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蕴藉 舒朗秀雅
——蒋维崧书蒋智由诗《有感》赏析
熊沛军 赵冬友 李少仙
有感
(清)蒋智由
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细读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蒋维崧先生书法作品蒋智由诗《有感》刊刻于《中国常德诗墙·华夏新声篇》武陵阁往东约30米樱花林处,碑刻为黑色花岗岩石〈济南青〉,尺寸:180cm×40cm)
人物档案:
蒋维崧(1915~2006),字峻斋,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江苏常州人,193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2001年受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成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学专业文字学(含书法)博士生导师。与魏启后、陈左黄、高小岩、宗惟成一起被称为“山东五老”。蒋维崧先生以文字学研究而闻名于世,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为世人所共仰。著有《汉字浅学》及语言文字学专著、论文多篇,曾出版《蒋维崧印存》(1992)、《蒋维崧临商周金文》(1998)、《蒋维崧书迹》(2001)、《蒋维崧书法集》(2005)等作品集。
蒋维崧先生学习书法的入门功夫是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楷书,而褚、虞两位大家均是从 “二王” 法中来,因此唐代以后他们离“二王”最近,从褚、虞过渡到“二王”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蒋维崧的行书不仅得益于古人书法精神的熏陶,同时他还在现实生活中向沈尹默学习,得沈师亲传。沈尹默的书法融合着碑学和帖学两种风格。蒋维崧向他取法自与学习古帖不同,因为沈尹默的书法中掺入了鲜活的碑学生命因子,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帖学日渐衰退之际,这样的掺杂实际是为当时和今天的书家学习“二王”寻找一条最好的路径:用碑学的清新和雄壮激活帖学的羸弱和衰颓。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家大多在践行这样的艺术路径。所以,蒋维崧向沈尹默取法就把自己对“二王”古法的理解进一步推向前了。从这个视角来看,二十世纪的书法大家中,沈尹默、蒋维崧离晋人最近,他们的行书作品中表现着一种活泼的艺术生机,这就是魏晋格调。这种格调与一般意义上的魏晋法度和魏晋韵味不同,它是一种融冶碑帖于一炉、在继承中追求创新且最大限度地接近魏晋书法精神的新型艺术品格。蒋先生曾应常德诗墙之邀而创作了蒋智由诗《有感》,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蒋先生行书艺术的特征。
一、用笔含蓄。蒋维崧先生的行书继承以“二王”为主的传统书风,再结合自身长期对金文篆书地探索,自然地将篆书笔意融入其行书中,逐步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行书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峰;起收笔含蓄,多藏锋。如蒋维崧书“三点水”(如“落”“沉”字)藏锋起笔,轻顿收笔,使“三点水”的第一笔变成上大下小的圆点,第二笔也是藏锋起笔,依照笔势连带写完第三笔,收笔露峰回钩。再如“往”字右边的“主”,第一个横笔画藏锋起笔,起笔出圆润饱满,第二个横画比第一个横画短,几乎藏匿在浑厚的竖画里,第三笔横画略呈方切起笔,刚劲有力。从节奏上看,蒋维崧行书运笔稍慢,行笔从容自如,节奏舒缓, 点画坚实,显现出一种静穆雍容的端庄气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语:“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蒇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蒋维崧用笔调和,收藏遒劲之气于笔墨中,无一点暴露。蒋先生的行书总是把笔意和笔势交代得清清楚楚,点画血肉丰满,型、质、力符合审美规范,下笔处不作虚尖,收笔处处理细腻。同时,字与字、点画与点画之间较少牵丝连绵,使人感到凝重的气氛。
二、中宫敛结,结字瘦长。蒋维崧先生的行书结体以“二王”尤其是王羲之行书的结体为主,用笔与结体相得益彰;其受金文书法的影响,遂将篆书追求纵长字势的结体方法一并融入行书中。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蒋维崧行书逐步形成中宫敛结、结字瘦长、追求纵势的结体。譬如蒋维崧书“幾”字,横画写得短,与上半部分紧收的“幺”相互配合,使字变得瘦削,长钩如一把利剑,斜插入字中,调整了“幾”字的重心,使其结体瘦长。再如“男”字,上半部分点画紧收,笔力沉实,下半部分撇、横折钩伸展打开,结体修长,收放对比使单字潇洒多姿。
三、章法萧散舒朗。蒋维崧先生行书的章法淡化形式的张扬,突出清雅萧散的意趣,以纵行为主,字形大小参差不同,错落有致,嗜疏朗的章法,字近行远、纵横有象、行气贯注。细看内容,单字的动态活泼,随势安排、上下关照;于空间处理上,重视字组关系,上下字之间的牵丝衔接流畅,笔画映带,或左或右,顾盼生姿,富有音乐的律动和节奏的美感。从蒋智由诗《有感》看,蒋维崧先生的行书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粗细、轻重、疏密、正欹、错落、开合、纵横等搭配组合。自钟繇、王羲之以来,书法作品在横向取势的空间造型和纵向取势的行气贯注上维持画面的张力均衡,蒋维崧研习二王书法,又于金文篆书的研究中受到金文纵成行、横无列,取纵势的启发,蒋维崧汇于笔下,皆微妙其意,适当做了变化,扩大行距,追求纵势感,字字之间,势有正斜,行行之间,势有纵横,呈舒朗秀雅的面貌。
著名学者黄苗子先生曾说:“峻斋(蒋维松字峻斋)先生早年写行楷书,深入沈尹翁的堂奥,朋友有时开玩笑,说得不到尹翁的字,求峻斋写一幅去乞沈老署上名,便是‘真迹’。”并总结其书法艺术特点说:“峻斋的金文、隶书、行楷,都使人感到风华高洁,通体布局如大将临军,行伍整肃,而逐字则跳荡多姿,变化从心,别饶风骨。朋友们欣赏峻斋的书法,曾恰当地喻为‘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蒋维崧先生的作品没有造成视觉冲击力的开张、恣肆,而是注重作品内在的文人气、书卷气,下笔沉着,点画坚实,起笔处不作虚尖,收笔处笔笔送到,藏锋敛锷,点画饱含笔力。“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蒋先生的行书格调、作品面貌,与他的学识、修养、性格、情感等相结合,使他成为学者型书法家的典范。
中国常德诗墙碑刻书法赏析栏目:
一、主办单位:常德市中国常德诗墙管理处 常德市书法家协会
二、承办单位:常德诗墙博物馆 广东肇庆学院书法文化研究所 常德市书法家协会评论委员会
三、栏目总策划:王承欣 刘义华
策 划:潘 哲 李少仙
四、栏目协调:周 慧
五、艺术指导专家组成员:
陈国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研究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省楹联家协会湖南对联文化传承人,常德市楹联家协会和常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常德书画院顾问,常德市委、政府授予诗墙修建一等功臣
陈集亮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专家组成员,常德日报资深编辑,本土知名文艺评论家
殷习清常德市文联二级调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编《爱我洞庭全国书画邀请展精品集》《爱我中华海峡两岸书画邀请展精品集》等
李泽民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中国首届书法博士课程班,中国人民大学胡抗美导师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常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