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讲好贵州抗战文史故事

讲好贵州抗战文史故事

讲好贵州抗战文史故事《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近日,《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作品发布及研讨会在筑举行。  已正式出版的《文化西迁

贵州文史丛刊官网_贵州文史丛刊_贵州文史丛刊是c扩吗

《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

近日,《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作品发布及研讨会在筑举行。

已正式出版的《文化西迁到贵州》系列丛书,其编撰出版工作由贵阳市委宣传部安排部署,是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于2015年底联合启动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出版成果。

该套丛书共计50万余字,由贵州著名史学家史继忠撰写的历史研究专著《滚滚的文化潮》以及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记者采写的相关图文报道结集《黔说·城忆》等两册书构成。由两种不同写作方式集合而成的这套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对抗战文化西迁到贵州的相关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与研究,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贵州独有的抗战文化记忆。

此次研讨会上,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等丛书编委会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向花溪区宣传部、贵州相声第一人——欧少久先生的后人等单位及个人代表赠送了新书。贵州省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进行交流发言。与会者对《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以创新精神挖掘整理、传播本土历史文化并结集出版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

系统梳理抗战时期贵州文化教育整体状况

“在历史的长河里,文化西迁到贵州这段珍贵而独特的历史,如流星一般短暂,已被大多数人忘却。因此,《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的出版才显得弥足珍贵。在文化普遍浮躁、娱乐至死的年代,史继忠老师和贵阳日报采编同仁秉持着坚定的眼力和定力,埋头故纸兼奔走四方,共同完成了这部五十万余字的纪实作品,这是十分可贵的!”著名作家卢惠龙在研讨会上如是评价:历史是一口深井,所有存在物都在这口深井中闪烁。正是个体生命和历史的交融,才有这部“闪烁记忆”的《文化西迁到贵州》得以面世。

著名教育史专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谭佛佑说,自己给学生上了一辈子的历史课,很遗憾“教科书里的抗战史,每当介绍到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的贵州时,几乎都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他认为,《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第一次系统地梳理抗战时期贵州文化教育的整体状况,可视为文化教育领域的贵州抗战史。

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梁茂林评价: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重要契机,抓住重大选题而推出的《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为贵州教育发展留下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可视为一部重要的地方教育文献。本套丛书从内涵上倡导教育优先、教育文献优先,有宣传和流传的意义,其内容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示范作用。梁茂林建议,有关方面有必要在出版《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的基础上继续深挖,为贵州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本土文史资料。

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姚思勤在书面发言中说: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拾捡了贵州的抗战历史,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抗战时期东部大学西迁给贵州留下的宝贵文化食粮,这是我们不应忘记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抗战文化西迁这段历史依然能警示后人:国人当自强。

姚思勤表示,贵州与省外大学的历史及渊源不应是时过境迁,而应是紧密相连。在当前贵州后发赶超、弯道取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像抗战西迁时贵州以海纳百川、汲取精华的胸怀与智慧去吸取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发展好本省的文化教育事业。

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讲好贵州文史故事

“70多年后的贵州人,通过新的历史发现,再次佐证贵州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事实。这样的纪念活动,是意义深远的,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贵州本土历史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唤醒保护历史文化成果的自觉,并为进一步推动本土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戴建伟在出席活动时表示,媒体工作者将认真聆听专家学者的研讨发言,梳理各方意见与建议,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宣传报道形式,扩大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向社会各界拿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在重要节庆或纪念周年策划重大题材宣传报道活动,以“学者+记者”模式实现新闻宣传出版三方联动,出版有分量的、可以留存地方文史宝库的作品,这是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近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探索的一条新路。

贵州文史丛刊是c扩吗_贵州文史丛刊官网_贵州文史丛刊

史继忠先生在研讨会上。

2013年,贵州建省六百周年。《贵阳日报》先后推出“黔说·城记”和“黔说·城迹”两个文化宣传主题,前者邀请黔籍文化名人以贵州的城市为立足点“观照”贵州六百年的文明进程,留下一批历史感厚重的散文,后者以媒体记者寻访历史印痕的图文报道与前者主题呼应,最终结集为《黔说》系列丛书,获得各方好评。

2015年,《贵阳日报》策划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主题宣传专版之际,时逢著名史学家史继忠的历史研究专著《滚滚的文化潮》即将脱稿。

史继忠先生写作《滚滚的文化潮》的想法,产生于多年前在湄潭参观浙江大学抗战期间西迁办学的历史。抗战期间,在全国高校“文化西迁”的浪潮中,包括浙江大学、大夏大学在内的八所高校在贵州度过了艰苦的抗战岁月。

“这些高校的迁入,填补了贵州没有高校的空白。不仅帮助贵州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也为延续中国文脉、保存文化精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文化西迁,中国的文化历史将会被改写。”感慨万千的史继忠拿起了纸和笔,以全新的视角对抗战期间文化西迁到贵州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和研究,填补了贵州抗战历史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贵阳日报以“文化西迁到贵州”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工作也由此定型。

市委外宣部、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邓卓朋在研讨会上说:近年来,贵阳市一直在探索对外宣传贵阳的多样视觉与多种途径。《文化西迁到贵州》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贵州的抗战历史故事,是非常值得向外推荐并值得珍藏的好作品。希望今后类似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进一步扩大贵阳对外宣传的影响力。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谢丹华在研讨中也评价:这套丛书从选题策划及撰写出版,体现了各方的智慧和独到的眼光。

全新的视角,让被遗忘的历史浮出水面

因为寻访文化西迁在贵州的历史遗存见证,贵阳日报记者在此次报道活动中意外地挖掘了不少“独家旧闻”。比如贵州相声第一人——欧少久先生的故事、贵阳京剧的前世今生等内容,这些都在《文化西迁到贵州》一书中得到了重点“打捞”。

研讨会当天,欧少久先生的儿子欧长虹也应邀到场进行交流发言。提及父亲曾经被遗忘与再度被记起,欧长虹几度哽咽。

“作为贵州相声艺术第一人,父亲生前在相声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侯宝林先生等相声艺术大师的认可,侯宝林先生还曾赠送了‘求乐’二字给先父。”欧长虹说,如今在贵州已经很有名气的春黔相声社,就是欧少久先生的徒弟所创办的。

欧长虹说,感谢有关方面出版了《文化西迁到贵州》这套书,让我们了解了贵州的文化历史底蕴,留存了贵州人应当记住的珍贵故事,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后人带来更多的启示。

上一篇: 2022年广州普通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
下一篇: 先锋书店附近的景点 - 先锋书店附近的景点在哪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