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山东省政协文史馆

山东省政协文史馆

山东省政协文史馆一、多党合作向深度拓展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后,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结合实际

一、多党合作向深度拓展

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后,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推进政治协商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走向内容具体化、运行机制化、操作规范化。

政治协商被纳入决策程序,协商于决策之前。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或委托有关部门与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重大问题举行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近150次,协商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民主党派中央提出重大建议160项,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参与有序推进。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2978名代表中,非中共人士有941人;155名常委中,非中共人士有49人;20位副委员长中,非中共人士有9人。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2989名代表中,非中共人士有860人;134位常委中,非中共人士有41人;17位副委员长中,非中共人士有9人。到1999年,非中共人士有14万多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

1993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国务院41个部委中有9人担任副部长,1人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8人任国务院直属局和归口局副局长,18人任副省(市)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到1999年9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或助理;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9000余人。

八届全国政协2093名委员中,非中共人士有1262人;315名常委中,非中共人士有203人;26名副主席中,非中共人士有14人。九届全国政协2266名委员中,非中共人士有1352人;291名常委中,非中共人士有190人;29名副主席中,非中共人士有14人。到1999年,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被安排为各级政协委员的有32万多人。

民主党派组织联合考察、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以及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等,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从1992年到1999年,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参加接待国宾的活动共200余人次。1993年以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年年开展联合考察,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建议,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探索完善民主监督新形式。“特约人员”工作在监察、检察、教育、国土资源、审计和税务等9个行政司法系统展开,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还相继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行风评议员、党风检查员等。至2000年底,全国省以上行政、司法系统已聘任“特约人员”5000多名,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

规范参事室、文史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事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改进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参事室、文史馆的性质和任务,参事、馆员的聘任办法、待遇以及参事室、文史馆的领导体制、领导班子等问题。在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提出“注意在政府参事室中适当安排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他们的咨询作用”,使政府参事制度成为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第十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指出,“各地统战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参事室和文史馆的工作指导,帮助做好参事、馆员的聘任工作”。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指出,党委统战部要按照党的统战政策,在遴选聘任政府参事和文史馆馆员等方面,加强对参事室和文史馆的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基本实现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轨。

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联合考察调研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大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力度,加强协调配合,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1993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组成考察团,对长江三峡库区和处于前期施工准备阶段的三峡工程进行为期8天的实地考察。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考察十分重视,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考察三峡工程的意见建议,开创了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联合考察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继续协商的范例。

1994年后还先后对苏南和浦东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情况,京九铁路建设及沿线发展情况等进行考察,就耕地保护问题、亚洲金融风波对我国的影响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中央统战部又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200多人,用两个多月时间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察,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等关系西部大开发全局的重点工作,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1999年首次到沿海7个省市就推动两岸政治谈判、经济合作和“三通”问题进行考察,开辟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新领域。2001年对10个省区进行了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考察,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多种方式服务两个文明建设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面宽、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优势,开展经济、科技咨询活动,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多渠道协助引进资金和技术,积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把科教服务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成立各类咨询服务机构近2000个,提供咨询服务3万多项;兴办各类学校和培训进修班65万个,参加学习和培养的各族群众达200多万人次。1996年11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李瑞环会见与会代表,并对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1993年12月,中央统战部与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智力支边扶贫经验交流暨表彰会,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表彰了63个先进集体和116名先进个人。据统计,1993年至1998年5年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级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6000多次,培训各类人才65万多人次,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协助开发项目27万多项,协助引进资金人民币16亿元,美元4000万元,技术700多项,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

领导班子成员的新老交替

20世纪90年代,各民主党派中央和省级组织普遍存在着领导班子成员年龄老化、骨干队伍亟待充实的情况,物色和培养新一代代表性人士,实现领导班子成员的新老交替,成为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确定了协助各民主党派通过1992年和1997年的两次换届,实现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思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先后就积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职党外领导干部学习纳入党校进修计划,做好向民主党派推荐部分党外优秀知识分子作为发展对象工作等问题,经协商有关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中央统战部还就协助民主党派做好换届工作,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加强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机关建设,办好社会主义学院等问题,在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制定了具体措施,并抓好贯彻落实。

1991年6月,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负责人就1992年换届的方针、原则问题交换意见,经过协调,确定了贯彻团结、稳定的方针,积极、稳妥地进行领导班子成员新老合作和交替。为了保证换届的平稳顺利,一些民主党派在1991年底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增补了新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委。

