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是名人留下的历史足迹,是神州大地闪亮的人文景观,是先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有利于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人民政协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政协委员以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根脉为己任,奔走呼吁,为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展现名人故居风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持编写了《名人故居博览》丛书,我们将陆续刊发其中精彩篇章,以飨读者。
文/舒乙
▲老舍先生在创作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其间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全国抗战爆发后,老舍开始写剧本,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4年,老舍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9年夏,老舍先生全家在院中合影。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立、舒乙、胡絜青。
老舍先生最后的住所是一座普通的小院,位于北京东城区迺兹府丰盛胡同,门牌10号,几乎是在市中心,交通方便,离王府井商业街和著名的东安市场、隆福寺都很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学、贝满中学就在附近,小孩子能就近上学,萃华楼、东来顺、灶温这样的老字号饭馆也近在咫尺,下小馆绝用不着发愁。
这小房的优点是能闹中取静,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树上的小鸟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静。
大门开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小胡同里,胡同以明代一个公主的名字“丰盛”命名。胡同的南口通迺兹府,即奶子府大街(今称灯市口西街)。先生去世后,丰盛胡同改了名,叫丰富胡同,门牌也改了,现在是19号。
▲老舍先生故居 程至善摄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在大门里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面,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里才有的名花。后来长成了一人多高两米直径的一大簇,而且满树白花,送牛奶的工人一进大门就大声嚷嚷:“好香啊!”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棠,也是一人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
▲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在小院里赏花
砖影壁的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外院有一街门通向迺兹府大街,但从不使用。外院的空地是老舍先生的花圃,种过菊花和大丽花,多达百余盆。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甬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老舍先生很看中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心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因这两棵柿树,后来,夫人胡絜青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子作篇名——《蟋蟀葫芦和柿子》《北京的柿子》《柿子的话》。柿子成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丹柿小院内景 程至善摄
在这座小花园中繁殖过许多种花草, 其中有被老舍先生称为家宝级的植物, 还有一棵昙花、一株腊梅、一大棵宁夏枸杞、两大盆山影、一大缸水葱、红白黄三种令箭荷花。
北屋正房三间中有两间是当客厅用的,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又黑又潮又小,住了几年,又做了一次大改动。原来的东西耳房和东西屋的东北墙之间都各有一块小天井,改造之后,分别加了灰顶,装了玻璃门和纱门。东边的冬天当餐厅;西边的和西耳房打通,成为一大间,还有棚顶上加开了天窗,增加了室内亮度,地面加铺了木地板,解决了“黑、潮、小”的问题。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2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 的光荣称号。话剧《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则成为和《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微神》并列的传世之作,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能写完,1963年以后的政治环境使小说的创作被迫中断。
▲老舍先生的客厅 程至善摄
客厅里的陈设是严格按老舍先生的意图布置的,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客厅除了花多之外,就是画多,墙上共挂着10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画作为主,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
▲老舍先生文稿手迹(复制品) 程至善摄
秋天是北京黄金季节,风小,天高气爽,菊茂蟹肥,也是老舍先生在家中最忙的时候,他也频频地邀请朋友到家来赏菊。他把东屋腾出两间来,将饭厅临时改作花的展厅,把上百盆独朵菊花按高低分行排列,供人观赏。赏菊之后,自然要“赏” 一顿北京风味的吃食。
当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老人,以最大的热情营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家的时候,这个家一定是独出心裁的,而老舍先生的家是以高度的东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夺目的。它的确可爱,是个很有味道的家。
2006年10月
舒乙:老舍之子。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
(本文选自《名人故居博览·北京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文史资料委员编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