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宇宙浩瀚,我们孤独地寻找着希望能遇上外星文明,我们想要的不止是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纪念的脚印,仅此而已。
我们不想要就此放弃,我们要关心太空,默默积累,等待下一个科技的革命性爆发,让我们能够看清,再看清这浩瀚星空里的璀璨。
上个月的 23 日,NASA 宣布在距离地球 39 光年的地方,首次发现了有 7 个地球大小的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
TRAPPIST-1行星系统的想象图
更重要的是,其中 3 颗行星位于母恒星 TRAPPIST-1 的宜居带内。这是首次在一个系统当中找到三颗宜居行星。在天文学家眼里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发现,“为地外生命的探寻开辟全新方向”。
依旧有很多人不理解科学家们的兴奋。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太空?为何要这么执着地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
这主要是目前我们对地球以外宇宙空间的认知还是特别肤浅,尽管从科技发展的角度而言,最近100年以来人类宇宙探索的步伐已经大幅加快,但是就宇宙探索而言,今天的我们依旧才刚刚起步。
在 64 亿公里外看见自己
2015 年,美国航天局宇航员 Kjell Lindgren 从环绕地球的遥远的国际空间站里,用视频直播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刘慈欣说:敬畏头顶的星空,并时常仰望。
太空探索事业的黄金时代源自冷战中美苏双方的太空竞赛。在双方巨大的恐慌与渴望超越的兴奋中,人类耗费巨资向太空开拓。
事情的发展却我们看到了太空探索的另一种可能。
1968 年 12 月 24 日,阿波罗 8 号的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进行了电视直播。在那场电视直播中,人类拍摄到了第一张“地出”照片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看到自己的星球升起。
在那场轰动世界的电视直播上,被数次提及的一个词语是“我们”。
我们即地球人。这是只有站在地球之外,回头看,才会深刻发现,原来在这个星球上纷争不断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当年 NASA 航太中心的科学副总监Ernst Stuhlinger博士后来说到:
在这幅照片第一次对外公布之后,号召人们警惕我们所面临的各种严峻问题和挑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城市生活、粮食生产、污染、饥荒、贫困、水资源管理和人口过度增长。这不能说是毫无关联的。
进入太空,进入一个浩瀚而又荒凉的孤独世界,人类更清楚看懂了自己。
数十年后,当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 voyager 1 )飞船,即将飞出太阳系。控制中心努力让它调转相机,最后看一眼它出发的地球。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们自欺欺人地认定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权地位,这一切都被这个白光中的小点推翻了。
我们的星球是宇宙无边的黑暗中一颗孤独的尘埃。
据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先生一直很喜欢天文学。而天文学是一种令人谦卑、塑造人格的科学。这一切自知自省,都是浩瀚宇宙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孤独如何排遣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饭否的更新中提到: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而微信的启动页面,一直是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
原图来自于1972年的最后一次阿波罗登月计划。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没有飞船再次抵达如此“遥远”的距离对地球进行拍照,几乎所有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全身照”都是拼贴组合而成的。
从 4 万 5 千公里之外看过去,地球就像是一颗很小的蓝色弹珠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旅行者号出发了。带着见证人类文明的光盘,开始在茫茫宇宙中孤独地寻找伙伴。
旅行者 1 号携带的记载人类数学,音乐文明的圆盘
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外星文明的真实存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很可能是我们能接触到唯一的文明了。
孤独是每个航天人必须面对的情感。在壮丽星空中感受无尽的孤独,这同样是地球置身于无边宇宙的困惑。
通过多次借助行星的引力加速,旅行者 1 号与旅行者 2 号将自身甩出太阳系,这种机会平均177年才有一次。
旅行者 1 号结构图
在旅行者号之前,NASA 已经向银河系先后发射了先驱者 10 号和先驱者 11 号,它们承载了另外两个方向的探索任务。他们带着简单记录了人类身体构造,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的小圆盘,如同漂流瓶一般,希望能够被外星文明所拾获。
人类向宇宙发出的第一个漂流瓶
目前四艘飞船大致位置
目前,先驱者 10 号以及先驱者 11 号已经失去联络,飞向银河的未知深处。而旅行者 1 号与旅行者 2 号已经飞离太阳系,按照设定轨迹继续前进。
于太空中找寻人性本能
一开始太空探索的成功释放了人类无穷曼妙想象力。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试图描绘文明进程的伟大蓝图。
而现实上,天性乐观的幻想家们承担了这些年的无奈与失望。
40年前,人类对未来世界的可能充满了信心。看着《星际迷航》长大的一代人大多都有一张关于幻想中的未来的发明清单,“外星殖民,力场,虫洞跳跃、心灵传输台……”,想象着在荒芜的火星兴建生态圈城市,打造浮空立体交通,往返穿梭于太空。然而 40 年过去了,人类依旧束缚在地球,至多在月球上留下一串纪念的脚印。
PayPal 创始人彼得·蒂尔公开表明过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失落:
我们想要一辆可以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节(twitter的推文长度 )。
封面人物:奥尔德林;文字:你承诺予我火星殖民,然而,最终我只是得到了 Facebook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 20 世纪各国经济的动荡以及冷战帷幕的落下,航天大国纷纷削减了航天预算。 1972 年 12 月,阿波罗十七号飞船最后一次登月。此后,虽然仍有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但人类探索的目光已经更多由星空转向地面。
如果太空不能成为未来的家园,那地球也不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但实际上,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地球分别和开普勒 452B (左)、比邻星 b(右)大小比较图
2015 年,一颗与地球相似程度极高的类地行星——“地球大表哥”开普勒 452B 被观测发现,一年后人类发现了另外一个“地球的孪生哥哥”比邻星 b。
同年,经历了五载奔波,朱诺号探测器终于抵达木星。
最近,备受媒体吹捧的马斯克公布了详细的火星移民方案。
载人火星登录器想象图
希望被重新点燃。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上我们能找到熟悉的身影。
15世纪起,大西洋、新大陆相继被发现,从此以后,人类有更大的热情探索这片土地,无论是高耸的珠穆朗玛峰,还是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人类足迹几乎遍布地球。
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实现人类的动力飞行之梦,谁也没料到,后来航空航天事业竟有如此巨大的发展。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
科技的革命性爆发从来都不是突如其来的,技术一直在默默积累。在迎来整个时代的大放光彩之前,流淌在人类血液里关于探索的本能正微微发光。正是凭着这点微光,我们能够看探索黑洞里的未知,星空上的浩瀚。
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太空?
或许,早在 1968 年的科幻神作已经给出了解释:
征服可能会受挫,但好奇从未停歇!
发表评论