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宁夏文史研究馆

宁夏文史研究馆

宁夏文史研究馆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在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是为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而设置的。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春秋时期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在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是为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而设置的。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统治者相继在各自的统治范围内划分地方行政区,任命贤能或立有军功者管理,使原来的世袭采邑变为诸侯国内最高统治者任免官员、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从而形成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其中,县的设立比郡早,郡的建置从战国时期始明确出现,而且逐渐演变成为县一级以上的一级政区[1]。秦国从商鞅变法时起,实行郡县制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建立起郡、县、乡、里四级行政组织。

学术界认为,今宁夏南部设置行政区划始于战国时期,始设乌氏县,为今宁夏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

秦国乌氏县的设置及其相关背景

公元前688年,秦国“伐邽、冀戎,初县之”,秦国灭邽戎、冀戎,在其地始设县,置邽县(今甘肃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在边境地区设县,除表示政治上的占领外,笔者认为主要为军事性质。属于秦国占领少数部族戎族居住地而新设的地方行政区划,为秦国最早的县,亦为中国最早的县。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国攻占义渠并设立义渠县(今甘肃宁县西北)。此应为在整个陇东地区首设的县级行政区划。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国攻占义渠25座城邑,并继续西向陇山中段发兵,攻占乌氏戎地[2],据学术界推测此时设立乌氏县,根据学术界对乌氏县地望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乌氏县治在今固原东南部。缘此,乌氏县应为今宁夏全境始设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亦属边境地区设县,设立属政治原因,表示了秦国对乌氏戎地的占领,主要为军事性质,以震慑控制乌氏戎族。

明确提出战国时期设乌氏县的为唐代历史地理著作《括地志》,《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文王取之置乌氏县也。”

战国时期的设县(包括秦国)情况,仅有零星的记载。秦国也仅有两个不一致的设县数字如31县说41县说,具体的县名和县治的地望记载甚少。战国以至秦朝的设县大多来自考证,主要依据“汉承秦制”的思路,以西汉的设置县,来反溯推断秦朝、战国的设县情况。乌氏县设县也是据西汉设乌氏县的推断,以及灭义渠戎设县的推理。乌氏县设于秦国在全国普遍设县35年之后,即在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初取小邑为三十一县”之后。乌氏县设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显然,乌氏县不在31县或41县之列。

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置北地郡(郡治今甘肃宁县西北)。战国时期,郡尚不辖县,(郡亦属军事设置),乌氏县应不存在由北地郡管辖的问题。

关于秦国乌氏县政区的地望

乌氏县的设置来自秦国对乌氏戎地的占领,“乌氏戎地”在何处,《史记·匈奴列传》有明确记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锟)戎、翟、獂之戎,歧、梁山、泾、漆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眗衍之戎。”“泾”指泾水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漆”亦指漆水。就是说泾水以北为乌氏戎生息地,亦为西戎八国之一乌氏戎国地望。泾水以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泾水的北面,似可不包括泾水流域;亦可理解为在泾水的上游。《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曾到过今宁夏南部,对“泾水以北”的地理判断自然是与他如果未到过今宁夏南部显然是不一样的、有区别的,关键是后世的研究者是否有可能或能不能准确理解司马迁的表述。司马迁关于乌氏戎地望的记载即乌氏戎在泾水以北,是关于乌氏县政区地望的最早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证据。据此,乌氏县政区的地望应在今宁夏南部、甘肃平凉一带。乌氏县辖境应位于泾水正源的北源和南源地区,包括今宁夏泾源县和甘肃平凉市。历史地理学者王北辰始开先河,对汉乌氏县(汉乌氏县应与秦国乌氏县、秦朝乌氏县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乌氏县大致在六盘山东坡瓦亭河谷一带”结论。

关于秦国乌氏县治的地望

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乌氏县治在今宁夏南部。战国秦乌氏县治的地望在历史记载中不甚明确,是历代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包括甘肃平凉市学者)认为,泾阳县古城址在今平凉市安国镇油坊庄。据此往上推断,乌氏县治地望应在瓦亭(今宁夏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目前,学术界的定论是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东南、甘肃平凉市西北,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即持此观点。但仍有不同意见,尚有需要继续搞清的一些问题。持不同观点者认为,战国秦乌氏县治在甘肃平凉市城西的太统山下,论据是当代新发现的一枚居延汉简。该汉简记载了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陇山地区的几个地名及其之间的里程,其中有乌氏、高平、月氏、平林置等。[3]

