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罗炳良教授译注《文史通义》述评(刘开军)

罗炳良教授译注《文史通义》述评(刘开军)

罗炳良教授译注《文史通义》述评(刘开军)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431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Vol. 43 1,2021【现当代学人】罗炳良教授译注《文史通义》述评刘 开 军(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摘 要: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章学诚及其《文史通义》从乾嘉学术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现代史学的中心。时至今日,《文史通义》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罗炳良教授译注的《文史通义》就是这样一部研究经典之作的力作,吸引史学家持续不断地研究。罗译《文史通义》包括题解、注释和翻译三个方面的内容。题解短则两三百字,长则近千言,兼具导读、撮要、评点之功,也注入了罗炳良教授对乾嘉史学的理解,流露出他的真性情。《文史通义》囊括万有,若不懂得其中的人物、史事、典故、字词和术语等,阅读中自是举步维艰。罗译本小到一个字,大到整句话,都有注解,做到了细和全。《文史通义》长于说理,这要求译文不仅要从文字层面作疏通古今的工作,还要在今译中特别讲求思想的畅达。在这方面,罗译本也具有较高的水准。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罗炳良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21)01-0022-05 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刘开军,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经过刘咸炘、胡适、姚名达、张尔田、梁启超、何炳松、柳诒徵等人的研究与推重,章学诚及其《文史通义》从乾嘉学术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现代史学的中心,成为时人以传统史学对话域外史学的媒介,也曾是西史东渐背景下中国史家赖以抗衡西方史学的一大利器。时至今日,《文史通义》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史学工作者的案头之书。既然是经典,必会以其特有的学术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持续不断地研读它,从而产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一种,罗炳良教授译注的《文史通义》(以下简称“罗译本”)名副其实,对推动新时期的《文史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当下的学术研究,可分为很多类型,专文、专著、札记皆可,唯有整理与译注,往往吃力不讨好,也没法讨巧,但它又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罗炳良教授为何要专门译注《文史通义》呢?这里面,固然有一种“章学诚情结” ① ,同时也因为他对此项研究的价值具有深刻的洞察:“对章学诚史学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得出更加符合其实际价值的正确结论,这对于全面认识清代乾嘉时期史学的理论价值,乃至进而认识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价值,并以此为借鉴,吸收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精华,丰富和发展当代史学的理论内涵,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理论体系,都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7 罗译《文史通义》出版已近 10 年,笔者以为该书在题解、注释和翻译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粗陈几点体会如下。一、题解:提炼《文史通义》的思想罗译本以章学诚次子章华绂道光十二年(1832)刊定的《文史通义》大梁本为底本,分内篇 5 卷 61 篇、外篇 3 卷 61 篇,合计 122 篇。对2 2① 储著武称:“在他开始研究乾嘉史学的理论成就以后,章学诚就从未离开过他的视野,并且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见储著武:《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谈罗炳良师的“章学诚情结”》,《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7 年第 1 期。

上一篇: 文史知识期刊论文投稿.pdf
下一篇: 以申论为例分析八股文对现代的指导意义[权威资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