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高考结束,我无意间刷到了一个帖子,经历了央企毁约,半年多找不到工作,985文硕已经去海底捞洗碗布菜了,边洗碗边考公。
帖子下1380条评论,都在诉说着文科的痛。
(1)211法硕在一个私企做前台
(2)文科生3000-4000,挣的钱不够自己花
(3)学文痛苦一生,我希望国家给我分配工作
(4)人大法硕,在超市混了个主管,搬货两年了……
让我联想到此前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000、211女生毕业5年存款仅5000、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的热搜话题,文科被打上了找工作难、工资低的双重标签。
数据上,《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远远低于理科毕业生(29.5%)、工科毕业生(17.3%)。
不仅是就业,就连各大高校也在“清理”文科专业,2022年至今,湖北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均启动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的清理工作。
文科真的就这么难吗?文科的就业前景到底在哪?
我就以自己身边同学朋友的例子来说说,供大家讨论。
02
我是标准的文科生,专业是新闻学,学校也是很普通。当初就觉得自己四年大学就是混了个文凭,什么都学了又什么都不精,很尴尬的境地。
这或许就是跟文字打交道专业的特征,天赋已经决定了你的上限。
今年恰好是我毕业第5年,以前老师就常说毕业5年后,你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其实,也用不着5年,一开始大家走的路就已经大相径庭。
同学A:
她是个河北妹子,热衷于视频制作,一毕业就去了北京一家知名后期制作公司,实习期就长达半年之久,拿着两三千的薪水,在北京租房都够呛。
那时候正是国内综艺爆火期,而这家后期制作公司则承包了不少知名综艺的后期,说个耳熟能详的,比如《向往的生活》、《忘不了餐厅》。
当然,你也知道做后期的,需要一帧一帧修,一帧一帧做动画效果,工作非常庞杂且细碎,很熬人,关在小隔间里眼睛都能盯瞎,加班加点也是常态。你想想能够把“接受加班熬夜”写在招聘上的公司,你就懂了。
不过公司氛围特别好,大家都是“战友”的关系,还能时不时见到荧幕里的idol,也算是忙碌工作中的小慰藉。
我也跟A了解了一下收入,1.5-2万的浮动,说实话在北京也很难过得滋润。
同学B:
“孩子更多的是站在父母的肩上看世界。”这句话算是B的写照。
一毕业,他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到了中央电视台,同样也是后期制作工作。比起同学A,B则是顺风顺水稳稳当当,哪怕二人在大学的表现一个天一个地,但也改变不了二人步入社会之后起点的大相径庭。
03
同学C:
不久前,C刚被学校聘为创业辅导老师,主攻新媒体,然而当他在朋友圈发出聘用证书时,却遭受了一些人的质疑,“新媒体也算是创业?”
随后,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自己这几年的创业历程来反驳。
说实话,学新闻的,不少同学毕业之后都走上了新媒体这条道路,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现实的驱使。
现实是像我们这样学校出来的,电视台、报社传统媒体的门槛是够不着的,除非是去到县级,同时传统媒体已经饱和、缩减,不少报社杂志都已经被关停,新媒体的确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且收入也可观。
C是2020年辞职后创业,在宁波、郑州等城市开展小红书、抖音广告业务,主要是餐饮店广告的投放。期间,他还曾投资过餐饮店、饮品店、游戏店,但因为严峻的疫情,不得不关门了两家店。
他说,困难的时候一个月纯收入就5000元,好的时候一个月纯收入能10万,创业的焦虑经常折磨着他,毕竟最多的时候有20个员工“嗷嗷待哺”。
同学D:
D是很漂亮的学播音主持的女生,在学校时就是各大晚会的主持人,曾以为她会在某个电视台、电台发光发热,但谁都没有想到,一毕业她就跟大学时谈的男朋友结了婚,回到了浙江老家某个县城,弄了个耕织体验园,自主创业。
这个体验园,平时会接待一些孩子来体验农活,采摘鲜果。在朋友圈的照片里,她永远是笑容灿烂,状态松弛,周边环绕着诸多小朋友。
同学E:
E是和我一样,毕业之后就打包来了南京,她是来投奔相恋多年的男朋友。
她选择的就业方向是摄影,主要是人像,刚来南京时每个月到手5000元,和男朋友一起租房,在南京打拼。
在摄影工作室多是单休,既要自己拍也要自己修图,加班也是常有事。随着技术和资历的提升,很快工资也过万了。不过在南京的第三年,她和男朋友离开南京回到了老家,主要是因为男朋友在老家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目前,俩人已经结婚生娃了,很是幸福。
一开始我还为她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唏嘘,但看到她现在的状态也很是为她高兴。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有人喜欢在事业上大杀四方,咔咔赚钱,也有人喜欢洗手作羹汤,经营家庭,没有人可以定义别人的一生。
04
我和我的同学都是很普通的文科生,也没有名校背景,可能稍微占优势的就是早毕业了5年,当时就业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严峻。
还有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就是预期。文科生自己的预期,家长的预期,社会的预期……其实我们大多数还是普通人。每个文科生在毕业时都会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纠结,没什么好纠结的,调整好心态,该经历的还是会经历。
我很理解大家对文科贴的标签,确实比起理科有一技所长,文科好像确实没有什么拿的出手来炫技的,比起满屏看不懂的代码,文字毕竟还是亲民的。
所以,这就是文科让人“轻视”的地方,理科干的活文科干不了,但文科干的活理科可以干。
特别是新闻,我身边就有不少理科生来做新媒体的,写稿子嘛很简单,哪怕是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后期、摄影,看看教学视频不就学会了,也有剪辑软件越来越小白化的功劳。
也就意味着,本来就偏少的文科就业岗位,还有部分会被其他专业的挤占,只会越来越难,毕竟严峻的就业环境是普遍的。
于是,大批文科生涌向考公、考研,这方面文科生有着先天的优势。
责怪文科生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吗?
可,当他们去到底层做体力活时,批评他们浪费教育资源的还是同一批人。
我不想说文科生如何就业的问题,或者告诉大家如何如何,这个社会站出来教导年轻人的专家太多太多,年轻人时不时都要被鞭策一下,我们缺的是共鸣而不是教导。从身边同学的例子我也看到了,每个人的起点、追求和选择是不一样的,但所遭遇的大环境都一样。
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还指望学了一门专业就一劳永逸,那就太弱了。时代敲响的警钟,不止在文科生耳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