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杭州11月17日电(记者 李宏)11月14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承办的2020年杭州文史论坛暨“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与转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章宏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刘进宝,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故宫博物院、上海市社科院、浙江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部分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省内地市政协和杭州各区、县(市)政协的文史工作者共百余人出席开幕式。
赵世瑜教授的“新江南史”区别于以往的江南史研究,他借用移民史的概念,将江南社会至少从东晋南朝至今的结构过程,视为一个从零散社会(diaspora society)到整合社会(integrated society)的过程。为此,他从东太湖地区的水(船)上人、水(船)上人如何上岸两个视角来展开探讨。
章宏伟研究员认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版业发展臻至鼎盛,南京、苏州、杭州、常熟、湖州等地,出版机构涌现,出版名家辈出,出版规模和数量庞大,出版形式多样,分工与目标受众明确,商业出版日益成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是在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商业和社会文化基础上实现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高度发展的市民经济,书籍刻印业的物质、技术、人工和运输优势(即富足的刻书原材料、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装帧形式的演进、规模大而流动性强的工匠人才、低廉的刊刻成本),人们对书籍需求的激增(源于科考和教育的普及、读书与识字率的提升、藏书家的涌现、士大夫以书为礼的交往形式、书籍消费社会的形成等),共同造就了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盛况。16世纪中期以后,印本逐渐取代写本,开始在中国书籍史上占据了核心地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邹振环教授认为聂璜的《海错图》对光怪陆离的水族,有着全面、生动、细致的表现。就知识的丰富性而言,《海错图》不仅超过了“康熙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的“异鱼部”,以及《闽中海错疏》《然犀志》《记海错》等记述海洋动物的文献,也超越了承载着海洋动物新知识的汉文西书《西方答问》《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在《海错图》四册杰作中,许多已知的海洋动物通过“复合图文”,被细致地呈现了出来,堪称中国海错文献和海洋动物绘画史中绝无仅有之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