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951年毛主席回忆青年自学时光,满满都是怀念,尤其提到了一幅图

1951年毛主席回忆青年自学时光,满满都是怀念,尤其提到了一幅图

1951年毛主席回忆青年自学时光,满满都是怀念,尤其提到了一幅图毛主席对这两个人很亲密,尤其是周世钊,是他在湖南非常重要的“助手”,时常帮他处理一些湖南穷困亲友的帮扶工作,因为都是老乡,“乡音无改鬓毛衰”,三个人聊起来十分热络。

主席对这两个人很亲密,尤其是周世钊,是他在湖南非常重要的“助手”,时常帮他处理一些湖南穷困亲友的帮扶工作,因为都是老乡,“乡音无改鬓毛衰”,三个人聊起来十分热络。

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1951年,毛主席在中南海

在谈到自学这个话题的时候,58岁的毛主席回忆起了自己的青年时光,那是1912年放暑假后,他曾在湖南图书馆自修了半年,毛主席对此很是感慨万千,念念不忘,一口气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说:

“一九一二年暑假中,我从湖南省立高等中学自动退学之后,寄居在湘乡驻省中学学生宿舍,实行自学。每天到三里之外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早去晚归,中午为了节省时间,买两个烧饼,就解决了午餐问题。雨雪的日子也照样前往,从未间断过。这样从早到晚,没有什么休息,在这个图书馆自学了半年。”

在全部说完之后,毛主席评价这半年的图书馆自修时光,是他一辈子读书生涯里最值得纪念的半年。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

▲毛主席在书房

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评价呢?期间他曾提到一张图,究竟是什么图?这半年对他后面的几十年革命生涯,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下面先从1912年的那个暑假开始说起。

泡图书馆

毛主席1912年从湖南省立高等中学退学,因为在择校上屡次受挫(不喜欢学校的课程设置或教学理念),决定开始自学,他选择了位于长沙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

曾有一位著名的阿根廷盲人作家、诗人,被称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的博尔赫斯,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很幸运,毛主席在19岁正是迷茫懵懂,不知未来往何处去的时候,进入了人生中的“天堂”——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

▲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旧影

这是一座创立于1904年,国内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一楼是阅览室,楼上是各类中外书籍,毛主席当时都看了哪些书呢?

据毛主席晚年回忆,“我才到图书馆的时候,看到架上、桌上和藏书楼上都堆满了书,我借读了一些,觉得都有新的内容,都对我有所启发。我在图书馆借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穆勒名学》、《原富》、《法意》、《社会通诠》以及西洋历史和小说等。”

这些书对他而言都是新书,虽然当时年纪不小,已经是19岁,但不像他的同学萧子升那样,并没有读到很多的书,所以这里的一切对毛主席而言,都是人生初体验。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

▲毛主席在湖南图书馆读过的西方名著

因为要读的书太多,毛主席只能是争分夺秒地看,他说,因为觉得“每读一本书都有新的收获,越读越觉得不肯抛弃,因此忘了疲倦和饥饿,一天只有中午吃烧饼的时候是我唯一的休息时间。”

毛主席当时的勤奋,后来也得到了时任图书馆管理员的“证实”:“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他已等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

▲湖南省立图书馆旧影

从一幅图想开去

毛主席当时之所以对这个图书馆那么痴迷,是因为他在那里,取得了天大的收获,除了知识的汲取,最难忘的是一幅图,什么图?一幅世界大地图。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

▲以前的世界地图(不是毛主席1912年看到的那副)

毛主席1951年对周世钊说:“半年多的时间不算长,而我在知识上的收获却不小,我最大的收获还不在这里,我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

这幅世界地图当时给了毛主席多大的震撼呢?几乎彻底颠覆了他对社会的想象。

“以前,世界究竟有多大,是不太明确的。当时,我认为湘潭县已不算小,湖南省当然更大,全中国古称天下便大得了不得。在世界地图上看到中国只占世界一部分,小了,湖南更小了,湘潭和韶山更没有影子了,世界真正大呀...”

当然,普通人如果看到世界地图也会是这个反应,世界真是大啊,不过接下去,不同的人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绝大部分人会停留在感叹,而19岁的毛泽东,却想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了,什么呢?

