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中有图,图中有史。
以地图的经纬勾勒湖南历史,借历史的脉络再现湖南区划变迁。
1、地理位置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和长江中游,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因地皆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因湘江贯穿全省南北故简称湘。
东起郴州桂东县清泉镇,西至怀化新晃县茶坪乡,东西跨度667公里。
北自常德石门县壶瓶山镇,南至永州江华县河路口镇,南北774公里。
东以罗霄山脉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
2、气候和地形
湖南光热资源丰富,春温多变,秋温陡降,夏酷热,冬严寒,春夏多雨,秋冬干旱。
地势呈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平原沃野千里,朝东北开口马蹄形地貌。
全境多山,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东北地势洼下,故南岭发源之水北流,汇为洞庭湖流入长江。
全省水系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系发达。
3、人文和物产
湖南省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炎帝在此种植五谷,舜帝葬于九凝山。
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胜古迹众多。
少数民族众多,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八个世居少数民族。
旅游资源丰富,有张家界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有五岳独秀之称衡山,烟波浩淼八百里洞庭,碧波万倾东江湖。
4、远古和先秦时期历史
湖南古属三苗、百濮和杨越之地,一万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种植稻谷。
自神农葬长沙,黄帝登湘山,为湖南归属中国之始。
然大江以南,旋得旋失。
虞、夏以降,苗族益微,地属荆州,然湘江西南,仍为苗民所居。
商、周二朝,同属荆州,然仅羁縻勿绝而已。
西周时湖南地属杨越
战国为楚国所占,设苍梧郡和洞庭郡。
战国时湖南地属楚国5、秦汉时期历史
及秦灭楚,分属长沙、黔中二郡。
秦朝时湖南地大多属长沙郡
两汉之时,地属荆州。
西汉湖南地属荆州刺史部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6、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
三国之时,土地属吴荆州,设置长沙郡、衡阳郡、武陵郡、零陵郡、湘东郡和桂阳郡。
三国时湖南归东吴荆州管辖
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
西晋时湖南大部归荆州管辖
东晋时各州管辖图
南朝宋、齐、梁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时分属荆州和沅州。
南北朝时齐国湖南各州管辖图7、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历史
隋平陈后,置长沙、巴陵、衡山、武陵、沅陵、澧阳、零陵、桂阳八郡。
隋朝江汉湖南诸郡管辖图
唐属江南西道及山南东道,764年在设置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名称之始。
唐朝江南西道管辖图
五代时,地属马殷,后为南唐所取;惟西南一带,为少数民族所居。
五代十国割据图8、宋元时期历史
宋属荆湖南、北二路。
北宋时荆湖南路和北路管辖图
元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分别是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
元朝时湖南归湖广行省管辖9、明清时期历史
明潮隶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属于湖南有七府一州二宣慰司,分别是岳州府、常德府、长沙府、辰州府、宝庆府、衡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
明朝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图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省会长沙,下辖九府五直隶厅四直隶州六十四县,分别为长沙府、永州府、岳州府、衡州府、常德府、宝庆府、永顺府、辰州府、沅州府、南洲厅、晃州厅、凤凰厅、乾州厅、永绥厅、澧州、桂阳州、郴州、靖州。
清朝湖南省管辖图10、近现代历史
民国时湖南没有大变化,1949年8月长沙解放。目前湖南省下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是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