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们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心存宇宙,始知天地宽广,生命脆弱有限。千载而下,人类对任何事物的热情,从未超过对天空的向往,宇宙的过去是怎样的?明天又会如何?这些令人神往的谜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孩子们就是那没长大的科学家,他们对宇宙怀着天生的好奇,这一课就是要引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技术。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到美国工程师最早发明的射电望远镜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这一个个脚印记录了一代代航天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部分:介绍各种运载火箭,通过火箭发展史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教材上呈现的图片是: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教材除了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展史之外,还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多级火箭,来模拟火箭升空的现象,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反冲。
第三部分: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行星探测器。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人类深空探测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各种运载火箭的图片和资料,办个小小展览会。
第四部分: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谱。教材以图片展示了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费俊龙和聂海胜等,同时也介绍了人类的航天灾难。人类在探索太空中受到的挫折远不止这些,但正是凭着一种执着,人类才取得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搜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和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探索历史;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探索太空的主要英雄;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和拓展。
●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1.教师准备有关人类探索太空资料的多媒体;
2.学生课前搜集各种探索宇宙的资料以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
3.制作多级火箭材料:长形气球、圆形气球、去底纸杯。(每组一份)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有许多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飞向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所收集的材料,并有选择的展示有关图片。
3.讨论: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经历。那么,你认为探索太空有哪些困难呢?
(学生发表意见)
4.小结:人类探索太空困难重重,但人们还是不畏艰辛和风险,无论什么困难都永远挡不住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本课的研究话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情况,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认识不断创新的观测技术
1.谈话:太空离我们如此遥远,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后来,望远镜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观测太空的能力。那么,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是怎样不断发展的呢?
2.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有关知识以及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有关情况。
3.小结:随着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创新,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
【评析】学生对观测太空用的望远镜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对望远镜这种观测工具有个清晰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人类观测太空技术的不断创新。
三、认识运载火箭
1.谈话: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更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探个究竟。那么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无法脱离地球的束缚)
对!只有当航天器的速度达到每秒7.9千米时,它才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飞向太空。现在,冲出地球的梦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那人们是怎样摆脱地球的束缚的呢?(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
2.介绍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具体介绍逐级加速的火箭的发射原理。
3.谈话:你们想制作一个多级火箭的模型吗?应用桌上材料怎么制作?
(1)小组讨论、交流。
(2)介绍制作方法。
(3)讨论:如果放开圆形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注意:要在操场无人处试验)
【评析】这一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几种火箭后自己动手制作火箭模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制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火箭升空原理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认识各种航天器
1.讲述:刚才我们认识了运载火箭,如今,各种航天器已将人们带进了崭新的航天时代,人类的足迹正走向宇宙的深处。
2.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等。
3.提问: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航天器呢?我们的航天事业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4.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
【评析】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丰富了学生对各种航天器的认识,同时体会到人类观测太空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
五、认识探索太空的英雄
1.谈话:如今,人类探索太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谁来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
3.多媒体补充: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
4.讨论:探索宇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是否值得?
(学生发表意见)
5.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多媒体的展示,传输着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是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信念,给学生以心灵的感触,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六、课外活动
布置学生搜集各种航天器的图片和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办个小小展览会。
【评析】通过搜集和展览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从中国宇航事业的飞速发展中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介绍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的教学片断
师:探索宇宙空间是自古以来人类久远的梦想,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间环境。人类迈出地球、走向太空是必然的。谁来介绍一下我国的航天历程?
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生:1971年3月3日,我国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实践1号”卫星在太空运行了8年多,远远超过原定1年的设计寿命。
生: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成功。它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察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师:看来大家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了解得比较多,那么我国最近几年在航天事业方面又有了突出的业绩,谁来介绍一下?
生: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升空。 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
师:是的。那么,谁知道“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故事呢?
生:我还知道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1号试验飞船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发射成功。
生:2001年1月10日1时0分, “神舟”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无人飞船,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在顺利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
生: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生:2002年12月30日,我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轨道舱在太空正常运行100天,环绕地球飞行1700余圈。
生: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师: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之一,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实现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好吗?
生:好!
【片断评析】课前学生已搜集了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因此,对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有了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我国宇航事业的关心。通过交流,同学们共享了这些信息,丰富了大家的航天知识,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人类在航天事业中不断进取的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