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本无罪,有罪的是贪婪且不加节制的资本。
1969年,在美国国防部的要求下,工程师们建立了一个高级计划局网络,即阿帕网。这是互联网的前身。1978年,贝尔实验室创造了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发展了新闻组网络系统。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2021年,中国网民的规模突破10亿人。
如今,全球的互联网的从业者难以计数。仅在2016年,中国境内互联网从业人数就达到了1672万人。网络技术改变了世界,让整个地球变得“平坦起来”。网络产业甚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解放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让更多的知识和消息被分享。企业生产模式也因为这种创新而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很多印度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为美国和意大利的中学生提供功课辅导服务。也有很多美国好莱坞的动漫企业将一些业务分包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完成。在希腊的一家医院,一台叫做“柳叶刀3.0”的手术机器人为病人做了肢体重植手术,这是由远在伦敦的医学专家遥控指挥的。这些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进步。
“网瘾”
但网络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社会上的严重负面问题。只是这些负面问题总是被掩盖起来,受到负面效应困扰的家庭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头条,我看见有一些专门宣传游戏的号,他们一直在写文章鼓吹“游戏无害论”。他们的背后,是不是有资本的鼓励,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被网络游戏害惨了的孩子们的家庭,他们是很悲惨的。他们虽然为数不少,但是一直无法发出足够的声音来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重视。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一项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其中智力残疾所占比例最高。我曾经在头条看过一名网民的发言,他是一位残疾儿童的父亲,他积极地表态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因为这项技术有望在根源上消除婴儿的先天性残疾和自闭症。这位父亲认为,西方国家用所谓的“伦理”来限制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体,实质上让世界每年增加百万计的先天性的残疾儿童。作为一名父亲,他觉得即使这项技术是有风险的,但尝试总比不尝试好。但是,这位父亲的话有人会听吗?把持舆论的人,他们是不会理睬这些残疾儿童家庭的呐喊的。
基因编辑技术
同样,那些被网瘾孩子弄得身心俱疲的家庭,他们不是没有发出自己的呐喊和抗议,只是他们的力量太弱小。在资本力量控制的舆论高压下,他们的声音虚弱得几不可闻。但他们的数量并不少。中国有网民有几亿人,其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常年沉溺于各种大大小小的网络游戏。从大型PC网游,到现在的手机网游,吸纳了数量众多的少年和青年人。据郑军在一部著作中表述,即使用最严格的标准界定“成瘾”,中国至少有6%的网友进入成瘾的状态,即6000多万人,这个数目已经超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人口之合。
笔者“怀疑探索者”的同事中就有一个重度网瘾患者。他今年29周岁,参加工作7年。自打参加工作之后,他就四处向所有可能借到钱的人借钱。仅是单位的其他同事,就有60多个人被他借过钱。还向社会上的其他人借钱,结果是每到发工资的那几天,他就玩起了失踪,因为外面那些被欠钱的人知道他要领取薪水了,都会找到单位来讨要。就在这几年,他卖掉了一套老家的住房和妻子开的一间奶茶店,但迄今为止还差80多万。原来,这个同事把所有的钱都用于网络游戏。平时他一天就吃一顿饭,有时候两三天不吃一粒米,还是同事看他可怜,偶尔主动给他饭卡充个几十元。他可就靠这点勉强度日。他平日沉默寡言,有点空闲时间就通宵达旦地打游戏,甚至为此耽误工作。
我还有一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姨母有一个女性同事,我喊她阿姨。这位阿姨曾经经常到我家玩。她的儿子和我关系很好。她的儿子长大以后,身高190公分,仪表堂堂,按道理说,他的母亲应该很欣慰。但是阿姨总是一筹莫展。原来,这个孩子自打上了初中,就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两三天不回家泡在网吧里面。由于网瘾影响了学业,考普高是没有希望了,只能上个技校。但是上技校也上不好,就退学在家里。阿姨直接对我们说,我的儿子废了,废了。好在我父亲认识一些人,把他安排到一个单位上班。但没有文凭,所以没有编制,也就只能干些露天的体力工作。
没有文化就只能干苦力活,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吗?
我还知道一个例子。我的前女友,她的闺蜜的一个弟弟,也是患有严重的网瘾,初中阶段成绩一塌糊涂,后来要他上职高,结果孩子慌了。孩子哀求他的父亲说,如果我上了职高,就一辈子前途毁了。要求父母替他找人,在初中复读一年。但是现在教育部门严格规定初中不允许复读。我的前女友就找我,请我的亲戚帮忙。但是我告诉她,这个忙我帮不了。后来这个孩子最后也没有上职高,索性破罐子破摔,每天把自己锁在一间黑屋子里面打网络游戏。他的父母疼爱儿子,多次进行劝告,但孩子就是不耐烦,对他完全说不通。
上述都是我本人亲眼见证的网瘾害人的例子。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例子,而且性质要严重的多,只是不被曝光而已。
让生产力低下的人被囚于“蜂巢”中?