1992年11月下旬至12月底,民建、台盟、农工党、民进、民革、致公党、民盟、九三学社先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会前,李瑞环与各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人座谈,就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指导方针等问题交换意见。中共中央领导人李岚清、邹家华、李铁映、丁关根、尉健行、钱其琛、田纪云等分别到会,代表中共中央宣读贺词。

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不仅要做到组织上的交替,更要实现政治上的交接。1993年第十八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强调,要依据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特点,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推动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与合作。1994年1月,根据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的要求,由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议,以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为主,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参加,首次举办了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其中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23人,副省(市)长和国务院部委、直属局副部(局)长的党外干部22人。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朱镕基、胡锦涛分别到研讨班讲话,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席三次参加研讨班活动。这次研讨班的总结报告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此后,在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理论研讨班的方式逐渐形成制度,有力推进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现任领导和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在新老交替基础上实现政治交接

1996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在酝酿1997年民主党派换届时明确提出了政治交接的任务。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费孝通就政治交接问题说:换届要以变来保证不变,即以人事的变化来保证政治制度的不变,并使之发挥得更好。政治交接是以变实现不变,人的变带动信念的不变。

政治交接的提出,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大力支持。1997年2月初,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新老交替,既是人事上的交替,也是政治上的交接。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治交接,要做好“三个延续与发展”:

要着眼于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着眼于民主党派、工商联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关系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着眼于民主党派、工商联老一代领导人的坚定政治信念、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1997年10月至12月,民盟、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民建、民革、民进相继召开了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领导人姜春云、罗干、李铁映、田纪云、吴邦国、钱其琛、温家宝、丁关根代表中共中央分别向大会致贺词。通过换届选举,产生各自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委员的平均年龄为55.6岁,中央常委平均年龄60岁,主席、副主席平均年龄61.8岁,分别比1992年换届时下降4岁、4.8岁、5.3岁,平稳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班子成员历史性的新老交替,为各民主党派实现政治交接、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10月5日至7日,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新一届领导同志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并举行“风雨同舟、继往开来”纪念活动。当年接受中共中央邀请、亲赴西柏坡的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费孝通、民进中央名誉主席雷洁琼在纪念会上强调,50年前各民主党派中央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聚集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正确的历史选择,是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胜利。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在会上讲话,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发扬亲密合作、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完成改革发展任务,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1997年各民主党派中央换届之后,普遍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进一步实现政治交接的重要措施,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重点分工和地区、范围等问题。从1998年开始,围绕加强自身建设这一课题,中央统战部协助各民主党派中央联合组织了专题研讨班以及座谈会进行研究,进一步总结近年来自身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1999年5月,经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研究和反复修改,形成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提出要以搞好政治交接为主线,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各民主党派从参政党性质、地位、特点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的要求出发,确定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老一代领导人言传身教、办班培训等形式,开展政治交接教育活动,以之推动各自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各级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不断健全和完善,成员数量稳步、有序增长,到1997年底,八个民主党派成员总数已达41万人,地方组织1716个,基层组织25.8万多个。2002年民主党派成员发展到59万余人。

三、人民政协职能的完善发展

参政议政职能的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完善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与这个性质相适应,强调要加强和发挥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1982年2月,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政协章程规定,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并在工作总则中对这两种职能作出具体规定。1994年3月,在政协章程中把“参政议政”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一起明确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为人民政协开展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995年1月,政协全国委员会通过《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总结了政协多年的工作经验,明确规范了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步骤,成为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同月,中共中央在转发这个《规定》通知中,要求各级党委:

必须充分重视人民政协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要在决策之前在政协进行协商。

关于政治协商,《规定》明确,主要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关于民主监督,《规定》明确,就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提意见、作批评。

关于参政议政,《规定》明确,就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除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关内容外,还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组织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因而其对象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加灵活。

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第七届全国政协制订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如常委会工作规则,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暂行规定,专门委员会组织通则,视察简则,提案工作条例,京外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活动办法,加强与港澳委员联系办法等基础上。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把履行职能规范化、制度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修订了人民政协《章程》,制定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完善和制定了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委员会通则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人民政协职能的拓展和各项制度、规则、条例的制定,不仅使人民政协工作更加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而且加强了各级党委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对政协工作的经常性联系以及各有关方面对政协工作的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过人民政协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随着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的拓展,政协专题调研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更加活跃,增强了政协工作的主动性,推动了政协工作的经常化。人民政协积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开展人民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 文史通义国学
下一篇: 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向藏湘知文化记忆馆捐赠《长沙文史书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