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培养孩子整体历史素养的文史通识课,今晚19:00~21:00抢鲜秒杀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

熟读古文名篇

探究历史真相

实证精神与历史思维

智慧、人格与价值观养成

跟随北师大历史学院副教授

百家讲坛主讲人

最会说相声的历史学博士李凯

进入《古文观止》里的历史脱口秀

21讲直播课

每课配套习题

一对一点评

19:00~21:00抢鲜秒杀

更享12:00~13:00定时红包雨

立即扫码入群抢占名额

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_观文史

观文史_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

文 | 李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百家讲坛历史主讲人

历史学博士

博雅《古文观止》直播课导师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著名学者金克木

我们这门课讲的是《古文观止》,目的是学古文,读人生。

我们采用的办法是从古文文本入手,理清字词之后,再让你懂得人生的经验。

文字是基础,古人认为文字的工作叫“小学”。“小学”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这是基础之学。有“小学”就有“大学”,“大学”指的是文字背后的思想,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儒家的思想,叫做“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虽然出自《庄子》,却是对儒家非常贴切的概括。

文史观念_观文史_文史观澜

所谓内圣,就是人走向社会之前得当个好人,不能一腔坏水,也不能思维是空白,所以从内心的角度让人成为圣人。所谓内圣,今天讲的就应当是伦理道德之学。

光当好人还不够,有时候好人还做坏事,所以得知道社会的规律,尤其要知道政治的规律。孔圣人讲“学而优则仕”,学了半天,最后得实践。在哪实践呢?在官场实践,士大夫要走上历史舞台了呀。所以“内圣外王”就是古人读书的目的。

我们开这门课,目的也和古人一样。光读古文,读完了之后可能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北京也罢,外地也罢,都有一个现象,就是书撕得粉粉碎,这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名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这些孩子把阶梯撕得粉粉碎,让人不寒而栗。这个现象就说明一个道理,说明好些知识根本就没有入脑入心。不入脑入心,教它干嘛?

观文史_文史观念_文史观澜

高考的“撕书”狂欢。如何让【学习】真正入脑入心?

入脑入心,对人文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光会个字,光会个词,光背几个句子,对于学古文来说,恐怕离内圣外王之道,还有非常遥远的一段路。这样的路并不是说咱们学生不愿意走,而是咱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条件走。为什么说没有这样的条件走呢?是因为咱们对于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诠释得还不够。

我们搞历史教育,就有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说教行不行?死记硬背行不行?大理论、玩概念行不行?

这些手段不是说完全不行,但是效果比较差。

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并不是说教,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大理论,不是玩概念。生动、具体、有过程的信息,才是有教育意义的信息。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司马迁说,孔圣人讲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说没用,好些个话就是耳旁风。

怎么办呢?想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叙述,然后表现出活生生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教化人心。其实他采用的是孔子以《春秋》教人的方式。

孔子他老人家很高明。《五经》甭管怎么排序,最后一本都是《春秋》。为什么要把《春秋》放在最后一本呢?因为咱们得活学活用。

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_观文史

《古文观止》选录《春秋》中的名篇《周郑交质》,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周天子的悲催”

大理论、大道理都是好的,但是最终得把它放在“深切著明”的历史时空中。古人最终实践圣人之道,要学会为人处事,还要学会治国理政。这对于古代人来说,应当说不是知识的全部,也是知识的主干了。

我们今天读古文,很可能不是差在字面上,而是背后的历史人生上。那么我们开这门课就有必要了。我觉得这门课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01

生动的历史背景

才能读透古文经典

第一个特征是生动性。这个生动性只有历史学能做到。好些话,如果不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典故把它解释清楚的话,就永远不能具备生动性。西方有个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柯林伍德,写过一本名著叫《历史的观念》。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口号,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口号特别重要,能够弥补我们的短板。

比如说我们都接触了许多历史知识,好些个小同学和家长常常会问:“我们学历史干嘛用啊?那个东西不当吃,不当喝,你能给社会带来生产力吗?你能发家致富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的确,我们今天不能依据一堆历史符号给社会带来发家致富式的飞跃,可是这些符号背后蕴含的信息却能使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健全,能让一个人受到价值观的熏陶,这也是历史学的作用呀。

