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晚清戏曲中的“新女儿”——三篇传奇内外的人物/夏晓虹
关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命名的辨析/刘进宝
叶恭绰与中国近代敦煌学/赵大旺
晚清驻英公使馆与国际法的运用:以双语照会为中心的考察/皇甫峥峥
摒挡须仗舌辩——蔡钧与晚清地方对外交涉/张晓川
被忽视的义理——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之英译及其反响/屠含章
明代赋役黄册所见州县军户探研——以上海图书馆藏古籍纸背文献为中心/张恒
清代图甲户籍运作机制的分异与趋同——以徽州文书《祁门修改城垣簿》为中心/黄忠鑫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变迁——以朝鲜朝“面里制”为中心/朱玫
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衣事》梵藏本探析/吴娟
论陶诗的力量/刘奕
“文章缘起类”文献发微——从宋人所见任昉《文章缘起》的校定入手/李晓红
何处是洞庭:《洞庭灵姻传》的小说史语境及道教洞天观念/李小龙
“褒姁”小考/刘卓异
读《选》小札二则/杨明
《宋史·杨政传》订误三则/陈希丰
梁启超两封书信的系年问题(上、下)/徐君玉
提要与关键词
晚清戏曲中的“新女儿”——三篇传奇内外的人物
夏晓虹
提要:伴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实行新式教育的女学堂的诞生与推广,具备现代国民品格的新女性开始在近代社会中出现。其精彩纷呈的生命形态也进入了戏曲作品,成为晚清“曲界革命”作者反复书写与颂扬的对象。就中,20世纪初三篇前后相继的戏曲作品,即《爱国女儿传奇》、《广东新女儿传奇》与《松陵新女儿传奇》,均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而值得关注。无论是在拒俄约集会上发表爱国演说的薛锦琴、倡议创办上海女学会的吴孟班、矢志女子教育的杜清持三位女界名人,还是怀抱大志却默默而终的柳平权,揭示戏曲作品背后晚清女性的真实人生,既是为了向“新女儿”前贤致敬,也有助于今人理解晚清女性解放之道的艰难。
关键词:晚清新女儿《爱国女儿传奇》《广东新女儿传奇》《松陵新女儿传奇》
关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命名的辨析
刘进宝
提要:目前学界普遍使用的“丝绸之路”概念是所谓引自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第454页:“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实际上,李希霍芬的书中不仅没有这样的表述,而且“丝绸之路”一词也是他偶然、无意之间提及的。目前学术界普遍引用的这一定义是赫尔曼的概括。
关键词: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命名误传辨析
叶恭绰与中国近代敦煌学
赵大旺
提要:叶恭绰对中国近代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其他同时代敦煌学研究者相比,其本人关于敦煌学的论著并不多,但其运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积极提倡敦煌学研究,发起了我国首个敦煌学研究团体,推动海内外收藏敦煌写卷目录的编制与刊布,致力于敦煌文献的收集与保护。此外,还通过帮助、提携其他敦煌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来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在中国早期敦煌学的很多重要事件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叶恭绰敦煌学敦煌文献保护中英庚款董事会
晚清驻英公使馆与国际法的运用:
以双语照会为中心的考察
皇甫峥峥
提要:驻外公使馆从1876年设立之后,便成为清政府与各国外交部之间重要的通信渠道。公使馆作为清政府官僚系统的一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用人政策使其在外得以较灵活地履行外交职能,包括外交谈判、搜集整合情报、管辖及保护华民、照料政府派出的海军学员等等。公使也可以代表清政府,对于总理衙门和外国驻华公使之间争执不下、无法解决的外交问题,向各国外交部提出交涉的请求。本文以晚清驻英公使馆为例,考察了收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FO 17 档案号下的双语照会,对公使馆如何利用国际法代表“中国国家”做出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估。
关键词:驻英公使馆晚清外交文书流转国际法照会 外交代表
摒挡须仗舌辩
——蔡钧与晚清地方对外交涉
张晓川
提要:蔡钧早年在广东出仕,后长期在广东、两江、福建等地办理地方外交事务。数十年对外交涉事务处理中积累的经验,使其形成了一套外事风格和手段。即在平日多与联络亲善的感情基础,以公法、条约为依托的理论准备和实际谈判中的话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交涉经历,蔡钧撰写了《外交辩难》一书,展现了地方外交实践的细节,不过书中也使用了不少叙事策略,以达到矜功的宣传效果。在近代中外交往频繁的背景下,蔡钧这样的地方中下级官员,参与到各种外交活动中,实际上又与晚清外交的“摒挡”理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蔡钧地方外交《外交辩难》“摒挡”理路
被忽视的义理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之英译及其反响
屠含章
提要:本文利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之英译本及西方学界的相关书评,主要揭示译者富路德对原著的改造,并勾勒此书在美国汉学界所引起的争议。富路德不厌其烦地为原著添加大量注释以帮助西方读者阅读,却删去了颇含义理意味的陈寅恪序。陈垣在《华化考》中展示出的史料搜集功夫受到了评论者们的一致认可,但他的时代关怀却不太能受到西方学者的理解与认同。尤其在美国,牟复礼与拉铁摩尔等学者对此书批评尤多。美国学者对义理的忽视,不仅在于陈垣微言大义的笔法有些曲折,还在于他们与作者之间所存在的情感隔阂。
