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深化落实川渝文史研究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史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指导,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成渝地·巴蜀情”系列文化活动在重庆隆重举办。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偕资深馆员、馆员、特约馆员等一行17人赴渝参加活动。
开幕式现场
此次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成渝地·巴蜀情”诗书画印艺术展、“中国革命精神与川渝红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观摩传统川剧表演艺术,考察重庆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等。
合影留念
10月20日上午,“成渝地·巴蜀情”诗书画印艺术展开幕式在重庆美术馆隆重举行。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重庆市委会主委陈贵云宣布展览开幕。重庆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庆主持开幕式,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参展作者代表周顺恺发言。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王波、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赖顺材、重庆市文旅委二级巡视员马渝萍、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袁波,渝中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章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何天谷(右三)、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胡真来(左一)陪同耿识博(左二)观展
耿识博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渝两地各有自身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发展优势,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石。此次艺术展集中反映了川渝两省市文史馆最新创作成果和崭新艺术风貌,写出了时代的锦绣篇章,画出了巴蜀的秀美山川,必将为川渝文化建设添姿加彩。此次系列文化活动也将为发掘巴蜀文化内涵、促进成渝两地互补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让巴山与蜀水相结合,助推“双城”成就“双赢”。
杨媦副馆长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举办此次艺术展,旨在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展示中华诗、书、画、印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示两地文史研究馆馆员继承中华文脉,坚持艺术传统,与伟大时代同行,努力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风貌。为此,艺术展特地邀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先生题写展笺。书法的楷隶行草篆各体,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乃至版画、油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无论巨制还是小品,都各得其妙,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何天谷馆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向重庆市政府参事室、市政府文史馆同仁表示问候,向为系列文化活动付出辛劳的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指出,巴蜀山水相依,文脉相通。去年7月,川渝两馆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史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成都联袂举办“巴风蜀韵”诗书画印艺术展和“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以精品力作展示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以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今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组织馆员开展了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创作活动,推出了一批红色文化创作研究成果。此次系列文化活动,不仅为川渝文史研究馆馆员提供了以艺会友、交流切磋的机会,也为馆员们以艺术精品献礼党的百年华诞,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搭建了又一新的平台,必将深化川渝政府文史研究馆交流合作,为推进两地文史研究馆工作创新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成渝地·巴蜀情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集》新书揭幕仪式。本次艺术展共展出川渝两地110位文史馆员的121幅(件)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作品,另有42首近体诗词编入《作品集》。其中,四川馆选送了围绕主题的60幅书画作品和20首诗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展览现场
10月21日上午,“中国革命精神与川渝红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雾都宾馆举行。重庆市政府文史馆党组成员、副馆长袁波主持研讨会,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赖顺材出席并致辞。研讨会上,赵心宪、徐仲伟、秦福荣、谢德体、黄剑华、徐强6位重庆、四川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革命精神与川渝红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研究”开展深入研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川渝地区培育的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研究与传承弘扬。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以《把握好三对关系 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题,作了书面论文交流。
研讨会现场
活动期间,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李静看望并会见了四川室馆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志。川渝两地文史研究馆馆员、专家学者还赴重庆川剧院、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周公馆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
川渝两馆馆员参观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