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和课程简介
周月亮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
周月亮,当代心学名家。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组委会副主席。
讲授课程:《坛经》研习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凝聚着东方智慧并能训练思维方式的中华经典。本课程通过对《坛经》中的“般若品”“定慧品”等章节的详细解读,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部传统思想经典,并将结合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与思想,与《坛经》中的禅宗智慧进行对比,让学生们了解为何《坛经》能成为中国佛教的经典,以及它与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最后,课程中也会把《坛经》中的故事和经典话语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让学生们明白《坛经》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实质都凝聚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姚小鸥
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
姚小鸥,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诗经》研究名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的研究。
讲授课程:《诗经》研习
《诗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原典,它在春秋末年由孔子编成后,历代传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本课程选取《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精华讲解,兼以孔子与《诗经》的关系等重要经学史内容进行讲授。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这部经典具有一个大略的全面认识,并期望其在研读中增进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知识与人格修养。
陈斯一
北京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斯一
陈斯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文学、历史、基督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著有《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解读》《荷马史诗与英雄悲剧》《存在与试探:奥古斯丁的》。
讲授课程:《荷马史诗》研习
本课程旨在讲授荷马史诗(以《伊利亚特》为主)包含的古希腊思想,探寻古希腊神话系统和英雄传说所表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鉴赏其悲剧美学的诗歌技艺,同时以史诗文本的核心卷章与重点段落为载体介绍古希腊历史、文化、哲学的一般特性。
崔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崔岷
崔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刊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讲授课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研习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主要叙述了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在公元前431-前404年所进行的一场战争。该书坚持理智和科学的态度,试图揭示历史事件发展中的因果关系,文词简朴,不事渲染。书中还体现了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这在西方史学著作中尚属首次。作者将古希腊哲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对史料采取科学的处理原则,为后世历史编纂树立起典范。本课程将详细解读这部史学巨著,揭示伯罗奔尼撒战争背后的原因、事件和影响,还将关注修昔底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该书在西方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徐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徐辉
徐辉,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方向为艺术史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现兼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研究员。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和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影视画面构成”等。
讲授课程:《庄子》研习
《庄子》是中国哲学方面源发型的思想经典,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塑造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课程根据《庄子》内七篇的精华,参照外杂篇予以解,适时地沟通儒家和禅宗等进行讲授。课程目的:使学习者在把握这部经典的思想灵魂的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进一步开阔人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格局。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1998-2001),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2002-2004)。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重大课题3项和国家重点课题1项。先后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全国新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2012年)及中国传媒大学第十届、第十二届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12,2016)。出版学术著作16部(其中,专著7部,编著1部,教材1部,译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1篇被《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摘登,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讲授课程:《存在与时间》研习
《存在与时间》研习:《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是:从“时间”的维度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本课程选取《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予以解析,并通过文本领读来深化对存在主义的理解,进而助益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开启人生新航程。
邓瑜
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中心邓瑜
邓瑜,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考古文博学院),曾供职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后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现供职于校融媒体中心,为主任编辑。多年读史,亦有心致力于历史文化的影像传播。已出版专著《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译作《下一代的竞争力》。曾讲授电视策划、访谈实务、新闻评论和纪录片创作课程。参与创作大型历史系列片《永远的丝路》(央视,2001)、《口号见证历史》(凤凰卫视,2009)和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央视,2014)、《探寻人工智能》(阳光媒体集团,2018)。
讲授课程:《史记》研习
或问:“二十四史,从何谈起?”答曰:从《史记》谈起。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断限,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也是集先秦至汉武期间文化之大成的文学巨著。本课开讲《史记》,不求全面阐释、细致解读书中内容,而是旨在以《史记》文本为基础,辅之以现当代考古材料及历史研究成果,大致梳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史记》里所写的早期中国及中国人,并管窥中华文明的基因,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王宇英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宇英
王宇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96至2007年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毕业后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任教,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访学。2013年获第七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比赛三等奖。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1项,北京市教工委项目1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核心12篇。
讲授课程:《历史》研习
《历史》研习:《历史》研习经典穿越时间、跨越空间,成为了活在今天的过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议题及展开方式对当下仍有重大意义。成书于将近2500年前《历史》在记录、书写希波战争来龙去脉的同时,探究了人与命运、强者与弱者、战争的正与邪、权力的边界、自由的价值、习俗的力量等议题,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希罗多德用多元开放的方法收集史料,以探究真相的姿态处理史料,奠定了此后历史书写的基本原则,研习《历史》是理解人为何以及如何书写历史的重要方式。
王永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王永
王永,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曾为韩国首尔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中科院地理所GIS(地理信息系统)学员。出版《唐宋古文纵论》《金代散文研究》的学术专著,在《民族文学研究》《现代传播》《光明日报》等学术报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
讲授课程:苏轼诗词研习
北宋文学家苏轼以其人格的完善性、思想的圆融性和文艺成就的多面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人物。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词是构筑其光辉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通过对苏轼经典诗词作品的研读,力图深入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带领学生走进苏轼诗词文本与其外在历史文化的对话空间,生成对其创造性精神成果的深入体验。
孙凌钰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孙凌钰
孙凌钰,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是英国浪漫主义、莎士比亚戏剧、西方文论等。开设课程有“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论经典导读”“英国早期人文经典阅读”“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专题”“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等。
讲授课程:“莎士比亚戏剧”研习
本课程拟精讲莎士比亚的几部著名的悲剧、喜剧和历史剧,通过深入文本细节和具体的历史背景,带领学生参与到莎剧核心问题的讨论中;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莎剧中的喜剧、悲剧、历史剧、罗马剧等几个类别的剧目的特点,尽量给学生建立起对莎剧的全面认识;并结合莎剧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内容的讲解,来提高学生在文学、历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素养。
魏飞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飞
魏飞,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Vic)联合培养博士。曾在英国约克大学(UoY)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U)做访问学者,也曾在APA(美国哲学协会)国际会议上作主旨发言。已在主流媒体和报刊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也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4篇,其中,SSCI发表文章2篇。专著1本,独译著作1本,合译著作2本。
讲授课程:《尼各马可伦理学》研习
《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提出了德性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最高善。在本课程中,我们不仅将分析这些理念的哲学意义,还将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和价值。通过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德性、友爱和善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探索古希腊哲学的深奥,发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具体信息请查看招生简章:
2024年春季人文经典研习微专业招生简章.pdf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