关键词: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富路德牟复礼
明代赋役黄册所见州县军户探研
——以上海图书馆藏古籍纸背文献为中心
张恒
提要:上海图书馆藏《乐府诗集》纸背文献中,有四叶详载明代州县军户充发卫所等事项的赋役黄册,其性质为明正德七年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宁海乡二十五都攒造之军户黄册。明代在军户充军和清勾管理过程中主要参考的“军黄二册”中民册部分,当指此处黄册对军户充军及勾补等具体内容的注文。黄册中所载明宣德时期整顿卫所的细节内容,则为我们了解卫所勾补军户时“先营丁,后户丁”原则提供了典型案例。此类一手史料的发现和解读,为我们理解明代军户制度与赋役黄册制度二者间的关联提供了细节史料,体现了明代卫所册籍与赋役黄册间登载内容的一致性。此类明代州县层面清勾军士细节材料的保留,为学界从州县及赋役黄册层面解读明代军户制度,及利用各类原始资料进行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明代赋役黄册州县军户勾补
清代图甲户籍运作机制的分异与趋同
——以徽州文书《祁门修改城垣簿》为中心
黄忠鑫
提要:清代乾隆年间的《祁门修改城垣簿》不仅是修城的账本记录,也是全县图甲信息的汇总,具有户籍名册的性质。重修城垣的捐输数额体现出一次临时性赋税摊派的实际状态,可以窥见图甲组织的运作机制。由士绅、宗族控制的图甲组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包揽运作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税收欠额,子户的具体情形也呈现得颇为模糊。官府为了直接掌握赋税土地额度,尝试对图甲格局进行调整,暂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始终无法避免中间包揽的趋势。
关键词:清代徽州图甲赋税户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变迁
——以朝鲜朝“面里制”为中心
朱玫
提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变迁可从“面里制”具体分析。17世纪面里制改革论的内容以周代乡遂制等先王的政制作为政治理念原型,并参照中国历代行政村的实施方案,其内容构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鲜朝乡村治理的理念。17世纪关于面里制的设计在强调国家对乡村实行再编和统治的同时,积极吸收古法的封建制理念,并继承了古代乡里制、乡官制的遗志。面里单位既承担基层行政管理职能,又带有一定的乡村自治性质。庆尚道丹城县户籍所见的面里建置演变过程显示,丹城县面里编制以及面—里纵向统属关系从17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形成,18世纪基本确立。
关键词:面里制乡里制户籍地方行政制度
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衣事》梵藏本探析
吴娟
提要: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的第七章《衣事》是了解印度佛教叙事传统和戒律体系的重要文献之一。由于《衣事》仅有梵本和藏译本存世,缺少汉译本,其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为国内学术界所忽视。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的梵藏汉版本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考察了《衣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提供了该文献的吉尔吉特梵本和藏译本的内容对照表,首次将《衣事》的内容布局呈现在学术界面前;第三部分以阿阇世故事为例说明《衣事》对于佛教和耆那教的比较研究,具有其他佛教文献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衣事》吉尔吉特梵本藏译本
论陶诗的力量
刘奕
提要:陶渊明诗歌以自然超妙为宗,但古今诗人、学者却不乏陶诗极富力量的各种议论。只是陶诗的力量究竟何在,其存现方式有哪些,却一直缺少专门论述。其实陶诗同时具有承载包容和超拔绝俗这两种力量,这源于其人格上旷达深静、疏淡朴拙与忧愤沉郁、耿介峻洁二者的融合。表现在诗歌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其力量的存现:其一是从风格上的“左思风力”来审视;其二是从“介”与“拙”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描绘来看;最后则可以从较隐秘的字法、句法、章法上发现这种深厚广大的力量。
关键词:陶渊明陶诗力量承载包容超拔绝俗
“文章缘起类”文献发微
——从宋人所见任昉《文章缘起》的校定入手
李晓红
提要:梁任昉《文章缘起》是现存纪原文章名之始的第一书,著录秦汉以来自六经脱胎并独立发展起来的文体及其始篇名。今可见最早完整文本是《山堂考索》、《事林广记》所收南宋洪适刻本。明嘉靖后传本多讹为八十四题,本文校定八十五题本旧观。《四库全书总目》以此书为唐张绩补亡之作。今考先唐文体纪原文献,存在总集和杂家两种取径,此书以圣君贤士开风气之完篇文章为始,是总集取径的文体纪原,与梁以来文献视任昉原撰为总集的认知相合。张绩补者自问世即被归入杂家,与任昉原撰有别,宋人不取。此书相关续、补、注、订所形成的“文章缘起类”文献,纪原历代文章体类达二百二十八题,是中国古代文章学谱系之独特记录。
关键词:文章缘起任昉文体文章学
何处是洞庭:《洞庭灵姻传》的小说史语境及道教洞天观念
李小龙
提要:《洞庭灵姻传》的故事发生于洞庭,然此“洞庭”究属何地却颇有参差。正文既云“湘滨”“生于楚”,当属楚地;又云“闻君将还吴”,则又属吴。这一矛盾仅通过校勘无法解决,因为有些冲突并非来自字词,而来自故事构架。事实上,这种矛盾当与古人地理观念有关,即认为此二处本即相通,这在传文中亦多有体现。将此传放入《梁四公记·震泽洞》《灵应传》等小说史语境之中会发现,这种模式在小说史世界里也已秘响旁通。若进一步切入其文化语境,可知这些小说的洞天想象与互通设定均来自道教的洞天观念。
关键词:洞庭灵姻传柳毅洞庭太湖梁四公记道教洞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