我曾经看过一篇科幻小说,是马丁.福特写的《机器人时代》。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蜂巢计划”。说的是建立一个“蜂巢”,这个地方可以让一部分生产力和智力低下的人获得自我满足,平时他们就待在“蜂巢”里面,把工作机会留给“蜂巢”外面的人。在“蜂巢”里面醉生梦死的人,不用参加工作,反正给予他们一些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资源就行。他们也不再愿意出去,因为外面没有幻境的可爱。而在“蜂巢”外面的人,都是人类社会的精英,他们的生产力和智力水平较高,也愿意为家庭和社会付出。由于世界上一部分人进入了“蜂巢”,那么工作岗位就空了下来,这样这些社会精英就有机会增加收入。你想,一个单位原本是10个人,现在走了5个人,那么剩下的5个人就可以增加工资。由于技术的进步,这5个人是可以胜任原本10个人的工作的。
“蜂巢”
这些在“蜂巢”里面醉生梦死的人,他们对外界的资源的需求是很低的。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课题组的研究,对于绝大多数网瘾者来说,仅需要给予他们一间6平方米的房间,配置上网的电脑,他们就可以很多年不出门也能怡然自得。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社会有50%的人成为“蜂巢”里面的“寄生虫”,那么相当于缓解了资源的分配压力。
您有没有感觉到:网瘾患者其实就居住在“蜂巢”之中。
而一些阴谋论就认为,也许某些互联网企业有很深远的企图,那就是要彻底改造社会,让更有能力的人多创造财富,多增加工资,而把能力差的人送进“蜂巢”,任其自生自灭。当然,我是不信这种阴谋论的。这明显是不靠谱的瞎说。但我也承认,这些网瘾患者,他们的形态确实很像科幻小说中活在“蜂巢”里面的人。他们平时不需要吃好喝好,无需买房,无需结婚生子,只用一个卡座,一台电脑,一个键盘,一架耳机,他们就可以痴迷在环境中几天几夜。如果长期以往,他们的基因就被自然淘汰。
网瘾患者的脑部扫描图
“网瘾”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那么,网瘾是不是一种病呢?按照医学界的一种观点,网瘾就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不仅仅是“不良生活习惯”。“网瘾”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完善了他的概念。但是在2007年,美国医学会拒绝向美国精神病学会推荐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这并没有平息争议。2008年1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到了2009年,陶然的结论被否认,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人对网络的“使用方式的不当”。但是在医学界,认为“网瘾”就是精神疾病的大有人在,甚至为数极多。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他们在某种压力下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观点。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常年研究精神疾病,是一位脑科专家。他曾经对我说,除了网瘾行为使得多巴胺过多分泌造成大脑损伤,通过核磁共振的扫描,会发现他们的脑部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常人不一样了。
不管网瘾是不是精神疾病,这种广泛的病态的模式已经危及到了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瘾患者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对学业、事业、正常是人际交往、社会责任和义务都不再关心。有些网瘾患者为了获得金钱好继续上网,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以说,他们中很多人,都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但也不能为此全责怪他们“意志不坚定”。实际上人类的大脑从来就没有进化的尽善尽美,有很多先天性的缺陷,很难抵御外界的强烈刺激。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产品的热卖,好获得更加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有意地利用了人类的这种弱点。据悉,一些开发网络游戏的互联网企业,高薪从各大名校聘请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对游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活动。这些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日常工作就是为企业研究客户的心理状态。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产品的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提高产品的“黏度”。换言之,他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剥夺游戏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玩家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他们就不会在一个游戏产品上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这样开发游戏的企业就赚不到很多钱。为此,必须找到一个高效的心理“突破口”,让人类的自我控制力被不断削弱,最终被网络游戏的魅力彻底征服。
网瘾会造成深度的催眠效应
这些精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他们会率先做测试。比如,先让志愿者试玩一种新游戏,如果没有达到20分钟就感到没有趣味,就证明这款游戏不及格。只有那些可以连续“爽玩”1个小时以上的游戏,才能被判断为合格产品。有时候还扫描志愿者的脑部。因为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的人,其脑部会产生一种类似催眠的效果。被催眠的人会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正常思维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脑电波会异常。脑电波异常的越厉害,说明这个人被网络游戏催眠的越严重,越不容易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但无论如何,只要不是“全景”式的场景游戏,人据不会完全被催眠,因为人的眼睛除了盯着屏幕,还可以接触到屏幕以外的东西,这些信息都阻止人陷入完全的催眠模式,还能保持一份清醒。但像电影《头号玩家》那样的,一旦未来出现那种成熟的网络技术,人类通过VR或者“脑机联线”,屏蔽了自然环境中一切“不需要”的光学信息,人的大脑就会进入完全的沉浸。理论上说,只要不被外界强行唤醒,这些人就相当于一辈子活在“梦境”里面。他们普遍意识不到这其实是虚拟的世界,即使意识到,也不愿意从梦境里面出来。
在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类被网络科技的魔力所催眠。
但如果人人都陷入这种虚构的环境之中,谁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呢?
难道真的要让人类进入“蜂巢”之中吗?届时,那些留在真实世界的社会精英会不会感到不公平: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创造社会价值,而那些人却躲在虚拟天堂中享福呢?这些抱怨的精英会不会也因此而放弃了社会责任,也要进入虚拟的环境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