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中国传媒大学重磅宣布2020年中传艺考初试文化课考试,将由2019年的语数英、文史哲两类科目,调整为只有文史哲一个类别,也就是说,从2020年起,中传艺考文化课考试只考文史哲科目。
自2019年起,凡参加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考试的考生,无论报考何种专业,均须在初试环节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有利于引导考生加强对文化素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考生的人文素养。 共识:文史哲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文史哲通识教育如何立足中国文化传统?新文科建设如何落地落实?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何夯实提高?
6月26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副组长廖祥忠教授带队赴北京大学,专程拜访了我国文史哲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李中华、温儒敏、张帆等教授,畅谈对新文科建设的设想,交流对文史哲通识教育的心得与思考。
廖祥忠校长(左三)和李中华(右二)、温儒敏(右一)、张帆(左二)等教授座谈
廖校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先行先试,在全国启动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的情况。2019年报考传媒大学的艺考生约10万人次,近一半学生在文化课考试中选择了文史哲科目,在全国引起积极的反响,得到了广大考生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以此为契机,中国传媒大学正在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文史哲艺考这个牛鼻子,切实提高广大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养。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将对文史哲艺术考试全面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只考文史哲。因此要在推广力度和范围上下功夫,在通识教材建设上下功夫。要集中全国文史哲的名师名家,打造中国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为全国艺术类考生指明学习的导向和路径。
把脉:通识教育首要在“通”,关键在教材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李中华先生强调,文史哲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和传承。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自己放进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正如《论语》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通识教材的文史哲内容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概论上。现在讲国学,核心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的思想、修为和精神,这是文史哲通识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廖祥忠校长和李中华教授
温儒敏教授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他强调了文史哲通识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传媒大学从艺考生的文化素养入手,以文史哲通识教材为切入点,是看到了现实问题,抓到了关键环节。通识教材要在“通”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打破专业的局限和条条框框,把通识教育和经典原著学习结合起来,使文史哲成为不同学科都能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教育。优秀的文艺人才、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了解世界,与世界接轨和同步。他建议,文史哲不仅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也要有世界文化的精华。
廖祥忠校长和温儒敏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中国古代简史》著者张帆教授认为,通识教材要有大历史观。要在结构和体例上有创新和突破。以时间和朝代为经线,通过概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有机组成部分,使历史能够全景、重点、形象地展现出来。
廖祥忠校长和张帆教授
点赞:中国传媒大学带了个好头
中国传媒大学正在创建阳明书院。廖祥忠校长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启动“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建设工程;改进招考方式,推动一流生源遴选;出台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完善一流教材建设机制。廖校长把中国传媒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归纳为三大步:一是五湖四海,聘请名师名家,打造一流的文史哲通识教材;二是组建通识教育中心,以阳明书院为依托,以融媒体为手段,用人文素养修身,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三是以落地、落实新文科建设为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本科教育的文史哲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模块。
教授们对此给予高度的认同和支持。温儒敏教授表示,廖校长能够直接抓文史哲教材,考虑具体的事情,很难、也很难得,他积极支持。他认为考试是个指挥棒,这么多艺考生,如果传媒大学能带个头,带好这个头,寻找一种可行的模式,把基础教育、文化考试和思想教育、文化素养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他表示一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领学生通读、精读传统文化和世界经典原著。要先开设课程,让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走向经典阅读的提高过程。张帆教授建议有条件的时候要逐步精读中国传统文化原著,要提高艺考生文史哲学习的自觉性,从中有意识地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李中华教授建议以此为契机,首先打造和完善一套优质的文史哲教材,建立一个真正的文史哲知识体系模型;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文史哲教材是提高艺考生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中传校长廖祥忠表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坚持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的文艺和传媒人才。艺考生是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水平,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艺考的导向有问题,教材、参考书不好,会误大事、出大问题。要站在新文科建设的高度,为提升艺考生的文化素养而努力,真正为国家民族做点事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