秦朝宁夏南部行政区划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推行郡县制,实行二级区划制,郡始辖县。秦朝,今宁夏南部属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北地郡东邻上郡,东南接内史,西南界陇西郡,西临月氏,北通九原郡(河套地区)。北地郡辖县(道)12个,其中今宁夏南部设2县,今泾源县部分地属泾阳县(县治今甘肃省平凉市安国镇油坊庄村)。秦朝,仍然没有今宁夏南部行政区划的直接明确记载。学术界依然根据“汉承秦制”的反溯推定,以确定秦朝在今宁夏南部的行政区划。境内设二县,一为乌氏县,县治疑在今宁夏泾源县瓦亭村;一为朝那县,县治今宁夏彭阳县古城乡。朝那县的设置应迟于乌氏县,朝那县在乌氏县以北。秦代,今甘肃平凉市境内设泾阳县,辖今平凉市西部及今泾源县部分地(秦代,内史亦有泾阳县,当为存疑之处)。秦代县境,“县大率百里”。

乌氏县、朝那县地望的自然地理特点

乌氏县和朝那县均处于泾水上游的发源地区,为泾水正源上游最靠西北部的县。泾水现代称泾河,为黄河二级支流,渭河一级支流。区内,干流在泾源县境内,长39公里。泾水正源分别为北源和南源。南源发源于泾源县二龙河,经崆峒峡流入甘肃平凉西北,与北源会合。北源,汉代又称乌水,现称颉河。北源颉河发源于六盘山主峰东侧大湾乡,流经瓦亭峡(北魏、隋唐又称弹筝峡,宋代称金佛峡),出三关口,从安国镇进入甘肃平凉市西北,与南源会合。区内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286平方公里。北源与南源会合后,正式称为泾河。

乌氏县治瓦亭距宁夏固原市府所在地固原城关约40公里,距甘肃平凉市府所在地平凉城关亦约40余公里。瓦亭距清水河流域与泾水流域的分水岭(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约20公里。乌氏县地理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乌氏县境位于秦汉萧关道(萧关道东南西北走向,东南始于甘肃平凉市安国镇,西北至固原东南30里开城乡,亦可延长于固原城北战国秦长城),扼通往关中的泾水河谷要道,说明了战国秦国、秦朝时乌氏县的鲜明军事性质。

朝那县辖境为泾水的二级支流茹河流域。茹河发源于泾源县大湾乡,流经宁夏泾源县、彭阳县,在甘肃镇原县入蒲河,再入泾河,区内河长91公里,流域面积2011平方公里。

学术界一致意见,北魏之前(包括秦汉)朝那县治应为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朝那县治在茹河上游(又称迺家河)河谷地带。朝那县治,距清水河流域与泾河流域的分水岭开城岭(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约15公里,距固原市府所在地原州区城关约30公里。茹河河谷道,经甘肃省镇原县,至宁县,过泾川,达关中,为秦汉之前(包括秦汉)的传统行军大道,该道路西与萧关道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村处相接,朝那县治(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距与萧关道连接处约为17公里。茹河河谷道亦为扼守关中的分道之一。

朝那县治古城镇坐落在茹河上游支流任山河(峡石川)、廼家河、小岔沟河汇合而形成的河流阶地上,为一开阔地带。该开阔地带宽2.5公里,长约7公里,是茹河河谷上较少的开阔地形。

据此,乌氏县和朝那县均为清水河流域以南,扼守泾水流域通往关中两个最主要、最大的河谷通道流域上游上的政治、军事据点。乌氏县和朝那县以及泾阳县担负着经营防御泾水上游地区的重任。

注释:

[1]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史记·匈奴列传》。

[3]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简》,中华书局1994年版。

(本文刊登于《宁夏文史》2014年第1期,作者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一篇: 建议认识和加大对宁夏源头文化研究的力度
下一篇: 文科最容易考上的十大考研专业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