按柯林伍德的思维,我们今天接触的一大堆都是历史符号而已,尤其是教材上出现的历史事件。商鞅变法、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盛世等等,您说光背它有什么用?我觉得光背它意义不是很大。

它的价值是,通过这些符号的诠释,建构起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能让他利用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历史素养。在建构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之中,自己得到伦理的、审美的提升,这就是历史教育的功用。所以我们说活灵活现太重要了。

咱们都知道司马迁受了很大的罪,为了《史记》忍辱负重。如果要这么说的话,对于小孩来说,还不是太好理解。可是咱们如果把他放置在司马迁的历史背景之中,就能够好好理解了。

观文史_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

《古文观止》选录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已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李凯老师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太史公的苦水”

司马迁祖祖辈辈都是史官,他的父亲大学者司马谈含恨而死,为什么呢?是因为汉武帝封禅根本就没有带他去。这个时候,司马谈觉得特别地压抑,于是一病不起,临终告诉儿子,一定得完成自己的使命,把这个历史写出来。

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司马谈他为什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呢?其实这和他的知识结构有关系。司马谈的知识结构之中更多是文景之治时的黄老之术,和正要“大有为”的汉武帝的思想不太吻合。

司马迁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他一方面有黄老道家的东西,但另外一方面他也有儒家的东西呀。司马迁有两个很重要的老师,一个是孔子后人的孔安国,另一个是董仲舒。他父亲曾说了,“汉兴,海内一统”,出现了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不能把他们讴歌出来,我对不起这个时代呀,我非常惶恐啊,你一定要想着这事呀,要把这个大业完成啊。

所以司马迁才奋发写《史记》。司马迁的目的绝不是宣泄自己受宫刑的私愤。清朝有一个大儒叫章学诚,写过一本书叫《文史通义》,里边有一篇叫《史德》。他说史官得有德,司马迁如果泄私愤,你有什么史德呢?你可能扬名万世吗?不是。他还是要宣汉啊。

所以,只有结合生动的历史背景,许多问题才能够阐明。

它不仅在咱们教学之中不可或缺,在为人处事之中也是。生动性的东西总是最有说服力的,摆在活灵灵的例子面前,好些人也就哑口无言了。史料实证也是现在提供的核心素养中很重要一条,是咱们今天历史教育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这样的本事咱们同学应当具备。

李凯博士在百家讲坛主讲《消失的宫殿》,细辨阿房宫的历史,在本课程中,也会讲到《古文观止》中的《阿房宫赋》—“杜牧编故事”

02

从古文里传承

中华文化优秀思想与哲理

第二条,咱们这门课的特点就是思想性。思想性是秉承刚才讲的内圣外王而来的。

传承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具象的物质文化更重要呢,还是抽象的思想文化更重要呢?应当是后者。具象的物质文化,古往今来内容太多了。今天还有许多古代的具象文化存留下来,像茶道和武术。但咱们今天了解古代物质文化的同时,还要捕捉他们的精神文化,这些东西更能给咱们今天带来一些思想启迪。

不是说物质文化不重要,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传承,作为一种哲理性的东西,是活的文化灵魂。

思想性、哲理性的因素非常关键,这也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理据。物质文化变化非常快,精神文化可能要慢很多。甚至有人说,中国人现在思考问题的高度、深度及广度都不如先秦、两汉人。今天看也对,我们现在思考问题没有超过先秦诸子——那个时代思想太发达了,但我们的物质文化变了不知道多少。

十年前,您可能想象通过一个手机解决衣食住行所有问题吗?人类几千年文明,物质文化角度变革了不知道多少次,但是,精神文化的背景变起来要慢很多。

观文史_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

《古文观止》选录陶渊明《桃花源记》,初中语文必背篇目,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乌托邦不是编的”

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孔孟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几千年了,中华都不是血缘的认同,而是文化认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并不是因为咱们的血缘和大禹、和商汤和周文王一样,有可能你我都是古代的胡族的后裔,但是我们说的是汉语,用的是汉字,思维是孔孟思想,这就是华夏。

李世民曾经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你看这个话说得多好啊,但这李唐王朝身上就有许多古代鲜卑族的背景。李唐王朝能坐天下,而且成为古代非常盛大的一个时代,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这说明它传承的是华夏文化,我们不因为血缘的因素去排斥它。蒙元也罢,满清也罢,都是如此。

哲理性的、思想性的东西存留下来,可能更根深蒂固。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古文观止》选录诸葛亮《出师表》,是高中必背古文,李凯副教授讲会为孩子开讲“诸葛亮不是神”

孔子有一个重要的故事,叫“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喜欢《易经》。可是《易经》是什么书啊?是占卜算命的书,这占卜算命的书孔子怎么就喜欢呢?

