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学毕业酒会时,学院里一位头发全白的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这些前去敬酒的学生说:
“你们不要心急,一开始确实会慢一点,以后都会越来越好的。”
当时我喝得七荤八素,没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
后来再参透这句话,已经是在深圳工作一年以后了。
当时我面临一个抉择,就是要不要离开从大四起就在实习的一家房地产企业。
那时我的岗位是董事长秘书,算是做起了中文专业的对口工作。不过,因为还是管培生的缘故,也要在各个部门轮岗。
一年下来,除了财务部没有待过之外,公司的行政、人事、法务、业务部门基本上都轮了个遍。
后来开始定位在商业运营板块,这也是我后来的职业发展条线。那时公司董事长虽然上了岁数,但却是个精力充沛的工程师。
整天下工地、画图纸,做技术相关的工作。
他闲聊时就调侃我:“你们这些文科生,上四年大学有什么用,连个钢卷尺都不会用。”
我只能嘿嘿一笑,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跟着他视察工地。
“这都是自找的!”每当我面对工作上的难题时,心里都会对自己说这句话。
当初高中文理分科,我的数理化成绩本来还不错,但就因为从小喜欢写文章,又喜欢地理、历史,所以选择了文科班。后来高考填报志愿,又脑抽,连填了三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字】专业。
最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中文专业学生。刚上大学时,假期回家,参加父母朋友们的聚会,有一位叔叔就对我特别感兴趣。
他听说我是学中文的,不禁啧啧称奇,对着我爸妈和在座的其他长辈一顿猛夸:“学中文,这将来可了不得。中国文化里面有个《易经》啊,包罗万象,要是学习好了那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我听得一脸黑线。
人类对中文专业的误会已经如此巨大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中文专业一直以来都有“万金油”的说法。
虽然就业范围广,但除非是当老师或做研究,否则很难找到专业性强的对口工作。
到了大三时,班里稍有规划的同学都已经开始给自己某出路,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考公,也有人在考教师资格证。
我那时因为在校媒做主席,接触了一些媒体平台,本来是打算做媒体这个行当的。后来却阴差阳错来了深圳,又阴差阳错误入地产行业。
2017年初,我下定决心从第一家公司离开,进入更大的平台,开始真正接触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内容。也是这时,我开始理解了毕业酒会上老教授那句话的含义。
正是因为中文专业“万金油”的属性,所以在如今社会分工极度精细化的情况下,“万金油”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凝练自己,从而变成一个具备专业属性的人。
老教授那句“一开始确实会慢一点”,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毕业后学习到的第一课,就是专业度对一个人的工作来说有多重要。
换做职场中的套话,就是所谓的“经验”。然而一个刚毕业的文科生,没有什么应用技术,面对公司业务一无所知,除了在学校时内化的学习方法论之外,就只剩点儿文字功底。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去积累工作专业度,并且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用来辅助工作成长。
后来,随着工作深入,我也越来越发现,很多岗位其实都离不开文字功底。我之前的工作,整天就是跟各种文件、合同打交道。
也正是因为我的文字功底比较出色,甚至形成了独有的工作风格,在业务上也就能有所突破。懂得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应用到不对口的工作中,这确实是一种缓慢但有效的成长。
这些年,我也了解当初班级里同学们的就业情况。很多女生都选择了做老师;有一部分同学进入了媒体行业。少部分同学考研后走上了学术之路;也有人成为了公务员。
当然更很多人像我一样,进入公司,从职员做起。我想不仅是中文专业,其实很多专业都是这样的。缓慢成长,积累专业度,把自己学生时代的专业作为工作的辅助。
今年年中,我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从事新媒体行业。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算是重操旧业了。慢慢摸索,慢慢来。
虽然这是一个集体焦虑的时代,但我总觉得,既然还年轻,就可以花一点时间在探索上。不必纠结什么对口不对口。
人生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充满了自由选择的无限可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