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2023中传人文社科类考研(广告新传文法艺术等)783+883参考书目详解(20

2023中传人文社科类考研(广告新传文法艺术等)783+883参考书目详解(20

2023中传人文社科类考研(广告新传文法艺术等)783+883参考书目详解(201、文学史(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核心)考试大纲推荐书目,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考试大纲涉及的基础知识都有基本的梳理与讲解

1、文学

(1)《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核心)

考试大纲推荐书目,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考试大纲涉及的基础知识都有基本的梳理与讲解,是文学史部分复习的主要参考资料,需要精读、细读,做到对书中内容胸有成竹。

这本书主要依据朝代,分章节对文学史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便于我们梳理各朝代的文学成就。在复习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宏观三个步骤进行阅读——

阶段1:通过粗略阅读各章节小标题把握每个朝代的重点文学内容并形成大纲,根据每一章节的第一节整理该朝代的文学背景,从而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大致把握;

阶段2:精读全书,补充各文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表人物、作品内容、文学思想、影响地位等等,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知识点;

阶段3:根据阶段1梳理的文学史大纲回忆知识点,对于不熟练的知识,可翻阅书本进行回顾,从而巩固相关知识点,

(2)《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读本》(辅助1)

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参考书目,主要着眼于重大的文学现象,基本的典籍和文体、流派知识,以及重要作家作品这三个方面,可以作为《简明》的知识补充读物。

本书对于相关内容的重点讲解和对比,有利于同学们对重要的文学史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梳理《简明》中的知识点,对于准备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建议同学们前期的大纲梳理和知识整理阶段还是以《简明》为主,在知识点背诵阶段再开始参考本书。

(3)《中国现代文学通识读本》(辅助2)

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参考书目,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含近现代名家作品的导读,下编是近现代文学的知识性内容。《简明》中现代文学部分的内容稍显不足,需要本书作为知识补充。

本书上编对于所选作家和作品都有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同学们准备名词解释类的题目,《简明》中的内容主要根据文学发展的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较少涉及某个作家或者作品的整体点评,因此本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下编内容与《简明》基本一致,不需要作过多参考。

2、文明史

(1)《世界文明史》(核心)

《世界文明史》为核心必读书目,要精读、细读,以其为准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重解释轻叙述,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时间线索性不强,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可顺着本书的思路整理笔记,以本书的章节为框,列出知识框架,在列出大致框架之后,可以将具体的知识总结成问题的形式,填充到框架之中,再进行记忆背诵。

(2)《世界历史地图集》(辅助)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为世界史部分的工具书,利于大家在理解记忆的时候有更直观的认知。对于其中出现的“超纲”的内容,也就是我们《世界文明史》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内容,可略过。

3、哲学

《哲学导论》(核心)

从结构上看,《哲学导论》除导言外分为五篇。哲学著作的结构彰显出作者对哲学的理解,基于这种理解,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法。前四篇为一类,采用的是以问题域为经、以哲学问题为纬的系统性的写法。第五篇自成一组,大体上采用历史性叙述的写法。

①关于阅读顺序:这本书第一篇比较重要,但也比较难。可以先阅读导言第三节,以及第一篇第一、二、三章,务必多读几遍。此后若觉得难度适中,可以继续按顺序阅读;若感到困难,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第三、四篇,这两部分比较生动具体,最后再回过头来读剩下的部分。本书第五篇第二十九、三十章比较特殊,也较为困难,但包含有许多基础信息,可以随时查阅。

②关于阅读的准备:不要带有太多的前见,尤其是不要把思政马哲之类的知识带入,否则难以理解本书的一些词语和观点,比如本书根本不谈唯物-唯心这种框架,而且在思政马哲里采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框架在本书里并不是最好的模式。

③关于阅读时要注意的点:哲学用概念思考,概念就是词语,所以对于关键词语要理解准确,诸如“存在”、“主体-客体”、“思维”、“超越”等等,都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含义,不要用这些词语的日常含义来理解它们。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书里相应的部分会讲到。

④这本书的“教材”特色:本书并不像一般的教材,给你客观地从古到今介绍这门学科的学说、介绍这门学科都传授什么,而是直接来讲哲学问题,所以是“导论”。因此,在阅读时主要把握的是问题和思路,尽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哲学看重的是理解,而不是一字不落地重现书上的话。

4、媒介·新闻传播

(1)《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核心1)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作为官方指定书目,近两年的考题也是紧紧围绕这本书的内容出的,因此重要程度很高,需要大家去精读细读。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媒介,建立了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主要框架从媒介产业、媒介信息、受众、技术四个方面去讨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最后补充了媒介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和趋势。总体来看,这本书关注到了许多的与媒介相关的社会问题,既有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角度,也涉及到了受众、从业者等微观角度,基础的理论框架与传播学还是一致的。但是这本书也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一是这本书成书时间较早,书中的许多例子还停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碰到这些不懂的例子、名词等可以自行百度查阅,了解所举例子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不拘泥于完全记住这个例子,能明白所举例子与书中内容的联系与逻辑即可;二是这本书相对来讲理论部分不够完整,关于部分理论的描述不够学术性,也就是不方便直接用到考试答案的书写中,因此我们提供了另一本《传播学概论》来补足这方面的欠缺。

由于在读这本书时需要具备一些传播学相关知识,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先读《传播学概论》。具体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先粗读,掌握整书的框架。在精读的过程中就要利用思维导体建立框架,进行总结标画形成自己的笔记,搞清楚书中所讲的问题,结合《传播学概论》建立媒介社会部分的知识体系。

(2)《传播学概论》(核心2)

虽然这本书没有在官方推荐的参考书中,但是这本书提供了基础的传播学框架知识,能够很好地补足《媒介·社会》这本书略微欠缺的传播学基础知识部分。

这本书介绍了简单的传播学史,基本的传播学概念、传播过程及类型,以“5W”框架体系化地阐述了传播学重要理论,结构完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家在基础阶段学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第一遍可以快速通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本书配套的教学视频理解,建立基本的传播学框架;通读之后就可以放慢速度,在读的过程中配合思维导图和笔记进行标注,细化知识体系,在逐步的阅读中不断深入,并与《媒介·社会》一书当中的内容进行联系。

(3)《网络传播概论》(辅助)

《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从宏观上呈现了媒介-社会-技术三者互动的逻辑,逻辑清晰,语料丰富。具体内容上包括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重点理论以及传统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新发展,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其中有许多思路和语料都可以用在答题中,对考试来说能够做很好的语料积累。

但是因为本书知识量比较大,很多内容是传播学在网络环境的延伸论述,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建议大家在阅读完两本核心书目之后再来读,或者在具备基础知识体系之后再去读,时间上可以放在7月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述,积累语料与案例。

【补充】广院161师辅导笔记

1.《783主题写作》(专一)

2.《883人文社科基础》(专二)

3.《专题与热点》

注:广院161师预计将在2022年3月份更新上架2022版辅导笔记,同时举办例行的中传考研公开讲座。请大家保持关注。我的主页有我个人的联系方式,大家对中传783+883考研有什么疑惑,欢迎与我交流沟通。

上一篇: 学者斥文史图文书泛滥:90%充其量只能算插图书
下一篇: 关于川大中国古代文学你该知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