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海报是影视剧的门面,片名即应是点睛之笔,而当前不少国产影视剧的“眼睛”则显得有些千篇一律,《绅探》《铁探》分不清楚,《扶摇》《招摇》有何关联?探索频频“撞名”背后的命名规律以及找到影响命名的原因,或许能从另一角度为当前国产电视剧的现状给出些许观点。
江山故人(江山故人我晚秋行舟)
命名指南:“网感”与“正剧范”各执一端,同质明显
国产类型剧常见命名一览表:
(舆情官整理)
总的来说,国产剧命名呈现“网感”与“正剧范”泾渭分明的两端。以青春剧为代表的剧作类型,直白口语化,从片名即可管窥人物关系、故事走向、甜虐等级;以古装剧为主的诗化泛滥,片名与内容大多无甚关系,只求诗意,不求深意。而不管两端如何背向而行,实际上都发源于“简单粗暴”的国产剧命名,两端之间则“撞名”现象频发,同质化严重。
实际上,国产剧命名同质化现象并非当下才愈演愈烈,以2017年为界,呈现出阶段性命名趋向。
2012-2017年国产电视剧(类型剧)片名高频关键词
(舆情官整理自UC头条数据)
据统计显示,2012-2017年国产电视剧片名中的高频关键词是“传奇”“幸福”“青春”“爱情”和“英雄”,而近两年,国产剧命名中传奇骤减、格局收紧,青春大多细腻而美好,职场奋斗又有正能量,明显朝着“小而美”的方向走。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相继推出不少爆款网剧,尤以青春剧和悬疑剧为盛,而之后悬疑剧数量与质量均算不上达标,青春剧则数量暴增,内容大多围绕着同学间微妙的情感换汤不换药,片方基于各方因素只能不断压缩片名有限的发挥空间。
趋利避线、创意不足
or心态保守?
市场风声与政策导向,是影视剧行业的“晴雨表”,也可以说是片方命名时的风向标,只是在对待市场与政策这两个因素上,片方的应对方式显然明显不同。
主动趋利:蹭热度,“伪系列”越来越多
即将上映的《下一站:前任》疑似打着“前任”系列的招牌进行营销,引来《前任》系列电影官微的严正声明,但似乎也只是“隔靴搔痒”,并未对对方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倒是帮对方又增加了些热度。
更有如于正般“蹭”自个儿热度的。《延禧攻略》火了之后,于妈顺势将《驯夫记》改为《盛唐攻略》,其实两部剧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联系。倪妮新剧更名为《三生三世宸汐缘》,而真正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构成关联续集的是《三生三世枕上书》,《宸汐缘》是导演与出品方二次联手的作品,出于“品牌化管理”(延续爆款)目的,命名也随之系列化。
再往前,徐峥的“囧途”系列,其实是蹭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热度,双方打了五年官司,2018年4月被判赔偿对方500万的侵权费,但是和几亿的利润比起来,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这动辄几年的维权之路,也常常让维权方得不偿失。所以,即使有可能惹上官司,在利益面前蹭热度的操作也会只增不减。
被动避线:政策趋紧,心态保守求安全
随着政策趋紧,一些光片名就不合标准的剧集(如《东宫》、《独孤皇后》)相继下架,创意求新与保守求全之间,不少制作方都默契地选择了后者。而最保守的安全范围,无疑是随大流,大家都在用的片名才是最安全的片名。
于是乎,青春剧的片名围绕“青春”、“时光”、“爱”等关键字眼造短句,近两年青春剧片名一览表俨然大型造情话现场;古装剧只要非轻喜类,体现古风,或是庄严感即可,大男/女主戏干脆就以“人物+传/传奇”的通用公式。公式单一,关键词可供选择的不多,排列组合出来的片名也就很难丰富起来。类型剧数量如此多,而片方只能在有限的模版中适当增减(替换)文字,频频“撞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注意的是,命名保守的同时,一系列改名风波也暴露出在市场与政策红线之间的片方们更加如履薄冰。仅以2019待播剧为例,《白发王妃》改为《白发》,《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为《大明风华》,《帝王业》改为《江山故人》,《盛唐攻略》改为《大唐女儿行》,《欲望都市》改为《渴望生活》,《巨匠》改为《筑梦奇缘》,《资深少女的初恋》改为《资深少女的幸福生活》,等等。
不难看出,古装剧的改名趋向呈现去掉带有宫斗、权谋的字眼,现代剧则更加直白化、正面向。只是改名的剧目几乎都以规避为主,而创意较少。像《白发王妃》直接砍成《白发》,与剧集明显不搭,《巨匠》似乎是嫌观众不能直接猜出建筑行业,改成《筑梦奇缘》疯狂明示。片名落在安全区的同时,原本就不多的意蕴又减少了几分。
和海报一样,片名同质指向的是内容的同质。海报、片名、内容,都是影视剧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各个环节都呈现出极其一致的倾向,是创意缺位的表征,也是诚意不足的体现,这或许也是当前中国电视精品稀缺的映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