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史记白话版十二本纪

史记白话版十二本纪

史记白话版十二本纪第一部分白话史记序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

第一部分

白话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

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

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

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

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

记》,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

不易读通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

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

四十年前即有人倡议将《史记》分段标点,

便利读者,这种初步整理工作,至今已经有人

作了。进一步的工作,则是将《史记》译为今

日通行的白话文,使两千年前的巨著,人人能

读而无阻塞,为发扬历史文化,是再好没有的

了。可是这一工作,进行起来,非常艰巨,一

则《史记》文字本身就有问题,不易译成今语,

再则《史记》文字分量多,不是一人精力所能

为功的。

现由各大学教授六十余人,以集体的力

量,从事迻译,一人为之,力有不胜,各人为

之,自较从容。遂以两年的时间,译成此一百

六十万字的巨著,不能说不是一大贡献。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

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

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

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试

看佛教东来,其经典莫非译文,并无碍其开宗

立派。又如耶稣《圣经》,由希伯来文、希腊

文,而有拉丁文的翻译,今世界各国通行的,

又皆是其本国的译文。何况我中国文字,由今

语易古语,语法上的困难要少于两个民族的语

文迻译。更可注意的,司马迁引《尚书》,即

以今文易古语,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早已

这样作了。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并未

影响了后人,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因时代的

需要,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己未正月

台静农于台北龙坡里

《白话史记》出版前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洙泗遗训,务本知先,所以又说:“本

立而道生。”中国是文化悠久的民族,垂统五

千年,就因为有深厚的本根,固能承先启后,

传之久远。

可惜的是,中国在西方近半世纪科技文明

的冲击下,在求适应的激变过程中,绝学坠绪,

后继乏人,不但无力承先,更无法启后,像郑

所南所描绘的兰花,我们反成失根的民族。

辛酸的记忆中,年轻的一代并没有承受适

量的根土教育。贫血的生长过程里,我们没有

民族的生命故事,也没有身为中国人的喜悦,

亚当夏娃比盘古女娲影像鲜明,木马屠城比鸿

门盛宴故事普及,白雪公主比夸父逐日家喻户

晓,耶诞节比春节多彩多姿;即使偶尔有片断

的民族故事,也不能挑动孩子们的心弦……我

们不知根源于何处?亲情如何寄托?心力如

何奉献?

沉痛的经验中,有许多亲朋像出远门的孩

子似的,可能一去再也不回来,但是,我们确

信,只要让孩子了解母爱的温暖伟大,他们必

将含泪归来;中华文化在科技文明昌盛的今

天,教育的方式常使我们失去接触的机会,继

而失去信心,认识中华文化成了难得的机会与

幸运。

因此,我们关切的不仅是中国先贤襟怀与

智慧的传扬,尤其急迫关切的是如何让五千年

文化的根深植于这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进而确

定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急需架构文化接触

的桥梁,将本根深厚的文明果实,提炼成能在

短时间吸收的果汁。

经过省察默识之后,我们发现克服语文的

障碍,是铺架桥梁的砖石,所以太史公在写《史

记》的时候,引用《尚书》,即以今文易古文;

当然,文言的口语化,如非认真的翻译,势将

造成一定程度的缺失,但是,在求速度与效率

的时候,却属必要且急需,所以我们决心有系

统地语译中国的古籍。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我

们的用心非用语译取代文言,也非提供专业知

识,而是希望透过语译逐层深入文言,同时有

了基本的中华文化体认之后,因自信而自尊而

自强。

在中国古籍中,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史

记》,不惟传载了中国先祖的智慧,且描述了

先祖的历史事迹。《史记》不应该是文学家或

史学家研究的资料,而是中国人的书,一本身

为中国人必须熟读的书;换句话说,惟有透过

《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

也因此,我们急切地投入全部的力量,将

《史记》全部语译。感谢台静农教授的赐字作

上一篇: 文科专科可以选哪些专业
下一篇: 可存可鉴的《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