益求精。这种对“求其上”、出精品、创一流的孜孜追求,把《丛书》打造成了浩瀚书海中的精品“样板间”。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据我所知,编纂团队不少同志已经退出一线工作岗位或已经完全退休,他们凭着“在岗有限,责任无限;为官有限,事业无限”的高度自觉精神,为了这部《丛书》不懈努力,奋发工作,正是基于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激发着大家旺盛而持续的昂扬工作热情,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勤奋耕耘;激励着大家把对日照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浓厚感情化为全身心投入、不畏艰辛、敬业奉献的著书立说行动,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成就了大作为,这种极端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使他们为日照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
二是编纂团队具有良好创造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我曾多年从事过文字和编写工作,深知撰写和编辑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编纂出这样一部大型的《丛书》,绝不是照抄照搬,简单堆砌,吃“现成饭”那么容易,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他们在无现成经验的情况下,边编写边探索,边编辑边总结,在科学调度中协调矛盾、统一步调,在群策群力中集中智慧、攻艰克难。编纂时他们把分散的、零碎的东西,用心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对残缺不全、遗失空白的部分,下苦功夫进行深入挖掘、重新发现;对尚未充分认识、没有“吃透”的史实材料,下深功夫寻根问底、溯源觅流,这都离不开深入考察、深度思考和创造性地做整理工作。在获得原始材料后,对手头资料按照不同类别和内在逻辑进行认真区分、界定、筛选,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不同时期文化成果准确定位、精准选取,这也离不开创造性地制做功夫。在编写中需要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再认知、再理解,用最新的研究认识成果,予以说明和诠释,让所编内容既保持了原生态,又充滿现代感时代感,这更需要创造性地思维来突破、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出色的创造性工作就没有这部《丛书》,是卓越的创造精神成就了这部《丛书》。
编好《丛书》说到底要靠人,靠人的过硬素质。从编纂的效果看,编纂群体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养,可见他们在原有专长的基础上,努力先学、先知、先懂,在争做“内行”上不断向上攀登,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字功底,获得了编写专业性《丛书》的充足储备和足够条件。组织并编写出770多万字的书稿,做到了文彩精美,文字精当,足见参加编写者经过长期的写作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有着很强的驾驭文字的功夫,具有很好的综合摡括能力,是撰稿、编辑的能手和高手。
三是编纂团队对《丛书》客观内容的阐述和诠释十分精辟。一部以人文与自然遗产为主体内容的书籍,仅仅把具体史料、史实简单地摊开陈列出来,显得平平淡淡,容易流于一般。这就需要阐述加以串联解说,通过诠释进行深度解读,才能见其发展脉络、所处地位、人文精神、内在精髓、古今价值。对此,《丛书》做了成功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两篇“总序”,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统揽全书。宏观地介绍《丛书》编纂的概况,全书的概貌,进行内容概述。対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科学价值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精炼地概括,阐明了谋篇布局的总体思路,编辑中把握的原则要义、标准要求。是了解、研读整个《丛书》的“总抓手”、“总导读”。
每个分册的“绪论”,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各自独具特点,每一篇写的都很精彩,读来引人入胜。不仅阐明分册侧重编辑的主要内容、涉及范围、编写构想,特别是注重从源到流、从根到脉加以系统地梳理,把本册内容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创新点、成长点、时间节点,和那个时期由哪些人文活动和关联实物为标志形成了文化的凝聚点,以及随着时空的演进不断积累优化,成了地方特有的精神财富和传统精神等,以精确优美的语言交待的十分清晰,阐释的非常清楚,这就为学习阅读分册提供了基本线索和历史背景,对理解相应内容提供了入门的“钥匙”,起到了举纲带目、画龙点睛和思想引领的作用。
突出知识性,是这部《丛书》阐述和诠释的亮点中的亮点。书中凡涉及到人文和自然知识的名词概念,做到了能解尽解。对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知识,都适当展开做了重点介绍。譬如,对“城市”这个名词,就分别介绍了城与市的原始释义,各自产生的社会条件、功能作用,以及后来城与市的融合发展,为了解建筑古迹作了很好的背景知识铺垫。像这样的知识介绍,在《丛书》中比比皆是,书中所有的知识点,都用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史知识,给予了准确、规范、到位解释,通过阅读《丛书》,你就会懂得什么是非遗,什么叫文物,什么是河流,什么是民间故事,什么景观名胜……等等。往往学了某个名词概念,就知道了这一事物的性质、内涵和范畴,对相关的内容也就容易读的明白、懂得更深了。可以说,《丛书》就是一套人文与自然遗产方面的教科书,进入《丛书》就进入了学习人文和自然遗产知识的大学校、大课堂。《丛书》编纂到这种境界,充分说明编者事先和事中涉猎了大量相关书藉,查阅了无数的相关资料,下苦功做足了功课,充分反映了编者刻苦、严谨的工作态度。
《丛书》在诸多阐述中还注重为文化“赋能”,增强了指导性和建设性。《丛书》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指导作用,提炼历史的深刻启示,编入了各类人文与自然遗产保护的方针原则,列举了以往保护传承的工作成就,提出了今后保护传承的基本思路和根本要求。这么做,就宣传普及了保护传承的政策规范,总结推广了成功经验,促进人们从历史纵深处汲取丰富的营养,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获得道德建设、社会治理、推动发展的有益启迪,起到用历史照亮今天、指导未来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张建国,河北景县人。1972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宣传股长、干部科副科长、宣传科长、宣传处长、团政委、师副政委、旅政委、军分区政委。爱看书,闲来写点东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