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为人所知的是“青蛙视角”。这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两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是,在“青蛙视角”之外,她显然更为迷恋“飞鸟视角”。因为青蛙只能乖乖地呆在井底,既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也不知道在通往各个大陆的航班、汽车、高铁、轮船上曾经发生过多少精彩的故事。而托卡尔丘克恰恰是旅行的爱好者。这意味着,她必须像翱翔天边的鸟儿那样,走出固有的舒适区,以上帝的目光俯瞰大地,将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于是,就有了这本《云游》。
《云游》的开篇有一个小女孩,总爱站在岸边凝视静静流淌的河水。眼前的一切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流动的物事总是比静止的好”。毕竟,静止代表衰变、没落、腐败,甚至“化为灰烬”,而流动恰恰能为一切美好的物事带来应有的活力,让它们得到持续的发展。显然,这是托卡尔丘克的心声。她相信,“流动和想象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既然想象早就是她的必杀绝技,那么流动,则只能依靠自己站起来、迈开腿,一路走下去,而不管终点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托卡尔丘克自称不是安泰俄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无法从大地中汲取营养”,于是只能把自己彻底地交给旅途,让“颤动起步的公车、轰隆作响的飞机、滚滚向前的火车和渡轮”取代闷声不响的书桌,开始一场朝向“人类文明核心”的旅程。以机场为例。她细致描写各个机场的构造,试着从无数重复的物件中找到它们“各自的身体和特征”。这是旅行的起点,也是旅行的中转站,集合着世界各地的人群。她坚信,在并不遥远的某一天,机场将会超越城市,成为独立自足的“机场共和国”。那时,我们或许会说,“城市才是机场的辅助设施,就像车间、卧室那样。毕竟,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
是的,生命在于运动,写作在于流动。这一次,托卡尔丘克不仅把她的身体交给了旅途,更把她的灵魂留在了路上。然而,这并不代表《云游》就是一本纯粹的旅行书。在她看来,传统的旅行书过于线性,过于乏味,缺乏“紧张的,甚而是有攻击性的,非常活跃,又非常紧急”的旅行特质。而她自己呢,既然下定决心要成为“世界公民”,就不能让自己的写作仅仅停留在过去。具体到《云游》,她讲了很多故事,又被纷至沓来的故事打断,于是到最后,所有的讲述都不约而同地让位于碎片。可她又能怎样呢?与其费尽心力去创作一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的鸿篇巨制,倒不如以碎片回应碎片,安之若素地享受当下的时光。
《云游》正是这样一部“碎片之书”。全书116个片段,长的十几页,短的一两行,分别涵盖人物速写、日记随想、虚构故事、历史传说等诸多类型。然而,不管托卡尔丘克写了什么,这些片段(或者说片段的片段)都承载着同一个命题:旅行。它们散落在由飞机、列车、大巴、轮船组成的旅行图谱中,仿佛夜空里密布的星群,“有各自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指向,不同的形状”。我们读《云游》,就像是把所有碎片捏在手里随意翻看。读了这篇,不读那篇,或者分别从开头、中间、结尾读起,似乎都不会产生任何理解上的障碍。
当然,托卡尔丘克并没有忘记她的责任。如她所说,《云游》诞生在“火车上、旅馆和候车室里,在飞机的托盘桌上”。这意味着,在每一次跨越大洋的旅程中,曾经担任心理医生的她都常常不由自主地倾听身边众人的交谈,从四周的轻言细语中走入陌生旅伴的内心,窥见某个不安的灵魂。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云游》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心理学名词:旅行心理学、岛屿心理学、地图心理学、飞行心理学……因为在她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衍生出一门医学的分支。而旅行,说到底不过是换了时间、换了地点的移动诊室。
不得不说,托卡尔丘克的判断是正确的,流动和想象的确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核心。纵观历史,有太多先驱曾经努力探索未知,将文明的脚步延伸到更远更广的领域,从而开启人类进步的新时代。如果不是为了观测金星凌日,詹姆斯·库克船长恐怕不会带着来自塔希提岛的大副,一路向南,于1769年抵达新西兰。同样,如果不是要将几百人送到预定的目的地,英国人汤玛斯·库克不会突发奇想,在1841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如此,“旅行”就成了“开拓”的代名词。那么医学领域是否存在可以被大肆书写的探索者呢?当然有。很快,“身体”作为“旅行”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浮出水面,占据了《云游》的大半空间。托卡尔丘克从历史资料中打捞,到人体博物馆里搜寻,在医学典籍里查找,不厌其烦地描述有关肉体的故事,将她对人体骨骼、器官、血液、肌肉、组织的兴趣发挥到极点。比如菲利普·费尔海恩。1689年,这位荷兰解剖学家在对自己缺失的残肢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被他称为“阿喀琉斯之腱”的跟腱。同样,还有弗雷德里克·鲁谢。如果没有他在人体标本制作领域内全情投入的一生,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们会对人体抱有怎样粗浅的认识。
毫无疑问,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云游”。毕竟,医生的本职是治病救人。如果离开了对身体的探索,现代医疗技术如何能够得到提升?回到《云游》,似乎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被切成细小的碎片,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就像一种朝向自身的遨游。这是托卡尔丘克的旅行之道,也是她的观看之道。无数次,当她的视线如同射线一般徐徐扫过,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它们被切片保存,被放在她随身携带的密封罐子里,俨然另一个不断变化的“微缩圆形展示厅”。与此同时,路上的旅行者从未停下探索的步伐。于是,就像同一命题的两个分支,一个向外,一个向内,彼此对应,互为互文,将人类与这个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而我们呢,似乎只要像托卡尔丘克那样,“把对方转换为文字和大写字母,让彼此永生,将彼此塑化”,就能轻易地抵达她丰盛繁茂的内心,和她一起四处云游,见证无数人类探索的奇迹。
托卡尔丘克里程碑之作《云游》已上市
2008尼克奖、2018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
点击上图跳转京东购买
抢先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