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

毛主席说:“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在他心里,每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但实际上呢?他看到的全是苦难,全是哀怨,全是压迫,用鲁迅后来的总结,就是“吃人”的世界。

毛主席的老家——湘潭韶山冲,是当地有名的穷乡僻壤,那里曾有个人人传唱的顺口溜,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韶山当地的艰难困苦的情形:

韶山冲来冲又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根度一生。

韶山冲来冲又冲,丈夫砍柴做零工,住在深山无人问,茅屋小路无人行,有女莫嫁韶山冲。

韶山冲来冲又冲,丈夫砍柴做零工,一天寻得升把米,儿啼女哭难维生,粗糠野草口里吞。

韶山冲来冲又冲,丈夫砍柴做零工,丈夫送柴银田寺,想要扯布做衣裳,车柴难买两尺长。

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杂志

▲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韶山冲上屋场,这是毛主席的老家。

“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目不识丁,做一世的文盲,还常常被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勒索压迫,被卖被杀。”这就是毛泽东从小到大看到的人民的生活的样子,他从这幅世界地图想到了人民,从人民想到了生活,从生活想到了未来。

为什么广大人民的生活过得这样痛苦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只是由于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缘故。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不会变成幸福的生活。”

然后,毛主席当下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怎么改?要靠青年。

“我总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青年的前途极其广阔,因为要改变社会就要革命,革命就要靠革命青年。我想到这里,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这就是毛主席在19岁时立下的志向——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

▲1939年,毛主席和小八路唠家常

不去高楼大厦

毛泽东在19岁的时候,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一生服务于“痛苦的人民”,不过这并不是最厉害的,最让人佩服的是,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竟丝毫没有改变过这个志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或是诱惑,都坚定不移。

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杂志

▲1949年4月下旬,毛主席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的捷报。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凭借这个学历和在校期间的不俗表现,其实可以轻松谋到一个教职,工资稳定、地位也高,不过他没去,因为当老师不能够实现他那个过于“庞大”的志向。

1919年~1920年,毛泽东担任新民学会负责人期间,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其实可以轻松出国留洋,见识外面更大的世界,像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都去了,不过他又拒绝了,为什么?后来他解释了三个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出了国就离国内农民太远了,他搞不了调研了,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时任中央政治局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曾推荐毛泽东到上海去工作,那里是党中央所在地,绝对的权力的中心地带,不过他当场就拒绝了,因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1960年5月,毛主席在柯庆施的陪同下,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这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到了四五十年代,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后,他对这个理念,践行的就更加彻底,更加果断,更加雷厉风行了。

1950年初夏,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洪水泛滥,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时,不禁潸然泪下,他用笔在“不少是全村沉没”“灾民被毒蛇咬死”等处画上了重重的线,并对秘书田家英坚定地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后来,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7年底,警卫员马维探家回到中南海,带回了一个掺着粗糙糠皮的、又黑又硬的窝头,并说:“主席,我们家乡的农民生活还很苦,乡亲们就是吃这种窝窝头。”毛主席的手微微发抖地接过窝头,费劲地掰下一块放进嘴里嚼了几口,眼圈就红了:“吃,大家都吃。”

当天他没有吃饭,晚上失眠了,卫士长李银桥劝毛泽东休息,可他却感叹地说:“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人民当家做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己搞生产,生产力应该得到解放么……”后来,他带领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人民只要一日身处水深火热,他就一日为之奋斗不息。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

▲1954年,毛主席在游览明长陵时,随性地躺在地上休息聊天。

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7.8级大地震撼动着唐山,24万人罹难,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唐山大地震

灾情通报送到中南海的时候,毛主席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患有严重的白内障,无法亲自看报,只能是秘书读给他听。

据《毛泽东传》记载,医疗组成员王新德曾回忆:“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死亡达24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后来,毛主席让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组成一个团队下去了解情况,然后回来向他汇报,此外还要求中央派部队下去,派民兵下去,帮助群众,能救多少救多少。

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1964年,毛主席、周恩来、胡耀邦在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合影。

8月3日,华国锋汇报:“根据地震局的分析,近日北京地区没有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预兆,我拟明日(四号)去唐山、开滦煤矿、天津两三天,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参加慰问活动,妥否请批示。”

毛主席病榻上亲自圈阅了这份文件,他的秘书还在这份文件上注明:“九时半主席看后同意。”

8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中发[1976]13号文件)起草后,再次送毛主席审阅,已经病危的毛主席,再次亲自圈阅。

令人心痛的是,这是毛主席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这天,距离毛主席病逝,仅剩最后的21天。

湖南文史杂志_湖南文史_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

▲1952年,中南海,毛泽东亲自为前国民党军将领程潜划船。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几十万百姓失去了生命,近百万人民失去了家园,毛主席作为一个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统帅,却不能亲自参加抢险救灾,甚至不能到现场看望,只能躺在病榻上听那些冰冷的数字,当时他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不是常人所能够想象。

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多次亲自圈阅唐山大地震的灾情通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想着念着他最热爱的“痛苦的人民”。

“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毛主席在19岁时立下的志向,后来他为之努力了一生,奋斗了一生,无怨无悔,至死不渝。

上一篇: 沾化区政协文史工作暨聘任文史专员、文史信息员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 福建省文科高考状元吴诗士 想在假期里培训英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