孔子是很现实、很理智的人,孔子还讲“不占而已矣”,甚至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孔子他又喜欢《易经》,这到底什么缘故呢?

终于学者们有了思考的方向,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曾经出土过一堆文献,其中有一篇叫做《要》。

《要》篇里,子贡问老师您怎么喜欢《易》啊?孔子讲,对《易》,我和那堆巫医神汉不同,我是遵循巫医神汉那一套,但是我落足点不一样,“我观其德义耳。”德是事物发展的特征,义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我能通过《易经》看出人生的哲理。孔子也是懂理。

文史观念_文史观澜_观文史

《古文观止》选录《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孩子惯不出好”

按照柯林伍德的思路,就是在支离破碎的历史符号背后,有一个贯穿下来的人类思想史存在。这个太重要了,我们只有捕捉到古人的理,知道他所思所想,才对我们今天为人处事带来教育作用,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我们想通过讲故事来解决一些问题,尤其是剖析这些故事背后的门道,让同学们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治国理政的经验。唐太宗为什么要这么想?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说?道理就在这儿。

文史观念_文史观澜_观文史

《古文观止》选录西汉贾谊政论文名篇《过秦论》,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贾谊话里有话”

03

从古文学历史的“流变”

看懂世事规律,通达智慧平和

这门课第三个特征,就是注重历史性。我们讲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它讲流变之感。各位大朋友应当有体会,就是这个人越有经验,越有发言权,为什么呢?因为他越能把流变感把握得非常好。有一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老人言那么重要?因为他兴衰罔替都看透了。

同一门课,不同老师讲,侧重点不同。我们讲《古文观止》的立足点,是要讲出流变之感,这个事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它经历过一个发展的过程。

观文史_文史观念_文史观澜

孟尝君的故事怎么看?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们讲2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战国策里的《冯谖客孟尝君》—“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屑鸡鸣狗盗之徒”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啥事都是不容易的,它的发生、发展都是漫长的过程。小孩往往没有这个体会,他觉得一切都是现成的,家长提供是应当应分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哪,只有你经历了,才体会到这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你不种地,你怎么知道这粮食的可贵呢?你不挣钱,你怎么知道挣钱难呢?

所以得让孩子知道事物之间的难,这样的话他就能够理解这个社会,而历史学能够帮助他去理解。有些事放在历史长河之中看,人们也就心平气和了。

司马迁有句特别著名的话,说他的任务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15个字可不得了,探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他还要“通古今之变”。古今之变,从五帝写起,一直写到他活的汉武盛世,许多事他都看透了。如果咱们要把自己摆在这个历史长河过程之中,好些心结也就解开了。

这个话不仅说给小朋友讲,也给大朋友讲。我们说学历史的人,如果说他真学透了的话,能看得开;看不开是没学透。谁没个生老病死啊?哪个王朝没兴衰成败啊?把自己一时一地之得失夸大,有意义吗?瞬间就崩溃,转眼就完蛋。

一个人的力量之于历史长河来说,就是小花小草,只有看透了这一套,才可能隆寒不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经过了,你才有沧桑感。

观文史_文史观澜_文史观念

《古文观止》选录战国策名篇《范雎说秦王》,李凯博士将会在本课程为孩子开讲“您得志我报仇”

所以我们就让小孩多读点历史。咱们说学历史不能三头六臂,您孩子如果说听完我们课,翻着跟头出去了,那也不是我教的,这孩子原先就会。我让你领悟历史感,这个事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有盛就有衰。所以司马迁讲,说这个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才能知其兴败成坏之理,这话说得多好啊!

好些事你说你现在嘚瑟、嘚瑟、嘚瑟,有什么用啊?没过多久他就完蛋。小孩最应该懂得这个,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

老子《道德经》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些道理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您才真懂,懂了之后咱们才可能活明白,在生活之中才可能避免好些错误,不纠结。咱们大朋友也是,赚不了钱算什么呀,职称评不上算什么呀,此一时彼一时,也许以后柳暗花明,我们应该有这种意识。“有”出现的时候就得想到“无”,“长”出现的时候就得想到“短”,这样让一个人成熟,说话有把门的,为人处事靠谱。孩子学得有谱,这不是好事吗?从哪学有谱?我们认为历史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历史不只是严谨的表达,也有生动的一面。李凯博士的业余爱好是相声,这是他和伙伴搭档的《李博士的大学生活》,大家可以欣赏他的讲课风格哦~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

熟读古文名篇

探究历史真相

实证精神与历史思维

智慧、人格与价值观养成

21讲直播课

每课配套习题

一对一点评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适合人群

小学历史达人及中学生

对《古文观止》或历史

感兴趣的家长朋友

开课时间

2021.1.30-7.3

每周六晚7:00-8:30

上课平台

博雅小学堂APP

博雅APP五周年特惠

19:00~21:00抢鲜秒杀

更享12:00~13:00定时红包雨

立即扫码入群抢占名额

文史观念_观文史_文史观澜

课程目录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课程Q&A

Q1:这门课程,又学古文又学历史,古文和历史的关系是什么?

A:我们是把古文当作历史的情境,古文是一种方式,是个载体,是个情境。我们的目的是以古文为情境,分析历史问题,思考历史,形成一定的思维,培养价值观。

我们课程覆盖三个内容,三个层面:

一个是历史知识的层面;

一个是历史思维逻辑的层面;

一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三个内容,三个层面,层层递进,通过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达成"全人"教育。

Q2:孩子们具体可以学到什么?

1、就是普及一定的历史常识,这个历史常识,是同学们中小学阶段必知的文史知识。有的同学掌握的好,有的掌握的不好,我们都要做一个普及。有知识的同学可以进行强化。

2、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逻辑。这个历史逻辑指的是一是实证精神,也就是说他得有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历史学科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第二个逻辑,就是归纳、归因这样的东西,如逻辑法、演绎法、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个课程来培养这种理性思维。

3、学习为人处事的经验与智慧。这是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同学们需要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过程,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每件事都必须放置在历史背景中才能解读。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去理解这个社会,尽可能不当愤青,懂得这个社会的规律,理解了这个社会,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包括我们自身存在的很多疑问。

所以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还有它的价值观,来影响孩子。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历史学科很重要的几个素养:一个是知识本身,一个是他的逻辑思维,一个是为人处事经验价值观层面。

Q3:这个课程老师会怎么教?

我们用启发式讲授来引导孩子充分展开对课程内容的逻辑推理,思考和讨论。

讲授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孩子们可以在留言区留言,及时和同学们沟通课堂知识,我也会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解决大家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讲授至少占六成,然后剩下时间留给大家,留到互动环节,我们结合学生的问题,把这个古文的背景,历史知识讲清楚,我将综合大家的意见,尤其是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互动。

互动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连线同学谈一谈他的体会,有些同学可以就某个问题反问老师,老师再给予解答和讨论。我们将充分的引导孩子来提问,提问题的能力(思辨析疑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对学生的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和考察。

再比如说通过学生的口述,让他领悟出了某个道理,这种道理他知道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他懂得了这个道理”本身就是他思想的一个飞跃。

文史观念_观文史_文史观澜

博雅小学堂APP上线5周年

新课秒杀全面开启!

双十一全场3折起~

博雅年度文史直播课

《古文观止》:读古文,学历史

19:00~21:00抢鲜秒杀

更享12:00~13:00定时红包雨

立即扫码入群抢占名额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点亮“在看”,及时收到推送

文史观澜_观文史_文史观念

观文史_文史观念_文史观澜

点击原文,进群抢先秒杀

上一篇: 走,去黎里文史陈列馆,看黎里老照片展
下一篇: 让历史告诉未来 —— 沈阳市政协文史馆一期落成开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